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1909年,弗洛伊德把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称他为“王储”。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举荐下,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度。荣格一生致力于心里学研究,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他的分析心里学理论自成一家,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荣格生平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康斯维尔,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自小便具有特别的个性,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1881年,除了父亲开始教他拉丁语课外,也开始了他上学的生涯,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
1887年,荣格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系统性的探讨自己所拟定的问题,深深为柏拉图、毕达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对荣格而言,他们的思想很美,富有学术气息,不像亚里士多德式的唯智论令人生烦。在其中,最令荣格感兴趣的莫过于叔本华的著作,他对世界阴暗面的描述很符合荣格的看法。
1895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就读自然科学专业。大学生活对荣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结交了许多和一样对叔本华、康德有兴趣的朋友,在几次兄弟会会议中,他亦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毕业后,荣格选习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在当时的医学界中,精神医学并未有完整的发展。
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并离开了巴塞尔。
1904年至1905年期间,荣格积极参与了由布雷勒领导的一个实验计划,主题是如何治疗早发性痴呆的问题,后来布雷勒将它改名为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藉着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来分辨出不同型态的心理情结及其原因。
1905年荣格受聘担任苏黎世大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
1907年出版“精神分裂心学”荣格在书中主张,应将人幻觉或妄想的心理源头,做有系统整理。他试图以心理分析来处理这些相关病症。于同年3月,荣格亲访弗洛伊德。对荣格而言,佛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对佛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他的智慧和日渐高涨的名声,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
1909年3月,佛洛伊德认命荣格为心理分析运动的继承者,并开始对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当荣格问及对灵学的看法时,佛洛伊德却常常以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来反驳,斥为无稽之谈。而对于佛洛伊德浅薄的实证主义,荣格有好几次想做出尖锐的辩解,荣格尝试着推翻整个佛洛伊德理论的架构。使他们的关系有着致命性的打击。
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职务,开始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1916年开始,荣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于1921年出版《心理类型》一书,他希望能藉着这本书来界定自己的观点和佛洛伊德及阿德勒是有所区别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探讨个人对世界、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并讨论了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接着,他就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发表出版了《基督教时代》,尝试解释基督的出现如何符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18年荣格任英国拘留营陆军医疗队的医生与队长,并开始了他的北非之旅。
1923年荣格旅行考察了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的印第安人居住地。旅行考察东非阿尔贡山区的土著居民。并出版《自我和无意识的关系》,同时也开始从事炼金术的研究。
1930年任综合医学心理治疗协会的副主席,主席是欧内斯特·克雷兹切曼。克雷兹切曼辞职后,接任协会主席之职。国际医学心理疗法协会成立,荣格任主席。任苏黎世联邦工业研究所名誉教授。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于耶鲁大学就“心理学和宗教”发表一系列演说。受印度政府的邀请赴印度旅行考察,分别获得加尔各答大学、贝拿勒斯大学和阿拉哈巴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获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42年芝格出版了《巴拉塞尔苏斯》,并于同年辞去了苏黎世大学名誉教授之职。同年10月15日,任巴塞尔大学心理系教授。后因心脏病突发,退出教学生涯。获日内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在1943——1956年间荣格著作颇丰,先后出片版了《心理象征的使用》、《无意识结构》、《基督教的时代》、《变形的象征》、《回答约伯》、《论无意识的根源》,《荣格选集》于美国纽约出版,《神秘结合》,并着手撰写《回忆.梦.思考》,出版《飞碟:一个现代神话》,德文版《荣格选集》。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于在苏黎士湖旁,1961年6月5日,荣格病逝于湖上的家中。
荣格对中国道教《太乙金华宗旨》《易经》,以及佛教《西藏度亡经》、禅宗皆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中找出与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
荣格也在解梦方面有杰出成就。同时他的理论有着较广泛的考察证据,并提出集体无意识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及类型理论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和赞誉,从而成为了世界级心理学大师。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可以解释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宗教、神话、超感官知觉等。他把众多的人类活动都包含在这一理论之中,从而使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荣格的著作
荣格的主要著作有:
《心理类型学》(1921年)
在此书中,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0年)
这本书是荣格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是荣格脱离精神分析学会,独创心理分析学派后的著作。书中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更新性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在该书中,荣格从精神分析学派赖以建立理论大厦的基本手段出发,精辟论述了分析心理学的各个问题。其中有梦的解析及潜意识,有人生类型论及与弗洛伊德根本分歧的焦点,从集体潜意识论及了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31年)
