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心理叫理解
3606300000009

第9章 为什么人总爱唱反调?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

主人公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

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潘多拉效应也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最为著名的要算马铃薯传种的神奇故事了。

在法国,马铃薯有很长一个时期得不到人们青睐。这是因为人们称它为“魔鬼的苹果”。医生认为它们有害于身体,农学家认为它会枯竭土壤。著名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当他在德国做俘虏时,曾吃过马铃薯,释放归国时将它带到法国来,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说服任何人栽种马铃薯,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计策即潘多拉效应术。1787年,国王批准他在一块以贫瘠著称的土地上种植马铃薯。他要求国王派遣全副武装的土兵守在田野上,白天守卫,一到傍晚就撤兵。于是被禁止的马铃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开始在晚上偷偷地把马铃薯挖去,种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正是巴蒙蒂埃所企求的。就这样,马铃薯很快在法国传播开了。

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禁止做的事,人们越想做。因为它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广告中也可以利用此引起人们的注意。皇冠香烟为开拓东南亚市场,煞费苦心。“吸烟有害健康。不准吸烟,尤其是皇冠牌香烟。”有一家小店的门口立着一个大桶,外书四个大字:“不许偷看”。可是旁边没有任何不让人看的措施。很多人路过此地感到很纳闷,什么东西不许偷看?过去一看,里面还有字:芬香啤酒,与众不同,每杯五元,欢迎品尝。于是人们在大笑之余都想进去品尝一下与众不同的啤酒。

“禁果分外甜”,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是“潘多拉效应”的反应。

我们现在有些学校总喜欢禁止学生干什么事、不准怎么样。例如禁止看武打小说,不准男女学生太接近等等,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学生越想看,有许多书学生本身并不知道,知道的也不一定去看,但是学校禁止,使得他们想看个究竟,平时不爱看的,这时也十分来劲,想一睹为快。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本来是很平常的,但是学校一禁止,反而涂上了一层诱惑的色彩,反而容易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早恋现象。还有,学校对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问题一味地采取禁止态度,也会造成“潘多拉效应”。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已成为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例如,“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这一问题。一方面,“上网冲浪”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时尚;而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都在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两者表面上看似乎抵触,对于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来讲,不给出充分合理的理由,很难打消他们一尝禁果的念头。

对于这个问题,有位老师是这样来告知学生的:营业性网吧都是以谋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往往是一些非法的“黑网吧”,由于要保证最高的经济效益,保证从事非法活动的隐蔽性,所以在安全、卫生方面常常存在很大隐患;在网吧上网的大多数同学由于缺乏网络知识的指导,时间都浪费在游戏、聊天中,成为网络知识的“井底蛙”,宝贵的创造力并未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由于脱离了家长监护,沉迷而不能自拔;由于上网时间失控,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变成了依附于电脑机器的奴隶,疏远了亲情,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他建议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追求全面健康的发展,远离“黑网吧”。由此,“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已不是一个生硬的教条,而逐步演化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关爱的体现。

同样,做家长的也应该是心理医生。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气,不愿意听你说下去。”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所以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这种认识和做法恰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因为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父母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说,是我们的家长使用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首先应该改变的恰好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己。

例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异性间交往的态度一般都比较宽松,又由于中小学生的“早恋”现象一直在困扰着老师和家长,所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苛求,有时虽然不明说但行动上却在给孩子施加沉重的压力。

有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她的初中同学都很羡慕她。由于平时在学校住宿,所以她第一次放假回到家里时初中的同学纷纷来到她家听她介绍重点中学的见闻。这本是青春少年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可是女孩子的妈妈却格外敏感,只要有男生独自来家在女儿的房间谈话,这位妈妈就一定要拿着一件尚未织好的毛衣坐在女儿的房间里装作织毛衣的样子,其实她的一双耳朵一直在收听孩子们的谈话。这种拙劣的手段每一次都使女儿感到十分尴尬和难堪。从此她不再盼望放假回家,即使回家也常常是在同学的家里消磨假日的时光,因为母亲那种毫无正当理由的“文明”禁止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冰冷粗暴的精神刺激,伤害了一个少年的自尊、刺痛了一颗纯洁的心灵。

这大概是我们许多真心疼爱孩子的父母所没有想到的吧!至于有些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家长,只要一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就立刻提出“不准再看电视,不准再踢足球,不准再找同学玩……”等一连串禁止要求,就更不应该了。这种不顾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情感需要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常常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不是没有情感的知识机器,绝不可能只靠简单的命令就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指令不断地“生产”出优秀的学习成绩,也更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

“禁果格外甜”,“未成年人禁止入内。”越禁止,他越想进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不让我看。

公园草地,原来是“严禁入内”,现在用语都文明多了,客气多了。“小草正在休息,请君足下留情。”

美国某段公路屡屡发生交通事故,警察写了大量的标语,“严禁超车”、“禁止高速行驶”等等,可是都不管事。后来写了这样一个标语,“开慢点,忙不过来了。——棺材铺”结果交通事故大大减少。

中国也有一句古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了解“潘多拉效应”,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代替沟通的心灵之桥,才能使孩子把老师和父母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