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
3595500000003

第3章 荷兰(2)

走在大街上,环绕着的摩登气息让我想到了上海。港口城市总是得天独厚地享受着先富起来的待遇。但不同的是,这里依附的是欧洲的港口,所以整个城市就算繁华,但到了晚上也比国内安静很多,即使才7点,店铺也早已歇业,只剩主干道上往来的车辆陪伴还未归家的行人。换做黄浦江边,夜上海的魅力在这时还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切的喧嚣都尚未开始吧。

为了节省开支,实则也是因为对这边的公交系统不甚了解,所以我选了最省心但又最麻烦的步行方式去往接待我的沙发主家。

Google地图上显示的行程也就步行20多分钟,但显然,那时的我还没练就出拿过地图看上几眼就能找对方向的旅行者的直觉,再加之路上标识不明显,路上半天遇不到一个可以问路的人,兜兜转转地用了快一个小时才接近目的地。虽然现在方向感“升级”不少,到了必须要依赖公共交通时也不会硬撑,但那时的自己就是死脑筋,哪怕是一两欧,也总不能心甘情愿地屈服。所以,虽然背包很沉,刚开始旅途的自己还不能适应它的重量,更不用说背着它走远路,但我也是安慰自己,“没关系,一路上也看了很多风景,挺好”。

招待我的沙发客主人叫安可,是个来自荷兰北方小镇的姑娘。她家的住宅小区清幽安静,有紫藤垂于屋前,很是漂亮。但明明才晚上八点过,却连荷兰家家户户都赖以生存的国民级Albert Hijn超市都关门了,让我想买点小见面礼都不能顺心。虽然背包中早已准备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小玩意,要一路上给各个接待我的人,但总觉得不够。于是在附近又转上好久,终于找到一家卖奶昔和甜点的店,便再买了点东西略表心意。

安可在鹿特丹当地的电视台做事,明明在我和周围人的眼中,她的工作真是好到让人羡慕,但学媒体做记者出身的安可,并没有对其怀有我预期的自豪感。我本想向她偷师一些混媒体的经验,但她的神情却更多的停留在她喜爱的事物上。从书架上摆了一排的Lonely Planet旅行书和成堆的电影碟片上就能看出来,她喜欢拉丁美洲,喜欢中东,喜欢北非,喜欢与欧洲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度,就像来自亚洲的我,为欧洲深深着迷一般。她下一站要去哥伦比亚,于是茶几边摆着的全是那里的指南。安可告诉我那里只要花7欧就可以在海滩上住着开放式的小木屋,跟着潮汐和海风一起看日升月落,昼夜更迭。她美滋滋地从网上翻出图片来给我看,语气中全是兴奋和期待。每次听别人的故事,都让我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风景是我从没想象过的。刚刚开始探索欧洲新大陆的我,却因为遇到的人,和他们讲给我的故事,将心中的疆土又拓开了一些。对哥伦比亚一无所知的我,也跟着安可一起对那里向往了起来。

记得刚进安可家门,她就邀请我到沙发上坐着一起聊天。最初我生怕出现尴尬的冷场,所以总是不断找各种话题,却不想一切进行得那么自然,不知不觉就天南地北地聊了很多。等我终于发现自己眼皮开始打架时,才意识到时间已过午夜,自己的生物钟早就拉响睡觉的警报了。倒是安可,越聊越兴奋,我这边双眼都快迷糊成一片了,却能看到她High起来时脸上无比生动的表情。安可显然比我想的兴致高,不久便问我“你介意我点支烟么?”作为客人怎能扫主人兴?虽然我连吸我老爹的二手烟都嫌弃,但还是赔笑着说“当然不介意,你请随意。”

安可熟练地抽出一张烟纸,倒上点烟叶,轻轻一卷,沾上点唾沫一封口,就点上火潇洒地吸了起来。我闻了下味道,突然觉得不对劲,一个精神地把身板儿坐直才反应过来那味道原来是大麻……不过这种东西在荷兰既普遍又合法,为了不被嘲笑是大惊小怪的土鳖,我也只能见怪不怪,好在吸二手大麻对我倒是没什么影响。

一支烟毕,又愉快地聊了一会儿后,安可总算嘱我早点休息。她在客厅为我放了一张干净的床垫,再铺上洁净的床单,柔软的被子,我一躺上去就舒服得像是睡在自己床上。只要一侧脸,就对着落地门,门外是个刚容下双脚的小阳台,想必天明后一定是很有情调的地方。居民区中安安静静的,我已经预想得到,比起头一晚在青旅过夜时总被屋友吵醒的疲惫经历,这一晚一定会睡得格外安稳又香甜。更难得的是,这些轻松又有趣的对话,是花钱跟很多人挤破旅馆都换不来的体验。

