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3627900000010

第10章 韩信的死因之谜团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秦末淮阳(今江苏)人。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效命于刘邦,战功卓著,与萧何、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韩信是刘邦开国第一大功臣。他自幼家境贫寒,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先参加了项羽的军队,后来经萧何引见,刘邦拜其为大将军。韩信的军事思想非常鲜明,谋略很高。他提议刘邦建立根据地,然后率军暗渡陈仓,占领关中。巩固汉中之后,率军东进,横扫黄河下游。公元前202年,他与刘邦会合,围歼项羽部队于垓下。最后刘邦君临天下,建立汉朝,韩信因战功赫赫被封为王。然而,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未能寿终正寝,在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萧何诛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韩信被杀历来是人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疑案。有些学者认为韩信被杀是一大冤案,韩信不可能谋反,完全是吕后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他谋反,不过是制造的一种借口而已。还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罪有应得。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具有历史进步性。那么,到底韩信死得冤不冤?

韩信为齐王时,齐人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并且告诉他,继续听命与刘邦是很危险的。韩信不忍背汉,但又自以为功高,认为刘邦不会狠下毒手,没有听他的劝告。实际上韩信想错了,后来,刘邦为了维护刘氏基业,铲除异姓诸侯王,首先下手的对象就是他。

汉高祖5年春,韩信在下邳正式当上楚王。自项羽兵败后,他的手下钟离昧投奔韩信,韩信顾及旧情,收留了他。刘邦听说钟离昧在楚国,就命楚王捉拿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他的军队戒严,寻找钟离昧的官差处处受阻,没办法下手。有人以此告发韩信要谋反。

刘邦知道此事后,召集群臣商议,有些将领主张发兵灭楚。只有陈平认为韩信能征善战,兵多将广,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发兵攻楚,即使无反叛之心,也会被逼反叛,而且还会引发各地诸侯起来响应。战事一起,后果难料。最后,陈平献计让刘邦假借游玩云梦之名,约见各位诸侯,到时看韩信的举动。如果韩信来了,可见机将其捕获,无需大动干戈;如果不来,说明有反叛之心,大可名正言顺举兵诛之。

韩信清楚刘邦此行的目的,如果不去,就会扣上谋反之名。如果去了,即使无罪,也会被囚。此时,有人建议韩信提钟离昧首级去见刘邦,不但无罪,反而能让刘邦高兴。于是韩信和钟离昧商议,不料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一定是你。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拜见刘邦,当即遭到逮捕,韩信如梦初醒,叹道:“果然像人们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韩信也该死了!”刘邦回到洛阳,因韩信谋反证据不足,只是削夺他的楚王封号,贬为淮阴侯。

被削夺封号的韩信,随即移居长安。他知道刘邦忌恨其才能,终日闷闷不乐,经常称病,不再参加朝拜。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论及诸将统兵的能力。刘邦问他:“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只能带十万。”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多多益善。”刘邦取笑说:“多多益善,为何被我擒获。”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善于带将,这是我被擒的原因。”这一席绝妙的对话。多少道出了刘邦善于用人的卓越才能,更是显示出韩信狂傲的个性。此后陈豨的叛乱,终于让他陷入悲剧性的绝境。

陈豨以前是韩信的部将,韩信被贬后封为巨鹿郡郡守,临行前来看望韩信。韩信辞去左右,握着他的手到来到屏风后面说:“你我是兄弟吗?我有话和你说。”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此次调你去的地方,是聚集天下重兵的地方,这样容易引起别人怀疑。当然,你是陛下亲信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难免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一向了解韩信的才能,赞同韩信的计谋。

陈豨到了巨鹿,大量召集门客。有人见陈豨的宾客很多,又在外统兵多年,唯恐图谋不轨,于是上报刘邦。高祖经过反复调查,果然发现他的门客有不法行为。陈豨知道后十分恐惧,立刻暗中派门客与韩信取得联系。高祖10年(前197)9月,陈豨自立为王,发兵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让陈豨即可起兵,他在京城做内应。只可惜,韩信内部出现叛徒。他本打算在夜里假传诏旨,释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宫奴,然后率领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可是被人告密,让吕后得知。吕后和萧何商议,召见韩信,他肯定不来,于是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得胜,陈豨被杀,令列侯君臣进宫庆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亲自去将韩信请来,并且说:“虽然你终日有病,也该去庆贺一番啊!”韩信相信萧何,结果被吕后抓获并杀于长乐宫。这就印证了后来的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话。最后,韩信被诛,祸及三族。

从韩信参加起义到最后被杀,可以看出,他死得并不冤。

一方面,不断更换新主,曾经几次“跳槽”,可见他不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他感觉才能无处可用,就离开旧主,后来碰到刘邦,成了大将军,军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看到名望和军功渐隆,才稳定下来。

另一方面自恃功高,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命令韩信率军救援。韩信趁火打劫,提出如果不封王,就见死不救;刘邦十分恼火,由于形势危急,只好暂压心中恨意,违心地封其为齐王。韩信的这种傲慢和自负给他的死埋下“种子”。后来,韩信被封楚王,公开与项羽的故将钟离昧交往,不能不引起刘邦的不满。

继战国时孙武、白起之后,韩信是最为卓越的将领,他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最终却落个死于妇人之手的下场,这与他自负的性格分不开。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乃至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因为过于自负,只从个人恩怨出发,不过问天下苍生,企图谋反,再起战乱,实乃罪有应得。这也许是韩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