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用诸葛亮智慧
3612700000079

第79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白居易

诸葛亮病情日益加重,他知道自己在人世间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对于死后的事情逐一作了安排。首先他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姜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然后他又对众将说:“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接着强支病体,给后主刘禅上书表奏。

对于死后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诸葛亮都做出了详尽的准备。他知魏延在他死后将要谋反,故传锦囊于杨仪,告之他:“待魏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果不出诸葛亮所料,他病逝后,魏延谋反,马岱早已受诸葛亮之计,斩魏延于马上,杜绝后患,正如后人赞叹的那样: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

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司马懿会借此天赐良机追杀蜀军,因此嘱咐杨仪:“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中;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生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果然,当司马懿见蜀兵后退,料诸葛亮已死,率兵追赶时见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羽扇纶巾,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中其计矣!”急忙勒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正所谓“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后人有诗曰:

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

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诸葛亮一生为汉室奔波,把他的心血和生命都倾注在他的事业上,到弥留时仍强撑病体,安排死后人事:“吾死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公琰之后,费文伟可继之。”直到把这一切都安排好后,他才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四岁。

对于事业,诸葛亮这种执著的态度实在令人可赞可叹。

著名船王包玉刚出身贫寒,但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就得益于他执著的态度。

包玉刚对待他的事业,认真踏实,一丝不苟,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据统计,他每天平均有十项大事需要决策处理,有几十封信等待答复,有上千万的交易事物需要他拍板。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包氏在他俯瞰香港港口铺着白色地毯的办公室里,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9点,1年51个星期,以高效率结合东方的情感主义处理繁忙的业务。是一位少有的、生活严肃的、高瞻远瞩的而又一心一意致力于事业的实业家。”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一种执著的心志。假如诸葛亮不以复兴汉室为己任,那他用不着六出祁山,逐鹿中原。他完全可以偏安西南,享受安稳舒适的生活。但如果那样,他会感到有负先帝托孤,有负平生所学。因此,他选择了一条与天抗争的荆棘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