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爱读的220个经典分析游戏
3596000000008

第8章 创意分析——标新且立异第(2)

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的搬家问题,不仅搬运工作量大,而且给读者在借阅上带来很大的不便。怎么办呢?

但这件事很快就解决了,而且还没有花多余的钱。

标新立异:图书馆管理员对师生发出了这样的通知:“由于我校图书馆即将搬迁,可能会给广大的师生来借阅造成不便,本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借阅,决定增加每人借阅的图书数量,请广大读者踊跃提前办理。”

图书馆管理员同时延长了图书的借阅时间,并限定时间将书还到新图书馆。

这是一种自愿分割搬运的方法,大大减少了搬运量。

12.铁猫?金猫!

阿福和阿成一起出差,阿福逛街时看到大街上有一老太太在卖一只黑色的铁猫。不懂古玩的人都能够看出来这只“铁猫”的眼睛很漂亮,走近后仔细一看,阿福发现这只“铁猫”的眼睛竟然是用宝石做成的。

于是阿福不动声色对老太太说:“老人家,我能不能只买下这铁猫的一双眼珠呢?”老太太起初不同意,但阿福接着说:“老人家,我愿意出整只铁猫的价格来买。”老太太便把猫的眼珠取出来卖给了阿福。

阿福回到了旅馆,欣喜若狂地对阿成说:“喂,今天我可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了!我竟然花了很少的钱买了两颗宝石,你看看!”

阿成问了阿福关于这猫眼的前因后果,问阿福:“那个卖铁猫的老太太还在不在?”

阿福说:“在的,那个老太太正等着有人去买她的那只少了眼珠的铁猫呢。”

阿成便带好了钱,去寻找那个老太太去了。

不一会儿,阿成就把这只缺少眼睛的“铁猫”抱回了宾馆。阿成分析给阿福说:“这只铁猫肯定价值不菲!”于是,阿成用锤子往“铁猫”身上敲了敲,铁屑掉了一地,但是他们俩却发现了“铁猫”的内质——这只“铁猫”竟然是用黄金铸成的!

标新立异:阿福买走“铁猫”的宝石眼睛,在他看来,“铁猫”的这双宝石眼是相当值钱,所以他愿意出整个“铁猫”的价格买走。但阿成却得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他会认为这失去眼睛的“铁猫”价值不菲呢?

阿成是这样思考的,他想:既然猫的眼睛是宝石做的,那么猫的身体肯定不会是铁铸成的!

正是阿成的换角度思考,发现了猫的黄金内质。

13.治懒马

在旧社会人们把搬运工称为“脚夫”。有这样的一位赶马车的脚夫,正赶着一匹拉着一平板车煤的大马,上一个坡儿。

无奈这个坡儿的路太长了,并且坡很陡,可是这匹马很懒,当马拉着车子到了这个坡的三分之一处时,这匹懒马,再也不愿意往前走了,无论这个脚夫怎样抽打,懒洋洋的马,只是原地打转就是不往前走。

这时,脚夫招呼路过的马车停下,向他们借来两匹马相助。这时,你会想到什么?我猜你肯定是按常规的思维方式想的,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一匹马拉不上坡,另两匹马来帮助拉,必定是来帮拉车的。

可是你知道脚夫是怎么做的吗?他并没有将牵引绳系在车上,相反,他却将牵引绳系在了自己的马的脖子上。

“驾!”只听脚夫一声吆喝,借来的两匹马拉着自己这匹马的脖子,向前奔了过去,这匹马拉着装煤的车子,也跟随着迅速地上了坡。

标新立异:车夫的高明之一:这匹马的力量同其他马的力量差不多,车上装的煤也差不多,别的马能上去,这匹马上去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实中这马却上不去,主要的原因是,这匹马懒惰,是态度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车夫的高明之二:车夫让两匹马拉住自己懒惰的马的脖子,就迫使这懒惰的马必须尽最大的力量,拼命拉着煤车前进。因为不这样,自己的脖子就很有可能被另外的两匹马拉断。潜在的求生欲,使得懒惰的马必须积极主动地拉车上坡,才能保住性命。

车夫的高明之三:如果让另外两匹马帮助拉车是不是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在帮助懒惰的马顺利地将车拉上坡的同时,会让自己的懒惰的马尝到偷懒的甜头,之后,再遇到上坡时,形成了惯性,一定还会坐等别的马去帮。而车夫将牵引绳牢牢地系住它的脖子上,用力驱赶另外两匹马,不过是为了教训这匹懒惰的马一下。车夫的这种做法,使这匹马牢牢地记住偷懒所吃的苦头,以后上坡时,相信它再不敢偷懒了。

14.两儿赛马

在阿拉伯有这样的一个有钱人,他有两个儿子,有一天他对儿子们说:“孩子们,你们两个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你们要听清楚,你们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会留给谁。”

有钱人的这两个儿子听后,纷纷骑上自己的马,缓慢地向前行走。可是太阳炙热,沙漠里到处是沙子,走得再慢些更感觉到灼热。时间没过多久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再后来就真的热得扛不住了。

