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
——诸葛亮
当诸葛亮为联吴抗曹到达江东游说孙权时,在江东巧遇其兄诸葛瑾,兄弟阔别多年,诸葛瑾不禁责备起弟弟来:“贤弟既到江东,为何不来见我?”
面对兄长的责备,诸葛亮回答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不久,周瑜派诸葛瑾游说诸葛亮,劝其归降江东,诸葛瑾就用古代伯夷、叔齐二兄弟虽然饿死,但是兄弟却一直在一起的掌故来说服诸葛亮,希望能够以情打动诸葛亮,使他与诸葛瑾在一起共同为江东事业效力。面对着兄长的游说,诸葛亮说:哥哥你所说的是情,而弟弟我所重视的是义。咱们兄弟二人都是大汉子民,刘皇叔他是汉室宗亲,哥哥你要是能离开江东与弟弟我一起辅佐刘皇叔,那么一方面不愧为大汉子民,另一方面我们兄弟又能骨肉团聚,这才是于情于义都符合的两全其美的办法。一番话说得诸葛瑾无言回答,只得起身告辞。
诸葛亮的一番话可谓义正辞严,表现了他心中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先后秩序,诸葛亮到达江东后不去看他的哥哥诸葛瑾和不肯听从诸葛瑾的话并不是因为他们兄弟二人感情不深,相反,诸葛瑾和诸葛亮两兄弟感情极好,诸葛亮刚开始没有儿子,诸葛瑾就将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兄弟之情可见一斑。但无论是什么样深厚的亲情,都不能动摇诸葛亮以蜀汉大业为先的决心。正是诸葛亮这种先公后私的敬业精神才使得他赢得了刘备的信任,赢得了部下的尊重,赢得了几千年来中华人民的尊重。
七情六欲本是人之常情,但是为政之道就应该不徇私情。我们老一辈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就是不徇私情的楷模。在他们看来,只要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有所贡献,即使小我做出一些牺牲也无所谓。人民爱戴的周总理之所以给人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他公而忘私,不徇私情。周恩来总理自己没有子女,只有一个侄女,本来他可以把侄女留在身边,以便自己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侄女送到内蒙古同普通人民在一起,在条件恶劣的地方接受艰苦教育,直到自己临终时也没将侄女接回到自己的身边。
毛泽东主席在抗美援朝时,将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当兵打仗,最终壮烈牺牲,血洒朝鲜。毛泽东、周恩来他们也是人,也有人的亲情,但是在大局面前,他们能够摈弃私情,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他们是真正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