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不完的历史
3594100000046

第46章 瓦格纳王国(5)

克劳斯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录音有着战后拜罗伊特最强的阵容:汉斯·霍特继续饰演沃坦;瓦尔内包揽了后三部的布伦希尔德;温德加森第一次在拜罗伊特出演后两部的齐格弗里德。与阿尔登霍夫和洛伦茨宽厚的音色不同,他的声音特别集中而年轻,开启了新的齐格弗里德时代。文内首次饰演了极富表现力的齐格蒙德,与他搭档饰演齐格琳德的是美国女高音蕾吉那·莱斯尼克(ReginaResnik,1922—)。

这位辉煌的歌唱家可以演唱从女中音到戏剧女高音、古典到浪漫、瓦格纳和现代主义的各种剧目角色;技巧完美,音色高贵。早在1944年至1945年,她就在纽约大都会登台,主要以戏剧女高音角色为主;1953年克劳斯暗示她可能会成为真正的女中音;1957年在科汶特首次登台时饰演卡门。莱斯尼克的生涯遍及欧美主要歌剧院,包括斯卡拉、巴黎、萨尔茨堡、维也纳、里斯本、马德里、布宜诺斯艾利斯、慕尼黑、柏林、布鲁塞尔、马赛、斯图加特和汉堡。《帕西法尔》不像《尼伯龙根的指环》那么成功,文内过于宽厚的音色使得他的声音不够稳定。克劳斯展现了一位超理性指挥大师的风范,所有的细节都有条不紊;速度的选择不偏不倚,既不像克纳佩茨布什那样冗长缓慢,也不像凯尔伯特那样火山喷发,是完全出于控制之下的完美诠释。

1953年《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录音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不少公司都发行了来源不明的CD,直到2010年才由Orfeo公司用原始磁带进行了数码转制,效果非常不错。令人遗憾的是,克劳斯在1954年过早去世,这些录音也就成了他在拜罗伊特的绝响。

尤金·约胡姆(EugenJochum,1902—1987)接替永久退出音乐节的卡拉扬指挥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约胡姆学于慕尼黑音乐学院,跟随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原始版本首演时的指挥家齐格蒙德·冯·豪赛格学习指挥,1926年就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了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在富特文格勒的推荐下,约胡姆指挥了十二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三十年代出任汉堡交响乐团指挥。他经常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1949年又担任新组建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指挥。他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录制的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和布鲁克纳最后两首交响曲成为不朽的经典。这位德奥浪漫派交响曲专家显然同时深谙瓦格纳歌剧之道,他棒下的音乐总是那么连绵不绝,充满了内在的张力;速度的变化也十分大胆,富有戏剧性,同时保持着完美的分寸感。在演员阵容上,瓦尔内的音色显然比莫德尔更适合这一角色。

这个1953年的版本成为拜罗伊特历史上的第一个《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经典录音。而音乐节再次上演这部歌剧时,已是1957年了。

1954

1954年的拜罗伊特上演了四部歌剧,除了每年必有的《帕西法尔》和《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及去年刚制作的《罗恩格林》以外,维兰德推出了新制作的《唐豪瑟》。

新的舞台设计对于过去的观念完全是颠覆性的:抽象的灯光布景代替了实体布景道具,创造出古希腊神话式的神秘气氛。半个世纪后,人们还是认为这一版《唐豪瑟》

是维兰德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对后世的歌剧制作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影响。实际上,早在1945年,拜罗伊特就打算推出新的《唐豪瑟》,甚至准备好了所有的服装和道具,但由于战争不得不推迟;这一等就将近十年。指挥的人选曾经考虑过匈牙利人弗里柴和俄国人马尔凯维奇,但最终还是由凯尔伯特和约胡姆分享了这六场演出;其中凯尔伯特留下了录音。荷兰人格蕾·布鲁文斯坦(GreBrouwenstijn,1915—1999)作为拜罗伊特的女高音支柱之一,1954年首次在音乐节登台饰演伊丽莎白。她有着温暖而光芒四射的音色和出色的戏剧本能,舞台形象也非常动人。二战结束后,布鲁文斯坦在维也纳、巴黎、阿姆斯特丹、斯图加特、柏林、伦敦都相当活跃;在拜罗伊特,她只唱了三年,饰演了弗莱亚、齐格琳德、古特鲁妮、埃娃和伊丽莎白。

