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当中更多一类是假壶假款,这其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所本,即作伪者根据实物、图画、照片、记载等资料,制作前代(也包括同代)大师的作品,仿刻上该大师的名款,铃盖上仿制的该大师的印章。由于是伪造,都与大师的原作相去甚远,或仅有略似而已。仿制印章有四种方法,一是用石章仿刻,其水平视仿制者的水平和花费的功夫而定,可能仅得略似,也有仿制得相当逼真的。但是不管如何逼真,因为毕竟出自手工仿制,就不可能完全一样,懂得篆刻的人经过仔细认真的对比,是不难看出破绽来的(过小的印章,观察时要借助于放大镜)。这是因为印章的使用,如果以印泥钤盖在纸上,其结果是平面的,只在两度空间上才有意义。而钤盖在紫砂泥上,所形成的效果是立体的,是三度空间的,不管是阴文印章还是阳文印章,都必然会在泥痕上反映出原作的刀法风格,特别是哪个地方刻得深,哪个地方刻得浅,可以在紫砂壶印款上看得清清楚楚。而仿刻的印章,我们说由于是手工刻制,即使在两度空间中都不能做到一模一样。至于三度空间的范围,更是绝对无法颐及的事。因为每个人刻印时所运用的工具、石材的受刀性能、习惯的刀法等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仿紫砂壶印款要想“乱真”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缺少观察的“慧眼”。仿制印章的第二个方法是照相制版法,这种制版法实际上是印刷业天天都用的。其中常用的有珂罗版(玻璃版)和金属版。照相制版仿造印章,通常用金属版,例如何版、锌版和铅版等。将版制好后粘在一块木块之类的固体上,就可以使用了。现在还有一种仿刻印章方法是使用高科技的电脑进行“雕刻”,这种雕刻一般和照相制版的方法区别不大,只是字可以制得深一些。这两种仿制方法都需要原作者印章的印拓,即用原印章蘸印泥钤盖在纸上的作品图样,亦称作“印花”。至于原作者印拓靠什么途径得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人无法得到作者印拓,就用原壶上的印款去制版。原壶印款直接照相制版一般不行,这是因为印款的反差不够,照出来的照片黑白不分明。这就要先将印款用墨“拓”下来,然后再去制版。拓下来的印款,我们称之为拓片。印款拓片与壶上的印款是一样大的,再去1∶1制版,也是一样大的。这样仿制的印章与原先的印章是否一样大呢?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用印章在未干的壶坯上钤印,壶干燥后再经过烧制,印款就会缩小,其缩小比例通常为10∶1,这同泥有关,不同的泥料,其缩水率不尽相同。靠这种仿制方法烧出的紫砂壶,其印款必然比原印款略小了一圈,细心的鉴赏家是不难发现的。用拓片制版还需要经过“反转”(摄影术语),否则与原印章阴阳文正好相反。另外用照相制版方法仿制的印章,在二度空间范围内,可与原作之印拓分毫不差。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假的书画作品,看印章与原作没有任何区别的原因。但是将用照相制版方法仿制的印章,钤盖在紫砂泥上,其印款痕迹在三度空间上的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原印章那种因不同刀法呈现出的印款的深浅不平的效果,已荡然无存。所剩的,不管是阴文还是阳文,其款文深浅度都是一样的,绝不会有任何变化。仿制印章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壶款上用一种特殊材料,如火漆(需烧热)之类的东西按压上去,待其变硬,就可以当印章使用。也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紫砂泥(干后亦需烧制)。这种仿制印章的方法,西方称之为copy。这种方法因使用的材料不同,缩水率也会有较大差别,即使是不缩水,使用之后所制新壶的印款也会缩小大约1/10。这种仿制印款的优点是能表现原款在三度空间内的效果,缺点是小了一圈或更多。由此亦可辨其伪。假壶假款的另一类则是毫无所本的凭空捏造,这也是紫砂壶作伪的最拙劣的手法。不论是器型,还是装饰手法及绘画、雕刻、款识内容等,无一不是胡编乱造,惟一不乱造的是人名。因为造假者知道编造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或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人名,这把壶的价值就会降至最低,几乎与无款者差不多,甚至更低。据传曾经有报道说,南方发现“润之”款的紫砂壶,考证可能是“毛泽东”的藏品,我未见报道,更没见原物。但我仍怀疑这种情况很可能属于凭空捏造,因为既然是“毛泽东”的藏品,其收藏价值必高,这也是“名人效应”。这样的凭空捏造,鉴别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对于有较多紫砂壶知识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当然,对于“胸无点墨”的人来说,也仍然是真假莫辨,无所适从。紫砂壶辨伪最难的是“高仿品”和“代工货”。从辨伪的逻辑上说,紫砂壶非真即假,但从现实上看,紫砂壶也存在半真半假的现象,不好一概而论。
