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是欢迎自觉主动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往往更富创造力,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相反,不具备这种素质的员工,往往墨守成规,一味地忠诚公司。当然,这两种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两种明显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人在工作时,是否具备主动性,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工作效果。一些聪明的、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老板的青睐?就是因为他们不会为公司着想,不主动接受工作。
每个老板都喜欢积极主动的员工,同样,周围的同事也愿意和这样的人共事。培养“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的心态不但可以使你赢得老板的赏识,还可以使你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后者又是促使你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这种意识,那么你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事业的巅峰。最严格的标准应该是自己设定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高于老板对你的希望,那么你根本不用担心有失业的危险。再则,如果你达到了自己设定的最高标准,那么晋升加薪的时刻也就指日可待了。如果想尽快登上成功的高峰,那么,请你时刻问一下自己:“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员工在工作中坚信这一点,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好转,快乐的心情将有助你事业的前进。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难以得到晋升的机会:第一种是不肯听命行事的人,另一种就是惟命是从的人。前者对于工作根本没有热情,后者的脑袋中只有条条框框,不管告诉他做什么,他都会着手去做,缺乏创见。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做这两类人,应该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当询问“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之后,你会让老板意外地发现你实际做的,比原来承诺的更多,这样你就有可能会得到升迁和加薪的机会。如果只想着尽本分,并且认为这些就已足够了,那么你就无法获得额外的报偿——也许只是你应得的那一部分,这往往与你的初衷相去甚远。
特征28 把自己的职责做好
一位成功的经营者曾经说过:“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别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气机赚到的钱更多。”许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领悟到它的含义:尽职尽责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发挥你的长处,与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并且想有所作为,不想被人看清,那么你就需要这种尽职尽责对待公司的精神。
各行各业都需要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因为它们是培养敬业精神的肥沃土壤。没有了职责和理想,生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无论现在你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普通的也好,令人羡慕的也罢,都应该忠于职守,以期取得不断的进步。可能当前你的环境不尽人意,但是如果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后获得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宽裕,更可能是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小胡在从事现在的这份工作之前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为公司赚钱。当他在采购部门找到一个职位后,就非常勤奋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最便宜的供货商,为公司购进数以百计的物品。小胡从事的采购工作,可能并不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但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他被采购公司定期试用的第一年,他为公司节省的资金超过了90万元。对于小胡的工作业绩,公司的领导非常满意,并很快提高了他的薪金;在他33岁那年,他已经成为了公司的副总裁。正是由于小胡在工作上的刻苦努力,才使他博得了高层领导的赏识。
很多人觉得自己做事是为了老板,只是为老板挣钱。因此他们在对待工作时,采取敷衍的态度,认为公司的亏损不用他们去负责,甚至还会暗中作梗,拖公司后腿。其实,这种行为是不明智的。尽职尽责,表面上看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有利。迈向成功的道路其实是由丰富的经验铺成的,而尽职尽责就能为我们提供这些经验。即使以后你换了工作,从事不同的行业,一旦把尽职尽责当作工作的信条,成功的大门也会永远向你敞开。
也许你是一个不错的员工,老板可能会信赖地将工作指派给你,你能保证出色地完成任务吗?也许可能。但是如果办事的地方是一个旅游胜地,或是办事地点充满了其他各种诱惑,你会不会忘了兢兢业业?
