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茶具收藏艺术
3603800000017

第17章 紫砂茶具紫壶与收藏(1)

我们了解了紫砂壶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获得了紫砂壶艺从陶土到造型、装饰手法、署款、钤印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风格等一系列知识后,也就可以算半个紫砂壶的行家了。作为一个爱好者,我们的收藏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收藏之前有两点要搞清:第一,准备投入收藏的财力有多大?第二,收藏的目的。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收藏任何东西都要花钱,因此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在收藏之前,先摸摸自己的钱袋,看看可以收藏哪个级别的藏品,收藏多少件。其次想想自己的收藏目的,其中有人以赏玩为主,有人则着眼保值和升值,当然这两者可以统一起来,也可各有侧重。

从收藏角度对紫砂壶进行分类,不像从造型上对紫砂壶分类那样,将紫砂壶分成几何型、自然型、筋纹型等几类。收藏时的分类实际上是对紫砂壶品级的认定。例如古人曾将一般民间工匠所制较为粗糙、只能用来泡茶,而无法进入赏玩层次的壶称为“粗器”;而将那些能工巧匠制作得较为精制、既可用来泡茶又能摩挲把玩的壶称为“雅器”;现代人通常将新的紫砂壶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那些由著名陶艺家或高级工艺师制作的造型精美、作工精致的紫砂壶为高档壶;那些由一定级别的工艺人员或技术员制作的造型复杂精致、制作有一定难度的紫砂壶为中档壶;至于一般陶工千篇一律大量生产的产品,自然属于低档货了。藏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看的话,可以将壶分成旧壶和新壶,或古代壶和现代壶。清代之前的就算古代壶,属于旧壶;清代之后的属于现代壶,即新壶。也有人将时期划分得比较细,将1912年(辛亥革命)以前制作的壶称为“古壶”;将1912~1954年(合作化运动)之间制作的壶称为“民初壶”;1954~1982年之间制作的壶称为“早期壶”,1982年以后制作的壶称为“当代壶”。还有人另将1966年至1976年间所制的壶称为“文革壶”。紫砂壶的收藏除了了解作品的品级外,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市场行情,否则收藏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许多拍卖行,拍卖会也是一个接一个槌声不断。在各种拍卖会上时有紫砂壶出现。从拍卖会的情况看,紫砂壶最低的为数千人民币,高的要几万、十几万人民币。1994年,壶艺大师顾景舟的一件“荷莲呈祥壶”,拍卖成交价为22万元,创当代紫砂壶拍卖最高价。拍卖会是一种特殊的买卖方式,因为卖品只有一件,而买家通常不只一个,这就存在个竞价问题,有时成交价高出估价很多。真正好的东西在拍卖会上不会太便宜,除非识货的买家都没到场,或到场的人甚少。有关拍卖会或展卖会的价格情况,读者可参考本书附录。这里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拍卖会上的壶,也不一定是真品。这一点,看看他们的“拍卖规则”就会明白。