下面先谈“高仿品”。“高仿品”就是高手的仿制品,仿得极像、几可乱真的仿制品。从某种意义或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于超过原作的仿制品。中国艺术,包括传统工艺,向来注重摹仿,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更是如此。因此任何一个学艺者都不可避免地摹仿别人的作品,书画家是这样,紫砂艺人也是这样。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复古风气大炽的时候,艺人们竞相仿古。仿古之作,多如牛毛。尤其清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御用器也多仿古之制,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著名壶艺大师顾景舟的僧帽壶,就是摹仿时大彬的作品,但是无论器型和工艺水平,都超过时大彬。仿名家的作品,也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照搬原作,包括壶的款识;另一种只仿其形不仿其款,壶成后落上自己的款识,如某某仿制等字样。后者一般不称为伪作,因为没有作伪的动机。至于前者,情况可能较复杂,不好一概而论了。总之,紫砂壶高手仿高手、名家仿名家的现象非常普遍,像供春、时鹏、时大彬、徐友泉、陈仲美、陈鸣远、陈曼生等人的作品,在晚清、民国时期,都有不少高手竞相摹仿。其摹仿者中亦不乏如蒋燕亭、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这样的名家。比如蒋燕亭,就经常仿制陈鸣远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仿徐友泉、时大彬、陈仲美等人。这种仿制品通常不但不能称为假货,相反,其价值注注很高,因为很多作品的水平不仅十分接近原作,甚至有超过原作的。只是我们在鉴别的时候不要张冠李戴,不要把仿制品当成原作。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古董商向艺人定制仿古作品,有的还将艺技高超的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作坊,专事仿制。一时间,市场上赝品充斥,而真正原作百无一二。这一点,尤其需要收藏者引起注意。现在还有一些作品,是仿制品的仿制品,如果原作是“爷爷”,那么这种再三摹仿的作品就算是“孙子辈”了。因为我们刚说过,名家仿名家的仿制品,也很有价值,于是,仿制品的仿制品,也就应运而生了。但这种非出于名家之手,目的仅在于“阿堵物”(钱)的伪作,是需要提高警惕的。特别是在摹仿得比较逼真时,更要多多予以注意。
我们再谈谈“代工货”。在紫砂壶行业中常常有这种现象,某个艺人创作出一把满意的紫砂壶,颇感不易,为了生意上或是应酬上的需要,同时还要再“如法炮制”若干把。这后面的若干把不是自己制作,而是让徒弟或自己的同行去制作。制作得像,就落自己的款识,不像再由自己加工润色,然后落款。这种“代工货”能不能算真品,笔者也难以下结论。因为从作者本人已经认可的角度讲,似乎可以认为是真品;但从其不出于己手或大部分不出于己手来看,似乎不能算作真品,至少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真品。这与书画界的“代笔”是一样的。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大画家,在应酬乏力之时,多有“代笔”。这些“代笔”,多半是他的得意弟子,或是他的后代,总之,摹仿他的笔迹,惟妙惟肖,毫厘不差,非知情者,外人绝对无法辨别。曾经听过一个紫砂壶商人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日有个海外顾客找到某制壶名家,求购一把真品,出资两万。某制壶名家当时拿出六把二模一样的壶,说有一件是我亲手作的,其余五件是“代工货”。他怕顾客听不懂,就解释说,另外五件是我花钱向别人按样定作的。顾客对这六件壶左看右看,挑来挑去,竟挑花了眼,丝毫破绽没有看出。在此情况下,他实在不敢下手了,万一花了两万块,买了一个“代工货”岂不吃亏了。据说,紫砂壶艺人之间的这种“代工”现象并不稀少,那么“代工货”自然也不会太少。当我们看到几把完全一样的高档紫砂壶时,我们有必要绷紧“代工货”这根弦。“代工货”与原作如此相似,就像双胞胎一样难以区分。然而他们的作者通常是可以区分出来的,就像双胞胎孩子的父母不会把自己的孩子认错一样。只是外人还没有把握它们(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别。所以我相信,上面提到的六把一模一样的紫砂壶,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一定能找出哪件是真品,哪些是“代工货”。至于没有一样的真壶作为参照,只是单独出现的“代工货”,恐怕就十分难以鉴别了。这种“代工货”能不能算作真品,见仁见智,看法很不一样。在紫砂壶的鉴定上,有人宁信其真,不信其假,也有人宁信其假,不信其真。此话怎讲?就是一把壶,你不能证明它是假的,就应该认为它是真的;也有人说你不能证明它是真的,就应该认为它是假的。从逻辑上说,两者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我是属于后者,我是“大胆否定,小心肯定”派,因此我向来认为“代工货”是假的,所以在鉴定领域,我是宁信其假,不信其真。
