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她走到今天所日积月累的许多优秀传统是其主要精神推动。哈佛大学源远流长的传统值得我们去认真探求,找出真谛。哈佛精神最引人注目的是永远追求向上,从不言败。哈佛大学可以被称为成功与富裕的象征,也基本缘于其优秀的传统。哈佛大学最主要是由于精神不败,求诚为一个神话。
一、VERITAS(真理),哈佛不泯的信条
(哈佛大学2000级商学院) 李就成
熠熠生辉的哈佛校徽上,镌刻着一排拉丁文字:VERITAS(真理)。
庄严肃穆的哈佛校门上,书写着一句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
哈佛大学将“真理”作为其不泯的信条,将服务社会作为其永恒的信念。一代代的哈佛人,上至校长下至教师与学生,都将这信条、校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其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维护着哈佛的声誉。在这种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信念鼓舞下,哈佛大学加强教学与管理,不断地改革创新,博采众家之长,创造着哈佛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一个世纪前,是哈佛把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德国学术标准引入美国,使美国的教育水平有了跨时代的飞跃,使美国的高等学府成为全世界学术名流向往的殿堂,进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美籍外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学术权威。
一个世纪后,又是哈佛首创了独特的案例教学法,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正是这种授课方式的革命,创造了哈佛商学院的传奇神话。
在美国各高校间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哈佛更是居安思危,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他们与企业部门密切合作建立科学工业综合体;与其他高校联合进行新兴学科的开发研究;在前不久放弃了传统的学分制,以提高教学水平。
哈佛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清除学生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制度等方面的阻碍,更表现在它引导鼓励学生为了理想、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进行不懈地努力和追求中国女学生袁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的故事经校方的宣传与介绍,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学生激动地说:“太令人感动了……,”“袁是好样的,她给了我勇气……”,校方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座谈,举办演讲,教育学生向袁和学习,为了知识和理想,不要惧怕任何困难,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袁和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为了能出国深造,她一边在街道工厂里靠糊纸盒赚钱,一边学习英语。她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了托福考试,被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录取。但是她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为得了癌症,且癌细胞已经转移。但是这位柔弱纤细的中国女孩儿,没有被死亡与不幸吓倒。她说,我还想读书,我要拿到硕士学位,这是我到这里来的目的。
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硕士学位,简直是一种美丽的幻想。袁和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会胜利。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地读书,把死亡当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有一次她晕倒在宿舍里,在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近10个小时。尽管她也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也想放弃追求。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的懦弱和绝望中自戕的念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熬,与死神的抗争,袁和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接过了院长亲手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教授们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同学们,在台下为她鼓掌。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无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便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袁和的故事在包括哈佛在内的许多大学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哈佛学报》评论说,“袁和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关于理想追求的一课。我们的校训所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那些以为进哈佛学习就是为以后发财、腾达、捞取资本的同学不知在听了袁的故事后有何感受。”
哈佛始终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的信念,竭尽全力地抵抗着各种可能迫使它偏离正确轨道的压力。