安可是我的第一个沙发主。那时的我刚接触CS(沙发冲浪),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因为什么都不懂,难免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虽然处处是按照CS网站的流程来做的,但却不知道申请信是否写对了,自己的做法、措辞是否得体,是否能得到别人的接受等等。但是安可并没有因为我是个连一条留言和评价都没有的CS新成员就拒绝我。

我又想起夜幕降临时终于找到了她住处时的情景。比对着手中的地址反复确认无误后,鼓起勇气按下门铃,报上自己的名字,但心中满是忐忑。毕竟这里不是旅馆,我也不知道门后等待我的会是怎样的人和事。在我胡思乱想时,门被打开,面带笑容的她突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又把我让进屋。我跟在她后面,小心翼翼地走在荷兰又高又陡的楼梯上,进屋,放下行李,在沙发边坐下,就这么自然地聊了起来。是安可帮助我开始了以沙发客的身份走下去的旅行。所以,第一个为我开了门的她,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存在。

巧的是,我也是安可的第一个客人。当我知道这一点时就问她为什么会接待我,她说因为我看起来很无害的样子。其实那个时候,她的个人页面上也只有两三条评价,都是她相识的朋友而非陌生的客人留下的。所以,我们都在不太知道对方的底细时,选择了接纳对方。毕竟个人页面的信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即使都是骗人的,若非真见到这个人并拆开他的真面目,很难在最初就下准确的判断。而我当初决定去安可那里,也只是因为通过她那仅有的一张头像看来,并不像个坏人。这么看来,我们彼此之所以能结识,靠的全是信任了。

鹿特丹的城市漫步

离开安可家后,我选了与来时平行的另一条路折返市区。

我喜欢不走回头路的行走方式,也因此看到了身旁的柳树青嫩,细草柔软,自行车密密麻麻地列于湖岸,海鸟盘旋地扑腾着水花,喷泉在阳光中跳跃着耀眼的光芒。不知情的,还以为是走进了个大公园,但事实上沿河两岸却安静地伫立着一排排低矮的红砖居民楼。我对生活在这样悠闲自在的环境中的人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鹿特丹是一个极具现代化的大城市。坐拥欧洲第一大港口的鹿特丹,有着极其美丽的海港和气势宏伟的白桥。水上巴士可以带着你和你的自行车驶向岸的另一边。拂面而来的风有着明显的海水咸腥,还颇有一吹千里的气势,跟其他地方小打小闹的运河完全不一样。

在市区走走转转一上午,我来到了安可曾推荐过的纽约饭店(New York Hotel)。它在鹿特丹港口的小岛上,曾经是荷美线(Holland Amerika Lijn)的总部,并见证了一大批向往自由新生活的中欧移民,怀着梦想从这里起航前往美国。不过,经过了起起落落的变迁,现在的总部已经迁至旁边的高楼中,而这栋古老的建筑也改建成了酒店,并以“纽约”为名来纪念它当初辉煌的历史。不过,站在它的面前,我想不出当初的人们是以怎样急切的心情登船去寻找他们的美国梦的?是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最初的场景描述的那样么?一切都不可知,因为我眼前见到的只有扫去了所有烦忧的青天艳阳,和在其下躺在沙滩椅上安然享受宁静时光的人们。

本想走过这里便罢,但被他们的悠闲感染,我也索性决定把后背交给太阳,然后脱掉鞋子,让疲惫的双脚在绿地上放松下,吹吹海风透透气,然后再喝上几口自带的茶水。只是10分钟的功夫,我竟觉得自己全身的疲惫都被捋顺了,脚也没那么酸、那么难受了。所以,鹿特丹的繁荣与骄傲、精彩与现代,都抵不上在它的港口边随意走走、散散步之于我的魅力。

其实,一个人在外面行走还是挺辛苦的。尤其在荷兰这个到处都是自行车的国家,选择暴走绝对是脑袋搭错线了!如果换做是如今的我,断不会为了省钱而错过用最佳的方式去体验一个地方的机会,但当时偏偏脑子转不过弯地斤斤计较。好在,托了这片刻闲暇时光的福,已不觉得太累,还能在返程的路上,一边晒着太阳吹着海风,一边步伐轻快地哼起歌来。突然想起,当我把我的计划和旅行直播到网上时,一个叫Lara的女孩给我的回帖是一句“就折腾吧!”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我就一边穷折腾,一边乐吧!