事实上,当接到一项任务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压力和厌恶感。有时又会因为周围的诱惑而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不能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你的成就可能相当有限!如果那种散漫、马虎的办事态度已经渗入你的潜意识,那么其结果不言自明。能否克制自己是你能否拒绝平庸的关键。
特征29 培训就是机会
对于公司来说,应该增加培训员工的机会,让员工更熟悉自己的业务以及相关知识,这样,增加所属员工的实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对于员工个人来说,培训无疑是一次进修的机会,从学习中能够取长补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晋升和加薪可能会更多地光顾你。
培训活动的目的在于给被培训者提供特定的知识。一旦踏入职场,大多数人已经不可能再步入教室学习知识了,这时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就成为了他们知识的最主要来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个人开展工作和安排好生活的前提之一。没有相应的知识,工作就不可能做好,更不要谈事业的伟大发展了。
不同领域的晋升要有不同的知识储备。由于个人的目标和所从事行业的不同,为晋升所做准备的侧重点也可能不同。
如果你想在学术界得到提升,那么就必须对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有非常专深的知识,在一些学术性问题上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需要你在智能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从智力结构来看,学术研究是一项极其繁琐的脑力劳动,思维能力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思维力的衍生;而记忆力和操作力则是其重要的保证。从能力结构上来看,研究能力最为重要,学习能力也十分重要。要想在学术界有所发展,最好去追随一位大师,你的学术水平可能会受他的影响而不断提高。
如果你期望在工商业界获得发展,那么首先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另外,由于工商业的激烈竞争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还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洞察力、操作力、预见力以及果敢的决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此外,广泛的社交也对事业大有帮助,因为这将会使你得到及时的信息和更多的合作者。运用上述能力的基础,就是要以精深的知识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作保证。由此看来,如果希望在工商业界取得成功,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就应该努力去完善身体、品格、智能、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如果你想在政界得到晋升,对你个人素质的要求就更高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尤为重要。另外,政界充满着不稳定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其他的能力,诸如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观察能力等也是相当重要的。
也许你未曾试想过自己向上述的三个领域发展,但在其他领域,道理是相通的。由于篇幅的原因,举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掌握了足够量的知识,你才能厚积而薄发,充分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同层次的职位需要不同的素质要求。比如高级领导人才应该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决策水平;中层领导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处事能力和组织能力;低层领导人才则需要较高的办事效率和解决繁琐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提高能力,都是为事业的良好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培训活动恰好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所以,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进步!
特征30 不因一时冲动而更换工作
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辞职,要干一行,爱一行。
受到经历、能力和环境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人不能一开始就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对你来说,目前从事的工作只是为了生计问题或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你手头上的工作,最好的态度是敬业,而不是总想着“跳槽”。即使你心中有更加理想的职业,只要你手头有工作,就应该以快乐和主动的态度接受。只有做好当前的工作,你才能为寻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准备。当决定选择了某种职业之后,你就要不断地勉励、训练和控制自己,工作中要以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向前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从高级白领,到城市的环卫工人。不论你所处的地位如何,在履行人类职责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和相同的。
人们冲动地更换工作,往往是由于当事者。存在这样一种想法:下一个工作会更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存在这种想法的人一旦遭受挫折,首先想到的就是另谋高就——这种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永远也不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立足于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工作。在心理上可能会受到一些委屈,但如果能够忍辱负重,就一定能够东山再起。
当今的社会,对公司的忠诚已经成为了稀缺的资源。许多公司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对其员工进行培训,当员工积累了一定经验后,马上选择另寻新欢,甚至与原来的公司不辞而别。
虽然公司管理的缺陷和老板处事的不公可能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员工的心态,他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缺乏对自身目标和现状的客观认识。
冲动地更换工作会使公司直接受到伤害,但往往它给个人造成的伤害更深——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吃着锅里,想着碗里”的思想,都会使员工的价值有所降低。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一生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更换几次工作。但是这种转换要依赖于整体的人生规划。虽然可能在新的环境中取得更加可观的收入,但是如果成为了一种习惯,就不在具有其本身存在的目的了。
一个盲目转换工作的人,在经历了多次跳槽之后,会发觉自己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工作不顺心就跳槽;跟同事相处不好就跳槽;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想跳槽。他们希望通过转移工作阵地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他们是在逃避,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仅对公司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
银行家克拉斯的话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启发:“如果我更换工作仅仅是为了每周多赚几块钱,恐怕我的将来早为现在而牺牲了……我之所以换工作,完全是因为现在的公司和老板无法再给我带来更多的效益了。”不要冲动地更换工作,因为你失去的可能比你将得到的薪金更多,况且未来是不确定的,你未必能得到高于目前的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