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正是位极有亲和力的老总。在与集团外部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很善于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和兴奋点,尽快拉近双方的距离,在几分钟之内就让对方感受到他的亲和力,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与集团内部的人打交道,在制度层面,即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让步。张本正认为,规章制度制订出来,老总尤其要全力保障它的实施和生效,否则就形同虚设。对于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则放手让员工去干。
张本正常对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说:“公司里凡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我张本正绝不去干,不打‘双打’。企业家是要‘抓大放小’的,不可能什么都管死,因为很多事情可能员工的决策比你的决策会好得多。所以我是个既忙又不忙的总裁,我只管原则问题,不管一般问题;要说我忙,我一天到晚没事干;要说我闲,我一刻不停在想着那些大事:抓大紫光,谋大战略,求大发展。”
张本正最怕的是集团里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经理的活,经理干普通员工的活,普通员工就没活可干了。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级都发挥潜力,经理能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能干总裁的活,这样往上走,企业才最有希望。
(2)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作为一个滋生在文化发源地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清华紫光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企业文化,而这正是孕育清华紫光追求“去除管理”这一管理最高境界的沃土。
张本正认为:“企业文化是管理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宣言。对外是公司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魁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
清华紫光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四大”文化:“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这“四大”文化既有清华大学的文化浸染,又有清华紫光自己的内涵。前两个“大”汲取自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种奋发和大气,鼓励员工要有成大器的志向和为集团大局着想的胸怀;后两个“大”,一是强调作为高科技企业的紫光适应信息社会特点建立事业部的活性结构,一是倡导一种甘苦与共的团队氛围。
清华紫光强调,集团每一位员工必须有一个思想:每个人要于的不是个人发财,满足于一点小事,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集团能给每位员工的是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开始创业阶段一定会很穷,但是泥饭碗也可以做大,做成金饭碗,所以只想混口饭吃的人绝对不适合呆在清华紫光。
随着集团的发展和壮大,为确保各分支机构“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形成巨大的合力,清华紫光倡导要有大舞台的胸怀,要求各分支机构要绝对服从集团总部。
“大舞台的胸怀”对外则是倡导一种良性竞争。大家都知道,紫光扫描仪市场占有份额第一,但是清华紫光并不搞恶意竞争,不想“整”死别人,不想搞垮对手而是把精力放在追求技术的不断更新,转向开发更专业化、尖端化、个性化的高档次产品上来,体现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包容性。
这是由高科技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高科技产品要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经常更新换代的需求,就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过去传统工业的“大船结构”显然不符合要求了。而“大舰队”的柔性结构则可以随时增加或剔除“小船”,每条“小船”好调头,这样就能保持活力,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集团力求使每个“紫光人”都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早在1993年,集团就率先提出“人才工程”的概念,员工最需要什么,紫光就力求给他什么,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大事业的追求
在清华紫光的文化中,十分鼓励员工对事业的追求。而正是清华紫光形成了良好的干事业的氛围,才使得集团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
在1999年底到2000年初的时候,集团投资将近1.1亿元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高端路电器研究、开发、生产的网络公司,但是谁来任这个公司的总裁呢?集团向社会公开招聘,最后在外企工作了十几年。CYSBASE中国区的副总裁看重清华紫光的创业事业,宁愿放弃CYSBASE的百万年薪、期权,来到清华紫光。
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喜民说:“对于那些真正想做一番事业的人,我们会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条件和环境。GYSllASE中国区副总裁来了以后,我们提供紫光从来没有过的优惠,允许他的员工自己持股,公司可以按美国公司的方式运作。”
在人才提升上,清华重点看业绩和管理才能。3年前,集团招收了一批毕业生,其中有一个是学法律的,他主动要求到市场一线去。2000年,他带领的小部门完成了3亿多的销售额。因为他的业绩,2001年,集团把他的部门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了一个事业部,让他出任总经理。
