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大心而敞,宽气而广。”(语出《管子·内业》)要想思想浩大而勇敢,就要心胸宽舒、广有所容。
心平,会较客观地看事物;气和,易于体会彼此立场,聆听弦外之音。心平气和,和缓执中,安泰庄重,能消弭争端于无形。
心平气和
管子曰:“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
——语出《管子·心术上》
管子认为,心平气和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
管子曰:“大心而敞,宽气而广。”
意思是说,要想思想浩大而勇敢,就要心胸宽舒、广有所容。
事实上,人处于顺境时,容易心平气和;一旦面对逆境,就难以平心静气了。心平气和不只用在安宁闲暇之时,而更要用在紧急危难之间。如将军在前方指挥,能够心平气和,则能理智清明,安然笃定;商人在商场上,利害交关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则必有所得。
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状态,是一种修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心平气和呢?
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态度,用开放性的语气对自己坚定地说:“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会像我想象的那么糟,他们都在期待着我成长和成功,我一定要用愉快的心情来回应他们,现在就让我用这种心情来试一试!”这样你的自主性就会被启动,沿着它走下去就是一番崭新的天地。
其次,多想想自己看他人脸色的滋味,这样就可以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来对待他人,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好时,要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去排解它,告诫自己:不要去理睬它,你要学会自我安慰。
第三,要培养自我控制情绪的意识,比如,经常提醒自己,主动调整情绪,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健康而成熟的情绪习惯。
第四,转移情绪,也就是暂时避开不良刺激,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可以转移的活动很多,你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外界事物对你的吸引力来选择,如各种文体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谈、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
第五,放松身心,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深呼吸、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吃古通今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为建设台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建的。
刘铭传被任用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看一看他们三人中,谁的品德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曾国藩却故意迟迟不露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的样子,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故意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老夫子点评:
心平气和,会让人想到一池静水,波澜不惊,明澈见底;心平气和,也会使人想起“心宽体胖”几个字,脑海中闪现的往往是弥勒佛那慈悲的笑脸。心平气和需要隐忍,更需要有宽广的胸襟。自古以来,心平气和就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心境。
链接共享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 。
——《管子·心术上》
人常常因迫于所恶而失其所好,或者因惑其所好而忘其所恶,这都是不合乎道的。所以说:“不怵乎好,不迫乎恶。”厌恶要不失常理,喜好要不违常情,这才叫“君子”。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
——《管子·心术下》
外形不正,是由于德未具备。内心不专,是由于心未修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心,万事万物便能正确把握。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
——《管子·心术下》
专一其气而能变化叫做“精”,专一其事而能变通叫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