此书中,荣格抒发其观点,并指出,每一种好的品质都有其坏的一面,没有任何一种善会来到这个世界而不立刻产生出相应的恶。一切事情的发生都符合一种心理规律,而这一心理规律在个人生活中的有效性是屡试不爽的。它表现为:任何重要的东西一旦在我们的意识生活中失去价值并因而枯死在那里,就会在无意识中建立起一种相应的补偿。
这一发展的未曾料到的结果是世界换上了一幅更加丑陋的面孔,它变得如此丑陋,以至没有人再去爱它。我们甚至连自己也不爱了。到头来,外部世界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我们从内心生活的真实中吸引开去。无疑,这正是整个这一发展的真正意义。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35年)
“荣格属于浪漫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传统。他怀疑理性和理智,代表着非理性的潜意识对他来说是智慧的最深根源。在他看来,分析治疗的功能是帮助病人接触这种非理性的智慧源泉,并从这种接触中受益。荣格对潜意识感兴趣是取一种浪漫主义的赞赏态度。”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就体现了荣格的这种浪漫主义的态度。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而无意识心理活动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无意识,它是与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如遗忘的记忆、不愉快的经验、愿望与动机等等,这种无意识可以称为个体无意识;与之对应的是,在人类的无意识中还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心理学与宗教》(1937年)
在《心里学与宗教》一书中,奴役和主宰是同义词。心理中总有某种东西主宰、限制或压迫着我们道德上的自由。为了向自己掩盖这一无可抵赖同时又极其令人不快的事实,与此同时又能对自由做出口头上的敷衍和许诺,我们逐渐习惯于驱除魔鬼似地说“‘我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习惯或憎恶”,而不是更为诚实地说“如此这般的欲望、习惯或憎恶‘拥有了我’”。后面这种说法无疑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幻觉,然而我却宁可反躬自问:归根到底,这难道不比用空话来糊弄我们自己更好。事实上,我们并不享有不受主宰的自由;我们始终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威胁,这些心理因素乔装成“自然现象”,随时随地都可能主宰我们。由于形而上的投射已经隐退,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便几乎毫无防御。我们立刻便认同了每一种冲动而不是把它视为“他者”——后面这种做法至少可以使冲动和我们保持一段距离,以免它席卷和摧毁自我的城堡。实际上,“万军之主”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我们能够,我们也无须去“创造”他们。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乃是去“选择”我们希望服饰的主人,以便他也能反过来服务于我们,使我们能够抵御和不至于被我们未曾选择的“他者”所主宰。可见,我们并不创造“上帝”,而仅仅是选择“上帝”。
荣格的性格哲学
荣格认为,人并非由自己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这些力量来源于自己的潜意识部分;而我们的意识部分仅仅是潜意识中的沧海一粟。潜意识并非只是生长发育阶段压抑作用的总和,潜意识具有负面效应,同时也具有积极作用,它赋予人创造力,能帮肯人确立生活的意义,并且指导人追求个人独立。正是人的这种潜意识,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谦虚或骄傲,诚实或虚伪,勤劳可懒惰,坚强或懦弱,果断或犹豫等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改变人生。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
性格是人的最本质特征。我们认识一个人,既可以从其外表、行动等方面加以区分,也可以从其性格特征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
荣格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窨、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巨大的思想结构。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自成一家,成为了公认的权威。荣格在性格哲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为科学填补了科学的哲学依据。
性格决定命运
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为什么有的人春风得意,有的人却黯然无光?为什么有的人财运亨通,有的人却一贫如洗?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正是导致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命运的原因之一。
性格是人最本质的象征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让人感到和谐、舒服,如谦虚、自信、热情大方、诚实、无私、勤劳、细心等;有的让人觉得不舒服,如狂妄、自私、虚伪、懒惰等。归根结底,性格的类型是由各种性格特征的独特而有机的结合造成的。这种结合,可称为性格结构。性格结构的类型究竟应如何划分,标准各异,方法不一。
荣格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二种。
荣格认为,内向和外向,其实不过是程度问题。一个人只是或多或少地属于内向型或外向型,并非整个都是内向或外向。内或外都是相对而言的。
就性格的结构而言,人的性格的所有个别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具有完整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不是绝对的。只有在人的基本态度完全决定了其余态度的情况下,绝对的统一性才有可能。然而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统一性是相对的。
确定性对于性格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如果没有它,性格就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样就显得反复无常缺乏主见,难于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说性格的稳定性会固定化、僵化和孤立。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此外,性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改变。正是性格具有确定性和可变性,其在不同的情境中才能显出不同的生活风貌和特点。
无意识的伟大力量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都认为“二十世纪是一个精神分析的世纪”。这种观点尽管有些夸张,但精神分析学在二十世纪的科学领域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致力于精神分析研究的学者们发现,人类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无意识”。这一概念的诞生,为语言、性格及命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启发。
“无意识”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柏拉图关于“迷狂”的说法,后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概念作过大量研究。真正为“无意识”作出科学解释的,应该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