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复旦学生成功学习法
3600600000031

第31章 复旦学子自述成功之道(11)

法学院于近年来在诸多领域中取得了富于价值的研究成果,多部论著获得了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优秀奖,部分论著被指定为法学教材,法学院教师还广泛从事应用性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决策、立法规划和司法改革做出了贡献。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3项,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2项,已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200多部,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逾千篇,其中2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首批正式批准的全国性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古代文学重点研究基地,为直属于复旦大学的研究、教学机构。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二十余人。著名学者王元化担任中心名誉主任,章培恒、黄霖教授分别担任中心正、副主任。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5人。葛剑雄教授任中心主任,满志敏教授为副主任。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于1999年12月重新组建,是直属于复旦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机构,中心主任为俞吾金教授,副主任为陈学明教授和吴晓明教授。2000年9月,中心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员二十余人,并有Jürgen Harbemas等十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和徐崇温教授等数名国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中心下设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思潮研究室、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等三个研究室。此外,中心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之一。中心下设三个研究部、一个专业网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结构与公共政策、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与中国体制转换、上海经济发展与体制创新等。基于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中心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提供决策资询服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优秀经济学人才。

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下设传播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等。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兼职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10人。现任中心主任张国良教授,名誉主任丁淦林教授,副主任李良荣教授、张骏德教授;室主任黄湖教授、陆晔副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还有:黄芝晓教授、刘海贵教授、陈桂兰教授、黄旦教授、孟建教授等。

美国研究中心建于1985年,是由我校从事国际关系和美国问题研究的教授、学者组成。现任主任是倪世雄教授,副主任是朱明权教授和沈丁立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兼职研究人员5人。

世界经济研究所是国家教青部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之一。世经所下设两个课题组,一个专业网站。主要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经济研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涉及的主要大国包括股权资本主义的美国、银行资本主义的德国、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日本等;当代世界经济主要问题的综合研究,包括新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结构与制度安排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投融资的结构变动与制度变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效应等方面的内容。基于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世经所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性研究报告,为企业如何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融资提供咨询服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优秀经济学人才。

自然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研究包括以下若干院系的内容:

数学系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四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华罗庚数学奖一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一项和科技进步奖项,陈省身数学奖二项等。

物理系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三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系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博士后研究流动站,“九五”期间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科研项目350余项,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上千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教委及各部委省市奖励50余项。

高分子科学系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9个“重中之重”建设学科,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新材料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单位、“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的主任单位,还是国家理科基地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中心等机构的组成部分。1996年以来,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项。目前主持了“973计划”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承担了“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防军工项目、国家杰出人才基金等项目共40余项,总科研经费为2300余万元。在“九五”期间,已发表SCI论文220余篇,申请专利29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10次。

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包括以下研究中心: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分析中心、国家教育部新型涂料工程研究中心、汽车照明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电光源研究所、高密度封装技术研究所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两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三个,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实验室,复旦大学三束材料改性联合实验室)

电子工程系现有三个专业教研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组、微电子学教研组、生物医学工程教研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系级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1个研究中心:波散射和遥感中心。

通信工程拥有通信科学与工程系设有遥感与散射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上海)、复旦-朗讯贝尔信息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复旦-Intel多媒体通信技术中心、复旦-TIDSPS实验室及复旦-上海邮电 C&C联合实验室(与计算机系合作)等设备先进的研究基地,近年还将建设“移动通信研究室”、“IP网络实时通信技术研究室”、 “DSP开放实验室” 、“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室”“光通信研究室”等。

计算机科学系于近年来在数据库和知识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视觉、并行处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CAD/CAM/CAI、数据通信、计算机理论、微机开发与应用等领域,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委和上海市下达的数百项课题,并获得了6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编写出版了100余部(本)计算机教材和专著。获得了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和优秀教材奖。

生命科学学院于1997年“211”重点建设单位,2000年成为复旦大学9个重中之重的学科之一。

环境与资源生物学系于2000年被复旦大学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且有许多重大研究项目。

复旦历史沿革

座落在中国上海的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又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孙中山先生曾关心支持复旦的发展,他在1923年为复旦年刊题词。毛泽东同志于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在“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普通教学,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个性发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学校从1994年实施学分制教学和管理,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学校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通过开设百个精品讲座、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的“三百计划”,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学校建立了一套严格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导师制和首席教授等一系列措施,并坚持不懈地抓教风和考风的建设,形成了“学在复旦”的良好学风和校风。

复旦大学的院系设置

复旦大学是一所综合型院校,学科和专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全校有人文、经济、法学、新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管理、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学院等13个学院,45个系,60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8个博士学位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8个研究所、61个研究中心。8个本科专业,被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建立于1995年,学院所属各系、所大多已有数十年历史,学术文化积累深厚,各专业教学与研究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人文学院拥有3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各系教学和研究互相结合,正在形成学科互相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互补格局,具有研究中华文化及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良好条件。学院所属各系、所正努力发展原有优势,加强以智能化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科渗透,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该院研究工作和成果在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思想库”的作用。

2.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又有近年来在国内理论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经济学者,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同类高校经济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拥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8万册,其中外文书刊7万册。学院与世界银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固定的资料交流关系,并设有欧洲共同体中心,是欧洲共同体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资料中心。学院院刊《世界经济文汇》是国家级甲类核心刊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3.管理学院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学中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系科的学校之一,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1977年开始招收管理科学专业学生,1979年成立管理科学系,1985年组建管理学院。学院在教学中以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类内通才为指导思想,强调按照国际惯例设置专业及课程,初步形成了一套与国际规范的管理类教学接轨、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类课程体系。

4.法学院

法学院初创于1929年,1994年重建(含法律学系、国际政治系、社会学系、法学理论、刑法学、诉讼法学、人口学研究所),2000年11月重组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现有法制史、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理论等7个专业硕士点,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备了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简称JM)授予权。学院先后设立了比较法研究中心、民商法研究中心、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法治研究中心、司法研究中心、日本与东亚国家法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法学教学研究体系。

5.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前身为国际政治系。1923年设立的政治学系,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积累了数十年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丰厚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从事政治学、行政和外交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基地。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于2000年组建了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同时成立国际问题研究院。

6.生命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于1986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学院下辖环境和资源生物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理和生物物理系、微生物和微生物工程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等8个单位。1991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理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7.数学系

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96人,其中教授37人,有苏步青、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4名中科院院士。数学系、所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和方法”重点开放实验室、数学学科实验室和《数学年刊》编辑部,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数学金融研究所和AIA友邦-复旦精算中心。

8.物理学系

物理学是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2名,教授2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2名),副教授36名。物理学系在本科教学阶段设立物理学专业。1993年成为国家理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首批设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学科点,3个博士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和博士后流动站。

9.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