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夫子品评管子
3608900000029

第29章 做人不能吝啬

管子曰:“吝于财者失所亲。”(语出《管子·牧民》)吝啬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

做人不能吝啬。吝啬的人,喜欢凡事斤斤计较,他们不可能有好的人缘,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吝于财者失所亲。

——《管子·牧民》

管子曰:“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语出《管子·牧民》

管子曰:“吝于财者失所亲。”

吝啬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

说到吝啬,不免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怎么也无法瞑目。众人纷纷猜测他的意图。

大侄子走上前问他:“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有见面?”他摇头。

二侄子又走过来说:“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没有吩咐?”他又摇头。

老妈子抱着严监生的儿子在一边插嘴说:“老爷是想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因而记念着他们?”他闭上眼睛,只是摇头,手依然指着。

他的填房老婆赵氏揩干了眼泪,走上前来说:“老爷,别人说的都是不相干的事,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你是为了灯盏里头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怕浪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着走过去挑掉一茎灯草芯,严监生这才把头一点,手垂下来,咽了气。

严监生临死不忘掐灯芯,可见其吝啬的程度。吝啬的人就是这样,对于财物的任何支出都会感觉到一种近于生理性质的痛苦,这几乎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他们再富裕也难以克服这种本能。因此,财产越多,支出的机会也越多,他们反而感觉越痛苦。

纵观古今,还没有一个吝啬的人做成过大事,或者成为受人尊敬的人。金钱乃身外之物,而有人就是不能理解这一点,一生广聚财富,对人却极其吝啬。

真正明了钱财是身外之物的人,他们也才知道怎样去使用财物。能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急人之急,不吝自己的财物,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也正是这样,才能团结人、吸引人和他们一起成就大事业。

如果一个人过于吝啬自己的财产、金钱,他会因此而失去许多朋友,也会失去许多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管子曾多次劝谏齐桓公不能吝啬。管子在《权修》中也说:“察能授官,班禄赐予。”根据一个人的能力授予官职,并给予相应的俸禄和赏赐。

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办事,贵在用人,而要用好人,则首先应给人以一些好处和利益。

换言之,领导者要想获得下属的忠心,其方法之一就是考虑下属的利益要求。如果不考虑下属的利益要求,一味地只要他们奉献,这就犹如只要马儿跑,却不给马儿草料一样,久而久之,则必然人心涣散。

所以,领导者在对待下属时,不能吝啬,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下属更是如此。

吃古通今

唐代的严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有一个人向他讨钱谋生,严震就召集他的儿子公弼等人征求意见,公弼认为是社会风气太坏了,有人不事劳作,只想发财,完全可以不答应这种无理的要求。

严震听了很不高兴,他说:“你这样吝啬肯定会毁了我们家。作为儿子,你应该劝我尽力多做善事,怎么可以劝我吝惜财物呢?这个向我借钱的人,一张口就要借300,这不是个小数目,敢开口借这么多钱的人,的确也不是一般的人。”

于是,严震让手下的人如数把钱借给了那个人。这样一来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三川的士子争先恐后地归顺于严震,而且其中也没有人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严震正是因为不吝啬钱财而获得了众人的拥护。

老夫子点评: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颜氏家训·治家》中有:“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吝啬者自私、冷漠,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毫无怜悯之心,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不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反之,远离吝啬,像严震一样关心、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链接共享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

察能授官,班禄赐予。

——《管子·权修》

根据一个人的能力授予官职,并给予相应的俸禄和赏赐。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管子·权修》

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下。

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得。

——《管子·形势解》

后羿,是古代杰出的射手。他调好弓箭而坚持着,他操弓时,审视其高下,掌握必中目标的规律,所以能百发百中。莫明的君主,如同后羿一样,调整好治国的法度,明察哪些应废弃,哪些应建立,从而坚守法制,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举措总是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