生于柏林、二十九岁的新星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思考(DietrichFischer—Dieskau,1925—2012)饰演沃尔夫拉姆。他于1947年开始了职业生涯,先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然后在莱比锡和柏林举行艺术歌曲独唱会大获成功。1951年,他在萨尔茨堡演唱了马勒的《旅行者之歌》,指挥是富特文格勒。

在《唐豪瑟》的演出里,他的“晚星颂”宛如一首舒伯特的歌曲。菲舍尔—迪思考后来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男中音,无论在歌剧还是艺术歌曲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他录制了数量巨大的艺术歌曲,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赫尔塔·维尔菲尔特(HertaWilfert)是在尼尔森之前仅有的既唱维纳斯又唱伊丽莎白的女高音。

即使她并没有赢得国际声誉,但在瓦格纳领域还是相当成功的;除了拜罗伊特,在意大利和法国的瓦格纳歌剧演出中也多次出场。

伟大的瑞典女高音比尔吉特·尼尔森(BirgitNilsson,1918—2005)1954年首次在拜罗伊特登台,饰演《罗恩格林》中的埃尔莎和《女武神》中的奥特琳德,这是她漫长瓦格纳角色的开端。在立体声时代,她是布伦希尔德的绝对权威诠释者,在索尔第和伯姆的版本中都是不可取代的人物。她非常注意保护自己嗓音的状态,在演唱戏剧性角色的同时还演出莫扎特歌剧以维护正确的演唱技巧;她的音色有着强烈的聚焦感和充沛的能量。

1955

Lustig,1906—1998)显得比较吃力,远不及克纳版本中的温德加森那么自如。与1953年克劳斯的版本相比,立体声《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版的主要人员变动不大,除了齐格琳德由布鲁文斯坦饰演以外,基本相同。凯尔伯特的指挥热情似火,数年拜罗伊特的历练已经让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955年的拜罗伊特迎来了战后首位非德奥系统的指挥家——安德列·克吕依坦(AndreCluytens,1905—1967),在此之前只有托斯卡尼尼和萨巴塔这两位非德系指挥被邀请过。这位生于比利时的法国指挥家不仅在音乐厅和录音棚十分活跃,还是精通歌剧的高手,在1932年就成为图卢兹歌剧院的指挥,上演剧目包括《鲍里斯·戈杜诺夫》《罗恩格林》《厄尔纳尼》《唐豪瑟》《奥赛罗》《女武神》等;1935年又担任里昂国家歌剧院指挥,上演了更多瓦格纳歌剧;1947年至1953年出任巴黎喜歌剧院音乐总监。克吕依坦精于德奥音乐,历史上首个立体声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就是由他在1957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他给管弦乐团注入了更细腻的色彩,同时,和蔼可亲和开明的态度在拜罗伊特大受欢迎。他指挥了1956年至1958年新版的《纽伦堡的名歌手》、1957年和1965年的《帕西法尔》、1958年的《罗恩格林》;1965年再次指挥了维兰德新制作的《唐豪瑟》;连克纳佩茨布什都对他指挥的《帕西法尔》大加赞赏。克吕依坦的音乐继承了从蒙都以来的法国中性风格,理智中不失浪漫,宽松而不失热烈。可惜的是他在1967年就过早去世,否则必将有更辉煌的业绩。与1954年的演员阵容相比,唐豪瑟一角由温德加森替代了文内。尽管文内的音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但这个角色由于音区高于其他瓦格纳男高音角色,因此对所有男高音来说,具有极大的风险;更不用说是一个男中音起家的歌唱家了。温德加森的成功演唱更加稳固了他在拜罗伊特男高音中的领导地位,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演唱了所有的重要角色。我们在1962年的立体声《唐豪瑟》中仍然能听到他英雄式的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