了解了紫砂壶作伪的种种手段,又掌握了紫砂壶原材料、制作工艺、名家风格、装饰手法、款识特征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紫砂壶的辨伪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离开了紫砂壶的辨伪,收藏永远是一句空话。当然这些知识的运用通常是综合的,是整体的把握,是理智的分析和思考,不能感情用事,更要防止偏颇。其中制作工艺水平、个人风格和款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这些都离不开紫砂壶的时代特点。紫砂壶的时代特点包罗了紫砂壶的各个方面,其中哪个方面都不能忽略,这是我们鉴定紫砂壶真伪的根本依据。比如紫砂壶的印款,常常因年久或当时敲印时用力过轻而无法辨认,这就为紫砂壶的鉴定设置了障碍。紫砂壶印款在肉眼难于辨认文字的情况下,可采用观察印款拓片的方法,因为印款拓片黑白分明,容易辨认。这就要求鉴壶者还要会制作拓片。制作拓片的方法称作传拓技法。这种技法是每一个紫砂壶收藏者都应掌握的的技法。这不仅对于辨认印款有帮助,同时也能为今后的鉴赏实践提供一种好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紫砂壶印款拓片的传拓方法简单介绍如下:先将印款处清理干净,不能留有泥沙或别的污垢。再涂上一层很稀的胶水(乳胶用水稀释,胶与水比例大约1∶10)。然后用一张很薄的纸盖在上面,再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作保护层,用牙刷在印款处使劲揉搓或敲打(也可用软橡皮敲打),将薄纸与印款贴实,即薄纸进入印款的凹下处。干燥后用拓包蘸墨进行捶拓。拓包的制法如下:准备一块直径20mm棉花团和一块同样直径的毛呢或毛毡垫。将两者用三层东西依顺序包好——里层是塑料薄膜,中间是棉布,最后一层是丝绸。用这三种东西将棉花团和圆垫包好扎紧,圆垫在下,这样一个拓包就作好了。拓包蘸墨之前要先用清水湿润一下,然后将墨倒入瓷碟之中,几滴即可,然后用拓包蘸墨,同时在碟子上揉搓拍打,使墨均匀。此后即可向蒙上纸的印款上轻轻捶拓了。捶的时候不可蘸墨太多,用力宜轻,要逐渐加力。待觉得印款文字已经非常清楚时,就可停止捶拓,小心地将纸揭下即可。其中要注意的,一是胶水的浓度要适中,过浓拓片揭不下来,过稀粘不住;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捶拓用的纸一定要与印款按压妥贴,不能有一点不实之处,否则某个笔画就有可能拓不清楚。
掌握了印款拓片的传拓技法,用来拓制壶上的刻款、刻画的图画等,也同样适用。这些刻于壶身上的绘画或书法,经过拓制更加清楚,不仅易于辨识,也别有一番观赏趣味。这对于保存和传播紫砂壶的珍贵资料,亦是很好的手段。因为紫砂壶比较容易损坏,拓片就结实多了。
前面曾说过,在鉴定紫砂壶的真伪时,紫砂壶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忽略,要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前文已用较多笔墨写了有关款识方面、特别是印款方面的知识。事实上,器物的造型、制作工艺、名家风格、装饰手法的运用等,都不可忽略。我在地摊上见过不少用彩绘装饰的“大彬壶”,或一些自然型“大彬壶”,一望即知为赝品。因为时大彬时代,还没有这种造型或装饰手法。只有当一件作品,从各方面考察都没有疑问,才有可能是真品;而只要在某一点上出了问题,就可断定是赝品。比如,以前闽南、潮汕地区仿制的“孟臣壶”,泥都不对,还用说别的吗?“孟臣壶”的这种赝品的制作,当时也许并无欺世之意,可能与当地的品茶之风有关。连横在《茗谈》中说“壶必孟臣,杯必若琛”,可见孟臣壶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品牌,或干脆是茶壶的代称了。曾在地摊见到一把印款为顾景舟的紫砂壶,壶底有三方印,“景州制陶”方印居中,两边各有一小印,一是方印“顾”,另一为椭圆印“景舟”,且不说这种用印方法是否合乎规范和大师的习惯,单就这三方印钤盖的方向是两正一倒这一点来看,就足以证明其赝。前人用印,尤其是那些大师或是制壶高手,对印的大小、印章位置、印形等等,甚至包括钤盖清楚与否,都是十分讲究的。绝对不会横七竖八、草草一敲,留下个“痕迹”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