正在这时,有个聪明的老人,从此处路过,看到此情景,给他们出了一个高招,说:“孩子们,你们这样下去,将会丧命的,我来给你们支一个保全性命并且能实现父亲的条件的方法吧,你们两人将马换过来骑。你们的父亲不是说要看哪匹马后到吗?这样你们两人换马,就是由比慢的赛马活动,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活动了。”

标新立异:聪明的老人,见到这两个年轻人在沙漠中快要晒死的情况下,让他们换了一种骑法,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15.拼图

今天是星期六,一大早,天就下起了雨,有个牧师,正准备外出讲道。可是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又吵又闹的,让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拿起一本杂志,漫无目的地一页一页地翻看。

牧师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他心烦地就将地图撕成了碎片,然后将这些碎片丢在了地上,对自己的儿子说:“宝贝儿,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拼好,我就给你十元钱。”

牧师想这次孩子会安静下来的,因为这件事会花费孩子整个上午的时间,这次肯定不会再来烦自己了。

“砰砰砰!”没想到才过了十分钟,儿子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地图,十分惊讶地问道:“儿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把地图拼好了呢?”

儿子回答说:“这还不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就是了啊。爸爸,你说对不对?要是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地图也就是没错的了。”

标新立异:这牧师的小儿子真是太聪明了!他虽然不会看地图,可是他会看人啊!背面的人如果拼得正确了,那地图自然也就是正确的了。

16.吃馒头比赛

孙膑,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都曾拜着名的思想家、谋略家、教育家——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有一天,鬼谷子对徒弟孙膑、庞涓说:“今日你们师兄弟二人比赛吃馒头,谁吃的馒头多,就算谁赢,但是,你们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拿两个,吃完了才准再拿。”在师父刚揭开笼屉盖那一刻,庞涓就抢先抓起两个馒头大吃起来。孙膑见笼内还剩三个,就先拿了一个吃起来。庞涓暗笑孙膑准输。

可是,比赛结果却是孙膑赢了。

孙膑究竟是怎样赢的呢?

标新立异:当庞涓还没吃完两个馒头的时候,孙膑的那一个已吃完了。他笑道:“师兄,我赢了!”说完就急忙抓起剩下的两个馒头慢慢地吃了起来。这样一来,根据师父的规定,很显然是孙膑赢了。

17.囚犯分汤

一所监狱的一间牢房里,关着两个犯人。监狱每天只给他们提供一小锅汤,让这两个犯人自己来分。起初,这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争吵,因为他俩总是觉得对方的汤比自己的多。后来他俩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个人分汤,让另一个人先选。这样,两人都觉得很公平,不再争吵了。这天,这间牢房又关进来一个囚犯。监狱提供的还是一锅汤,只是比之前的锅要大点。

三个囚犯要怎样分才能让彼此都接受呢?

标新立异:想要使三个人心里觉得平衡,分汤时就必须要公平。

第一步,让第一个人将汤分成他认为均匀的三份;

第二步,让第二个人将其中两份汤重新分配,分成他认为均匀的两份;

第三步,让第三个人第一个取汤,第二个人第二个取汤,第一个人第三个取汤。

换了而已。

18.聪明的小女孩

强强打乒乓球打得特别好,妹妹兰兰最近也迷上了乒乓球,她一直吵着要强强陪她打乒乓球。强强被吵得受不了,于是想了一条妙计:“兰兰,这袋子里有两个乒乓球,一个是黄色的,另一个是白色的。现在,你伸手拿乒乓球。如果你拿到黄色的,我就陪你玩,但如果拿到白色的,你就不能再来吵我!”

兰兰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此时却瞥见强强往袋子里面放了两个白色的乒乓球。那么,不论她拿到哪一个都会是白色的。

兰兰是不是玩不成乒乓球了?

标新立异:当然不是。兰兰从袋子里拿出乒乓球后,立刻藏起来,让强强看袋子里乒乓球的颜色,就知道兰兰拿的球的颜色了。因为袋里一定是白色的。强强当然无话可说了。

19.池塘的水

从前,一个誉满全国的老学者居住的房屋旁边有一个池塘,因此老学者想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这个池塘里共有几桶水?这个问题问得也太古怪了。学者的弟子都是出了名的年轻学者,然而,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座山有多少斤重一样,谁能答得准确?他们没有一个能答得出来。老学者十分不高兴,便说:“你们回去考虑三天。”

可是,三天过去了,弟子中仍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老学者觉得十分扫兴,干脆写了一张布告,声明谁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就收谁做弟子——免得有人说他的弟子都是一帮庸才。

布告刚贴出后不久,一个小男孩满怀信心地走进老学者的授课大殿,说他知道这池塘里有几桶水。弟子们一听,觉得好笑,小孩子懂什么。老学者将那问题讲了一遍后,便示意一名弟子将小男孩带到池塘边去看一下。小男孩却笑道:“不用去看了,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他眨了几下眼睛,凑到老学者耳边说了几句话。

老学者听得连连点头,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那么,你能说得出池塘里究竟有几桶水吗?

标新立异:那要看桶的大小了,如果桶是和水池一样大的话,那么这池子里共有一桶水,如果桶是水池的一半大,那么池子里共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子的三分之一大,那就是三桶水了,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