哈佛的成功和繁荣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这种注意并不总是令人欢迎的。当学校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声望和名气不断提高时,各种集团便受到诱惑,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曾经有一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公司的总裁,以每年1亿美元为条件要求哈佛接收其不学无术的孙子以正常学生的身份进入HBS,并且要求在今后两年中课堂案例应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有关他们公司或计算机行业的。这一要求立即遭到校董事会的拒绝。他们说,招收他进来,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接受他便意味着另一个本应进入哈佛的优秀青年人被拒之哈佛门外,这对于那个青年,对于哈佛,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关于课堂案例的要求,更是令人气愤的和不可思议的。坚持自由和独立办学是哈佛一贯最敏感的问题,提出这种要求,简直是对哈佛的一种侮辱,是哈佛不能忍受的。
哈佛对于真理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与办学上,还表现在社会道德等其它方面。比如它反对种族歧视,是民族平等主义的一贯捍卫者。哈佛不把肤色作为考察学生入学资格的条件。另外,在每年毕业生的招聘工作结束后,哈佛会公布一个取消其第二年来哈佛进行招聘资格的公司名单。其中有一类就是因为哈佛认为其存在种族歧视的倾向。
二、天才的学生,出色的教授
哈佛之所以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教育学术水平,除了心怀不疑的真理信条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有时几乎到了近似苛刻的程度。
虽然哈佛大学的学费之高,令很多的平民家庭望而生畏,但是。人们仍是趋之若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获得了入学资格后由于学费的原因而放弃入学。虽然每年申请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其招生人数却一直保持基本不变。“宁缺勿滥”是哈佛招生的原则。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哈佛会提供不同档次的奖学金给予资助,以保证每一个有才学而又想进哈佛的学生都能进入哈佛深造。
哈佛的入学资格审查,具有很高的选拔性,竞争十分激烈。其要求考生在高中时要学过四个学分的英语,四个学分的外语,四个学分的数学,一个学分的美国史,一个学分的其它历史,一个学分的实验科学,一个学分的音乐或美术。考生要通过美国“教育测试服务部”(ETS)主持的“学能测验”(SAT),并取得高分。除了要求高中的全部课程成绩及SAT成绩外,哈佛还要求学生提供三封高中教师的推荐信。学校的录取委员会对考生的口试达三四次之多。另外,哈佛不仅要求学生在高中时的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更着重看学生的基本素质,如人品、意志、进取心、办事能力、特殊才能等。当然,学生是否有发展前途,也是哈佛考察考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这样严格的选拔,最后能被批准而取得入学资格的考生,可谓凤毛麟角。每年申请入哈佛就读的学生一般都会高达1.5万多名,而最后仅有10%至15%的人能够如愿以偿,其他考生只能望门兴叹。
在哈佛大学各学院中,哈佛商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更是近似苛刻。每年申请入学的人数高达七八千人,而录取人数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780名。HBS除了要求学生优异的本科学习成绩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外,还要求学生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及担任领导管理的才干和气质。为了选拔将来能担当总经理、企业家、商业巨头的人才苗子,入学委员会可谓煞费苦心。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至商业道德观等进行综合考查。在1986年前,还要参考学生的GMAT成绩(GMAT,是美国为申请管理学校的考生而专设的统一考试项目,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数学和推理能力。该测试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五次,哈佛商学院学生的GMAT平均分数高达650分)。从1986年起,哈佛决定不再要求或接受GMAT分数,而更加注重学生入学前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使其选拔更具有了科学性。
学生填写多达几十页的入学申请表,简直就像写个人传记。在要求填写的九个项目中,写上洋洋数千字仍不为多。除了要回答一些一般性问题外,学生还必须陈述自己的入学动机,剖析自己的优缺点,列举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数项突出成就及其原因。另外,值得一谈的是,入学申请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道德困境,校方认为这有助于考察学生的道德倾向和基本素质。此外,哈佛商学院还要求学生提供熟悉学生学习和工作情况的人士亲笔书写的三封推荐信。
哈佛声称,不存在典型的哈佛工商管理硕士,故也没有选拔学生的绝对标准。并且其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领导才干的总经理式的人才,由于世界上不需要很多的总经理,而真正有经理之材的人也不可能很多,故虽然申请HBS的人很多,但其录取人数却一直基本保持不变。
另外,哈佛商学院招生,并不在乎学生本科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是否学过经济或管理,甚至恰恰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比较愿意接受那些专业与经济管理相去甚远的学生。故班里有理论、工程、文学甚至艺术和体育学士学位的也不乏其人。校方认为这些学生能经过正常的考试进入HBS,入学后由于其原来所学专业的优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更有前途。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招生思想,对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录取工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录取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排斥外校外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有名气的学校),很多导师认为招一个外行进来,要从头学起,不好带也不易出成果。