说到我将鹿特丹安排进行程的原因,大概只是因为它是荷兰第二大城市这个名头吧。但我又很矛盾地知道自己不是为了看摩登高楼和繁闹的商业街而来旅行的。

这一日的闲散漫步,走马观花,让我格外清晰地感受到与这里的格格不入。自己像是从眼前的世界抽离开一样,任流动的城市风景像一幅幅照片在眼前滑过,却感受不到它们带给自己的心跳。这与我坐在电脑前看风景片有什么不同呢?我按下很多次快门,但技艺高深的摄影师们可以比我拍得更好,看到的鹿特丹也绝非只是海港、小船、林立高楼和傍晚时倏忽而来的云以及灰色的雨。

有些风景千百年未变,那我以后再来也是这样。而它的新兴的现代味又不足以满足我的好奇心,那么,一定有什么是这里独有的,但只停留了一日的我还没经历和体验到的……

一个城市除了光怪陆离的视觉享受,却留不下任何惊心动魄的回忆,大概是因为少了细微观察的心吧。只去看城市、看风景,却不曾深入其中,认真感受,那么风景只是风景,变不成滋润内心的养料,也无法为这段经历的时光赋予更多的意义,始终是遗憾的。

跑去布鲁塞尔睡一晚

春天的夜晚开始来得迟了,7点多的天色仍有着些微温暖的光线给人以慰藉。在价格格外亲切的Albert Hijn超市买了点食物,简单填了下肚子后,我就去了站台。转身告别身后高楼林立又极富现代气息的鹿特丹,跨境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比利时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虽然刚有点习惯上荷兰温暖的空气,但如此轻易地,就要坐着火车并跨境去不一样的国家,对我来说还是既新鲜又刺激。

刚旅行了三天的我,多少抓住了旅行的感觉,尝到了旅行的甜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中间再穿插进意想不到的安排。听上去很折腾,但实践起来也没什么难嘛。你看,晚风依旧吹得这么柔缓温和,暮色中的现世也安稳如初。我并不在熟悉的家,但眼前的一切同样可以让人安心。所以,不要怕!

在布鲁塞尔这一晚的沙发主叫乔治,但当晚他尚在周边的海滩度假,没有赶回来,所以就请了租住在他家的德国女生克丽丝来接我。克丽丝在与我联络时,除了留下了地址、电话外,还主动写上在途经什么站点时给她打电话,到达中央火车站后,从哪里搭地铁,在哪里买地铁票,票价是多少,再从哪个出口出……当我到达布鲁塞尔,看着用荷兰语和法语写的各种名称,可就是猜不透它们的意思时,克丽丝给我的这些指示就宛如身边多了个贴身导游。一路上的顺利过关让我对德国人的行事严谨认真大为佩服,从此不会嫌这类细致的举动是一种啰嗦。因为你永远不会猜到前方会遇上怎样的始料未及,而能应对它们的只有不厌其烦地细心准备。

出了地铁站,就看到了来接我的克丽丝。她身型纤瘦,金色的直发被高高地束成马尾,身着简单的短袖T恤和牛仔裤。克丽丝出身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的一个小村庄,并在萨尔茨堡学政治。来布鲁塞尔是因为她正在欧盟议会做秘书的实习工作。其实,对于像我这样一个谨慎又胆小的女生来说,初次接触沙发旅行怎会无所顾忌呢?正因得知了克丽丝是在欧盟实习的德国女生,靠谱加靠谱的身份标签成为了让我可以对沙发旅行放手一试的保票。而且,这一晚可以与女生相处,不必一下就面对男性的沙发主乔治,对我来说也是心理上的缓冲。

克丽丝开朗、单纯又健谈,还很谦虚,谈及她在欧盟的工作时总是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问她,德国人喜欢中国人么?因为深知东西方的文化和行事差异,我也听说了很多中国人在西方是不受欢迎的游客,比如说话大声、随地吐痰、经常剩饭、欠缺礼仪等。所以,在面对他人时,总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尽量做得更加礼貌又友好,生怕为祖国丢了颜面。不过,克丽丝说,她们那里的人都很喜欢中国人,中国人既友好又勤奋。听她这么说,我心里的一个石头也算落地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对别人问出这么傻的问题,但无论走到哪里,总会谨记自己的“中国人”的身份。因为身处他乡,无论是走在街头,还是停下来与人交往,我在别人的眼里就不只是我,我背后代表着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又文明淳朴的礼仪友好之邦。他们也许不会叫我的名字,但却会说他们眼中的这个“Chinese”怎样怎样。

跟着克丽丝到家后,我发自内心地高兴自己选择了沙发旅行,因为——乔治的家好棒!

整个客厅就像个摄影棚,摆着很多摄影书,还有幕布、大型的闪光灯、反光板……第一次进入这么有专业感的地方,我都要兴奋坏了!哦,对了,当初给乔治发沙发申请,除了因为实在找不到布鲁塞尔的住处外,也是因为他是个摄影师,所以我总惦记着怎么去偷学个一招半式的。

不到11点,克丽丝就先回房睡觉了。我坐在被摄影器材包围着的客厅里,写几笔日记,也早早回房睡下。

比看风景更重要的事

早上10点,我的沙发主乔治终于现身了,跟着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塞德里克、媞法妮和艾利克斯。我们坐在桌边一边喝着刚煮好的黑咖啡,吃着乔治从面包房买回来的新鲜出炉的甜面包,一边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