张喜民对此事深有感触:“这件事在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年轻人都觉得:只要你好好干,只要你有能力,你都可以得到提升!”清华紫光处处都体现出对事业心的鼓励。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环境工程中心总经理李星文对紫光环保的创业环境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清华紫光环保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是珍珠形成原理,一个珍珠的孕育过程就是一颗珍珠形成的过程,假若每个员工是未形成珍珠前的一粒砂子,那清华紫光环保就是孕育珍珠的蚌。砂子只是砂子,但如果经过蚌的孕育,那就不再是砂子,而是闪光的珍珠。清华紫光环保就是希望每个员工在经过清华紫光环保这个孕育基地后,个个都能闪烁,个个都能发光。在实际工作中,清华紫光环保将培育业务方向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给每一个创业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把人文关怀与个人的事业追求融合起来,给每个员工创造一种融洽的文化氛围和和谐的工作环境,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清华紫光,总裁张本正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而张本正的经历也最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大事业的追求”。
13年前,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点名让张本正参与筹办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张本正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情愿”。当时校长对他说:“你怎么这么守旧呢!好吧,我给你24个小时的考虑,考虑好了再来找我。”张本正回去考虑了一晚上,第二大准时到校长办公室,对校长说:“第一句话,服从分配;第二句话,我还是不愿意。”校长说有第一句就够了,第二句不管。
当时正是“经理”满天飞的时候,商人的社会形象还不太好,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去干企业似乎件很“掉价”的事。但既然接了这茬,张本正就开始了“下海”的历程。企业开始运作后他才发现搞科研和做企业真是隔行如隔山,搞科研只要做好自己的课题,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不在乎;但是做企业要和客户、银行、政府等各个部门打交道,求人办事,逼得他放下知识分子那点清高架子,四处陪笑脸。
此外,张本正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压力来自两方面:首先,总有人几乎是天经地义地认为张本正“还不定‘黑’了多少钱呢”。有人写匿名信告这告那,但校长和书记非常信任他;其次,在媒体上“出镜率”。“曝光率”太高也挨骂,但当教授要沉下心做学问,低调一些是对的,可是做企业需要通过媒体树立市场形象,增加客户的认同感。
在这时候,全靠对企业的责任心支持他做下去。张本正做人的一个原则就是:“答应了要做的事就一定不能搞砸了。”为求尽快进人角色,他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回家。而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来,就没有停下,十几年来天天如此。
张本正总结,这么多年努力工作,就是因为清华大学信任他。“每个人都有尊严,只是给钱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信任他,给他舞台比给他钱更重要。”
大舞台的胸怀
随着各分支机构逐渐羽翼丰满,为防止它们出现“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清华紫光集团提出了大舞台的胸怀。大舞台的胸怀要求清华紫光集团总部必须全盘规划,各事业部和子公司必须具有全局意识,整个集团统而不死,分而不乱。这牵涉到集团总部和各分支机构的职能分工。
(3)总部的管理职能
集团总部的第一个职能是管理旗下各事业部、子公司。清华紫光集团产品覆盖信息和电子、生物和医药、环保等三大方向。由于产品。部门多,销售网络庞大,集团一般采用事业部制,技术相对成熟则采用子公司制,以解决技术人员的持股问题,在子公司中又有控股子公司和非控股子公司之分。整个集团实施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总部负责在年初时与各分支机构谈定任务要求,各分支机构自主进行日常管理和项目运作,年底上缴利润;面向战略的决策由集团总部做出,而面向市场的具体决策则属于各分支机构的自主权范围。
为了集中精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和销售,各分支机构在运行方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采取了外包、虚拟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虚拟运作。以紫光土木实业部的高楼建筑擦窗机为例,该产品以机械部件为主,电子装置较少,但设计工艺巧妙,超过了日本、西班牙、卢森堡等国家,因此在市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为了集中精力于关键技术,其采取的做法是:自己只负责关键部件,而大部分非关键零件通过外包方式进行加工,外聘质量员进行产品质量的监控。
这种围绕“价值”核心而建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不仅避免了知识堆积,使集团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决定企业发展方向,而且提高了员工积极性,使之有机会直接面对市场,从而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
总部的第二个职能是孵化器的职能。集团总部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的资源,选取与三大块业务相关的专业人才、专业项目进行培育,成熟后再输送给三个板块,为它们提供强大的项目后援和人才支持。对于一些国际国内重点发展、紫光又有实力做的项目,集团总部会出面协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有时,甚至将其中的几个从事相关业务的分支机构集中起来,联合来做。重点投人,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