而招一个有一定专业基础又知根知底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带起来方便多了。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是这样的。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这种作法很不利于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极不利于学生在学术上的发展。由于这类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而现在很多学术问题的解决和深入,需要多种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一旦他们把学问做得深一点,就往往会有一种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的感觉。故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很容易形成学科的退化及学术水平的停滞不前。好在近来已有些学校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为转变这一局面进行努力。
哈佛数百年的辉煌,不仅仅是因为其学生来源的优秀,整体素质高,还在于它有着一支其他任何学校都无法匹敌的教师队伍。优秀的人才,要有出色的教师来进行教授、培养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质,价值连城的玉石还要经过玉师巧手的雕琢磨砌,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一所学校的质量之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员的水平。哈佛的管理者们是清楚这一点的,用前校长博克的话说:“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他们核准着学校的基调,确立着什么重要,什么能给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以春种秋收的回报。”
高薪聘请名教授,对于哈佛这样一所私立大学来说,办法是有的。而作为一所誉满全球的名牌学府,哈佛对于那些教授的吸引力也是可以想象的。众多的学者都将进入哈佛任教讲学作为一种求之不得的荣耀。于是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学术名流汇入哈佛,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明星教授群:安德·F·佩若德、威廉·A·萨尔曼、亨利·B·瑞林、理查德·S·泰德劳、加里·W·拉夫曼等等,这一连串响亮的名字,几乎都是他们所从事领域的泰斗和权威。哈佛充分注意发挥教授们的重要作用,给了他们很大的学术自由,并且设立了由教授组成的各种委员会,来共同管理教学,处理校务。学校的许多政策和规定是由教授们提议并决定后,再由校长报告,董事会通过并执行。教授们在哈佛如鱼得水,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专业成果,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大奖。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很少有教授由于非正常的原因而离开哈佛。哈佛聘请名教授前来任教,除了看中其名气外,更看中的是其能给哈佛的教学及科研带来多大实实在在的进步。
哈佛除了聘请招集大批的名牌教授外,还经常邀请访问学者来哈佛讲学,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学术交流。访问学者通常是学资较深或在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者,由各院系或教授邀请,前来进行共同工作。虽然这些访问学者,只享有教师的待遇,不领取工资,但是能到哈佛讲学,成为哈佛的名誉教授,其本身就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和荣耀。
另外,哈佛大学还时常邀请一些企业家名流来学校办讲座。他们既讲授自己成功的经验,也讲授自己失败的教训,这种现实性很强的讲座,更受学生的欢迎。
哈佛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原则上不留本校毕业生直接任教,不管该毕业生多么有才华,在学术上多么有前途。他们鼓励优秀的毕业生先出去到其它学校任教几年,然后如愿意再回哈佛任教。哈佛大学认为这样能够避免学术领域内的近亲繁殖而引起的学术水平的退化。
三、是地狱,也是天堂
(哈佛大学1999级商学院) 威廉·埃比尼泽
哈佛作为世界名牌大学中的王中之王,其对各国学子们的吸引力是其他任何学校不能相比的,是他们向往的神圣殿堂。但是,在哈佛校园里,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的激烈是近乎残酷的,简直是向自身极限能力的挑战,故称其为“地狱”也实不为过。作为哈佛浓缩的HBS,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一方面由于其绚丽的光环而被人们称为“商界的梵蒂冈”,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管理的严格而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既“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又“上帝般地令人敬畏”。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封写给国内朋友的信中曾借用《北京人在纽约》的片首语这样说:“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HBS,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HBS,因为那里是“地狱”。
HBS的学制为两年,学生第一年学习统一的必修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程。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亲身感受来说,这第一年是“地狱”,第二年则是“天堂”。因为HBS的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不平衡。第一年的课程太重,压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而第二年的课程又太轻,闲得让人仿佛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