古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很少,特别是清代以前的,纯属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若是古代大师的作品,则更是无价之宝。话虽如此,但是在市场上,我们可以说“无价之宝”根本不存在,不过价钱较贵而已。古代的紫砂壶有些属于文物,所以收藏时还要了解国家的文物政策和法规。至于现代作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剩下的只有价格了。一般来说,现代最低档的紫砂壶,价格大约在数元与数十元之间;中档货价格则在数十元至百元间;高档货少则数百,多则数千、数万乃至几十万不等,这些皆是由制壶人的名望与技术而定。一般来说,工艺美术员制作的壶,每把要500~1000元;副工艺美术师以上的制作的壶,每把2000~5000元;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制作的壶,每把5000~8000元;而个别名气特大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或工艺美术大师,诸如顾景舟、徐汉棠、顾绍培、朱可心、蒋蓉、裴石民等人的作品,则每把壶达数万或几十万元都有,这多半取决于作品的精美程度和艺术境界的高低。前些年,顾景舟的壶每把一般都在五万元左右;而在1994年的宜兴陶艺节上,他的一把高虚扁壶竟卖到了16.88万元的高价。1986年,徐汉棠的一把四方开片壶卖了80万日元;1987年顾绍培的一把高风亮节壶卖了10万港币。这些价钱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我们无法去说它们到底“值”还是“不值”。“黄金有价艺无价”,你喜欢它就值,不喜欢就不值,你有钱它就值,你没钱就不值。这都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收藏活动是人们富裕了之后的一种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而富裕只是相对而言,可以称为“巨富”的毕竟是少数。每个收藏者必须根据自己的银行存款的位数,确定自己的收藏方向。经济状况好的,当然要选古代的“雅器”,或者是那些名声显赫的大师们的精品;经济状况差的自然要降格了,可以选择古代的“粗器”。一般来说,紫砂壶粗器是没有收藏价值的,只有雅器才有收藏价值。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年代。如果是明代之前的作品,无论是粗器还是雅器都有价值,不过价值仍有不同罢了。或者选择当代紫砂壶的中档作品或一部分高档偏下的作品。低档壶一般不具有收藏价值,所以收藏者最好不要将目光盯在那里,当然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毕竟有不少“壶痴”常觉“囊中羞涩”,他们收藏只是为了摩挲把玩、陶冶性情、自得其乐,那么花少点钱买些低档货亦未必不可。因为我们对于紫砂壶高、中、低三档的分类,依据的是作者的技术地位和名气,这里必然有不甚科学的成分。一个未见经传的无名小辈,在成名之前也可能造出较为精彩的作品;而一个颇有名气的高手,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有些平庸之作,甚至出现某些败笔或蛇足,这就全看藏家的鉴赏水平了。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是每一个收藏爱好者的首要任务。如果你的鉴赏水平很高,就能花相对较少的钱买到较有价值的藏品,这当然只是相对而言。能不能花很少钱买到价值连城的藏品呢?答曰:“不能;”但也有人举出两个相反的例子,一是作家陆文夫,曾于1957年在苏州一家古董店以八角钱人民币购得一鱼化龙壶。当时他并不懂壶,卖主可能也不太懂。直到33年后的1990年,经现代制壶名家徐秀堂、史俊堂鉴定后,才知道是清代制壶名家俞国良所造。至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那件明供春款树瘿壶,是收藏家储南强先生于1928年在苏州某个地摊上花一银元钱所购得。这两件壶的交易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收藏者爱壶,否则不会在1928年用一块银元的价钱去买一件连盖都没有的“破紫砂壶”。用很少的钱在市场上买到很值钱的东西,古玩界的行话叫“捡漏”或“捡落”。事实上,在商品气息越来越浓的今天,人们都开始认识到文物、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市场上“捡漏”的机会可以说微乎其微。况且那些古董生意人往往有些专业知识,“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去搞收藏,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吃亏。古董商的着眼点是市场价值、商品价值,收藏家看重的是文化价值。所以在收藏家眼里,一件东西的价值通常比古董商心目中的价值要高,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交,这叫“物有所值”。收藏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实现自我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如果抱着单纯的功利目的,急功近利或只求结果,那么这个过程就会变得不那么美好。我们不能指望某个早晨在古董市场上花几个小钱买到一个真正的“时大彬壶”而“一夜暴富”。正因为抱此想法的大有人在,才使得这种“一夜暴富”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毋庸讳言,古董是可以保值、增值的,而且增值较快。可以这样说,如果进行投资,其回报率也是少有其他行业能比。如顾景舟的壶,五六十年代每把不过10元,今天则要数万数十万元。再如一个美国人1981年花583万美元买下毕加索的自画像,八年以后的1989年,即以4785万美元的高价卖出,年纯利达100%。这种事情在古董的买卖收藏中是不乏其例的。投资古董收藏,并以此赚钱,实在也是一件无可厚非之事。然而收藏家收藏古董,和古玩商“倒”古董、“炒”古董,毕竟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陶冶性情、增长知识、研究文化,或是一种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比如与好友共同探讨、切磋、摩挲把玩,至于保值与升值则在其次;古董商购买古董则纯粹为了赚钱。我们所说的收藏一般是指前者。这就要求收藏者在藏品的选择上,首先摆脱世俗的眼光。否则容易上当不说,收藏本身的乐趣也会随之变味。

以上所言,只是笔者在收藏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看法,完全没有向读者说教的意思。钱是您自己挣的,您高兴买什么就买什么,用不着别人说三道四。但是如果没有一种良好的收藏心态,花很多钱去买一堆破烂、赝品和低档货,还不如把钱投到别处,或办一点公益事业,或许更有意义。收藏是一种缘份,有时也是一种运气。好的藏品对于藏家来说,有时显得非常珍贵,甚至被藏家视为生命。徐悲鸿先生所藏《八十七神仙卷》上,就钤有“悲鸿生命”的印章,这说明这位绘画大师对古代艺术的感情。收藏主要是为了研究、保护文化遗产,使它免遭破坏和湮没。然而再好再珍贵的藏品也是身外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作为文化遗产,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过暂时归你保管而已。储南强先生藏供春树瘿壶,最后还不是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于当代大收藏家张伯驹,一生收藏富甲天下,无人能比,有时为买一件有价值的文物,不惜倾家荡产,最后这些也都无偿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这正是老一辈收藏家高风亮节之所在,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在收藏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鉴别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至于能否买到喜欢的东西,那还要看您的财力和机遇了。无论如何,既要对藏品有如醉如痴的喜爱,又要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这样就可以在收藏过程中多些乐趣,少些烦恼。“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向来是有修养的文人所追求的人格境界。这一点与收藏的乐趣并不矛盾。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如果收藏到了很好的东西而不高兴,谁还去搞收藏?只是我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也不要高兴到了极点,不是有句话叫乐极生悲吗?有人就曾因收藏到了很好的东西而兴奋过度、忘乎所以,而一不留神就毁之顷刻,“碎碎(岁岁)平安”了。这实际上是暴殄天物,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犯罪,损失往往是永难弥补的。

我们说,有了良好的收藏心态后,重要的仍是要学习关于紫砂壶的各种知识,倒不一定急于“采购”。“采购”也要从低向高,逐渐提高水平与档次,别一开始便去买“时大彬”壶,否则一准上当。花钱买壶这是必然的,如不去花钱,永远进不了收藏之门。花钱买赝品,也属正常,适当交点“学费”(收藏界称买了赝品为“交学费”)是难免的。“交学费”有时也是必要的,否则某些知识记不牢,“吃一堑,长一智”。只是“学费”别交得太多,否则能让人“一蹶不振”,不敢再在收藏海洋里“畅游”了。

与学习其他知识一样,紫砂壶的收藏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对紫砂壶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有了较多了解之后,就需要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初级的收藏了。收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亦必须有理论指导。轻视理论的指导和轻视实践经验都是不对的。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离开了这个过程你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当然有人认为读了几本书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我认为至少在收藏领域里不行,不能指望读几本理论书就具备了判断真伪的本领,至少我的书不行。如前所述,收藏是一种实践活动,有些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我只是为各位读者指指门、引引路,使大家少交点“学费”,少走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