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语出《管子·小问》)管子说:“这不是婢女所能理解的。”婢女说:“您不要轻视少年人,也不要轻视地位卑贱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必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看似比他人优越便骄傲自满,进而轻视别人,这是一种浅薄的表现。自恃甚高的人,大多得不到他人的认同,难免影响人际关系。
毋少少,毋贱贱。
——《管子·小问》
管子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
——语出《管子·小问》
管子提醒我们,无论是谁都不要轻视别人。
管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也曾犯过轻视别人的错误。
有一天,齐桓公派管仲去拜访宁戚,希望宁戚能出来做官,宁戚却回答说:“浩浩乎!”管仲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吃不喝地想这句话。
管仲家里的婢女问:“先生有什么心事吗?”
管仲回答说:“这不是婢女所能理解的。”
婢女说:“您不要轻视少年人,也不要轻视地位卑贱的人。”
婢女接着说:“从前,吴国与干国打仗,规定没有脱退乳齿的少年不得参军,国子就拔掉了他的乳齿,参军为干国立了很多军功。过去,百里奚是秦国放牛的,秦穆公请他做了秦国的宰相后,秦国就称霸了诸侯。由此可见,地位卑贱的人可以轻视吗?年龄小的人知识就一定少吗?”
听了这席话,管仲说:“好。齐桓公派我去征求宁戚的意见,宁戚答复说:‘浩浩乎!’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婢女说:“诗里有这样的句子:‘无边无际的是水,摇头摆尾的是鱼,没有家室,你召我住在哪呀?’宁戚是想要娶妻成家吧?”
管仲的疑惑,被婢女一语道破天机。可见,人的智慧不因人的地位的不同而不同,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轻视别人呢?
道理很简单,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生活中,轻视别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城里人轻视乡下人,开小汽车的轻视蹬三轮的,高级白领轻视做小工的,有钱人轻视贫穷者……任何人和任何与人有关的事物,都可能是轻视中的一个因素。
没有人愿意被轻视,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轻视别人。但问题是,有时我们可能已经轻视了别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乃至怨恨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生在世,无论谁的存在和进步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谁也不愿意被漠视或遗忘。这是一种共性。然而,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除了会使他人反感外,又有什么益处呢?
轻视他人的人,必定是自认为在某一方面占有优势,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陶醉在自我的满足感之中。事实上,人各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人。你轻视了别人,也会被别人轻视。
被人轻视时,那种心中的不痛快、恼怒总让人难以忘怀。管子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不是别人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是获得好人缘的好方法之一。
吃古通今
有个叫吴裕的富商,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
有一次,他要招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很不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的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工作呢?”
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
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结成了莫逆之交。
老夫子点评: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福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轻视别人的品质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同样不应以贵贱、贫福为标准,而更要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链接共享
毋少少,毋贱贱。
——《管子·小问》
不要轻视少年人,也不要轻视地位卑贱的人。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
——《管子·小问》
不是别人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榭,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吾欲藉于树木?”管子对曰:“此伐生也。”“吾欲藉于六畜?”管子对曰:“此杀生也。”“吾欲藉于人,何如?”管子对曰:“此隐情也。”
——《管子·海王》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征收房屋税,你看如何?”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拆毁房子。”“我要征收树木税呢?”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砍伐幼树。”“我要征收牲畜税呢?”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杀死幼畜。”“我要对人口征收赋税,又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这等于叫人们收闭情欲。”
凡国之亡也,以其长者也;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管子·枢言》
大凡国家的败亡,往往是由于它的长处;人的失误,也往往是由于他的长处。所以会游泳的往往死在水中,会射猎的往往死在荒野。
管子与宁戚
宁戚本是卫国人,他聪慧好学,抱负远大。但当时卫国内忧外患连绵不断,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后听说齐桓公好贤纳士,便前去投靠。宁戚扮成商人,赶着牛车来到齐国,夜宿于齐都郭门之外。恰逢齐桓公外出途经郭门,正在车下喂牛的宁戚击牛角而歌。齐桓公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个人才,遂起用宁戚。后经管子推荐,让宁戚掌管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