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听不完的历史
3594100000022

第22章 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1)

中提琴的音色相对于如女高音般轻巧辉煌的小提琴来说,具有更阴暗、温暖、犹如女中音般的丰富质感。它的定弦比小提琴低了纯五度,最高的A弦与其他弦的音色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度,有些刺耳,像带有鼻音似的;最低的C弦可以提供清晰、优美、具有充分共鸣和能量的音色,当然这取决于制造者和演奏者。中提琴的琴身形制从来也没有固定过,不像小提琴那样统一(平均35.5厘米)。总的来说,琴身的长度大约是一个半小提琴(从38厘米到超过48厘米)。中提琴太小便难以发挥C弦的能量和真正的共鸣,而太大又使大多数演奏家都法掌控。因此,实际上中提琴大多数长度在41—43厘米之间。

中提琴经常遭受更辉煌的小提琴和更深沉的大提琴的“挤兑”——小提琴和大提琴在与乐团竞奏的协奏曲中无疑更为成功。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作曲家们写了数不清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相当数量的大提琴协奏曲,而直到现在,也只有极少量的中提琴协奏曲。

中提琴自十七世纪初以来,一直是管弦乐队的成员,参加室内乐则是从十八世纪海顿发展弦乐四重奏开始的。二十世纪前,它只是偶尔用作独奏乐器,如施塔米茨的中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和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近代最优秀的中提琴作品如沃尔顿、巴克斯和欣德米特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的鼓舞下写成的,他们中就包括特蒂斯和普里姆罗斯。当然,欣德米特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中提琴家。

莱昂内尔·特蒂斯(LionelTertis,1876—1975)是举世闻名的“现代中提琴演奏之父”。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在十六岁之前他没有演奏过任何弦乐器,在十九岁之前也从未碰过中提琴。在很大程度上他的钢琴和小提琴都是自学的,至于中提琴则完全没有任何人教过他,但是他很快就拉得比任何人都要好了。特蒂斯对于中提琴的贡献就像卡萨尔斯之于大提琴,而极其巧合的是两个人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1876年12月29日。

特蒂斯出生在一个犹太人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位男高音。特蒂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三岁开始弹钢琴,六岁公开演出,十三岁就可以靠弹琴来维持生计了。

他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攒钱以实现自己学习小提琴的梦想,终于在1892年进入伦敦圣三一学院,接着又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特蒂斯谈到他第一次接触中提琴是同学让他在四重奏里拉演奏提琴声部,之后立刻“爱上了它的音色、质感。从那以后,我就自己学习,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学院里还没有这个专业,教中提琴的不是鼓手就是弹钢琴的”。他很快就成为皇后大厅管弦乐团的首席中提琴。

到1899年底,他举行了自己的第一次中提琴独奏会。他还在好几个弦乐重奏组里演奏,并成为皇家音乐学院的中提琴教授。1901年,特蒂斯首演了麦凯文的中提琴协奏曲,这是二十世纪第一首为中提琴写的协奏曲。接着他在伦敦听了克莱斯勒的音乐会,大受震动,随后他把克莱斯勒的揉弦技法用于中提琴演奏。1904年他演奏了巴克斯为他创作的中提琴作品。从那时起,特蒂斯真正进入了最高级别的演奏家行列,许多英国的作曲家为他创作音乐会曲目,比彻姆也邀请他进入新的乐团担任首席。作为独奏家,他还被邀请参加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乐团的音乐会。

而在室内乐领域,和他一起演奏的,都是鲁宾斯坦、卡萨尔斯、蒂博这样级别的人物。

1917年,特蒂斯组建了最有名的英国室内乐团,成员是穆多赫、萨蒙斯、萨尔蒙德和他本人。他的音乐会遍及欧美,并到处发掘中提琴曲目。不过他忽视了不少当代曲目而热衷于改编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像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这样的优秀曲目,他直到三十年代才开始演奏。

非常遗憾的是,特蒂斯虽然为很多重要作品进行过多次广播演出,但却没有留下任何现场录音。他录制了很多声学录音,与当时的同行们相比太幸运了。早期的录音由Vocalion发行,那些录音听起来非常干,泛音几乎完全被切掉了。这些早期录音中,很多都没有在电气时代重新录制。有不少录音是与他的同事、小提琴家萨蒙斯合作录制的室内乐,在三首莫扎特和一首舒伯特的三重奏里,特蒂斯用中提琴演奏大提琴声部。由于声学录音对时间的要求特别苛刻,因此勃拉姆斯和格里格奏鸣曲不得不进行删节。勃拉姆斯奏鸣曲后来在哥伦比亚公司重新录制过,但这个声学版本更激动,爱尔兰钢琴伴奏家豪伯戴的演奏也更完美。

1924年特蒂斯签约哥伦比亚公司,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中提琴上演奏巴赫的《恰空》,当然改成了G小调。他从1906年就开始公开演出这部作品,尽管在1924年的录音中有不少放肆的滑音,但这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奏。和《恰空》同属声学录音的还有巴赫的一首改编曲、波勃拉的《咏叹调》和巴伯《无事生非》组曲中的《号角舞曲》。

当电气时代到来后,伦敦的录音室已经可以制作出令人吃惊的优质音响了。在1925年后的八年中,特蒂斯录制了不少作品,不过和与他同岁的卡萨尔斯相比,后者立刻转向录制一系列重要作品,而特蒂斯大部分录音还是流行小品和改编曲。他较为重要的录音是多纳伊的奏鸣曲和戴留斯的第二奏鸣曲,还有巴克斯的奏鸣曲——巴克斯在1921年至1922年间创作了这部作品并题献给特蒂斯,他们二人在1922年11月17日举行了首演。录音中的演释是绝对权威的,巴克斯也证明了他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这个1929年的录音居然没有通过唱片工厂的磨损测试,原因是录音太生动,很容易损坏当时比较原始的播放设备,因此直到LP时代才得以发行。

其他主流作品录音包括特蒂斯改编的莫扎特和亨德尔的奏鸣曲,贝多芬的一首变奏曲和勃拉姆斯的《F小调奏鸣曲》。室内乐部分有一首门德尔松三重奏和一首不完整的莫扎特三重奏,其中大提琴声部均被中提琴代替。关于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特蒂斯曾经的合作伙伴包括伊萨依、蒂博、萨蒙斯、戈德伯格、门格斯、布什和克莱斯勒,录音是与好友萨蒙斯合作的,由汉密尔顿·哈蒂爵士指挥刚成立不久的伦敦爱乐乐团协奏。在众多改编曲中,大多是改编自克莱斯勒的小品,最有名的就是《引子与快板》;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演奏得异常兴奋。

1937年2月24日,特蒂斯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和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之后宣布退休并卖掉了自己的“蒙塔尼阿纳”中提琴。尽管他后来又复出,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发和宣传他的“特蒂斯型号”中提琴上。这种大号的中提琴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制琴师们,激励他们不断做出音色更美、外观更漂亮的琴来。

威廉·普里姆罗斯(WilliamPrimrose,1904—1982)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

他是从小提琴起步的,先在家乡学习,然后去了伦敦。1925年至1927年,他在比利时跟随伊萨依学习时,伊萨依建议他改拉中提琴。普里姆罗斯从一开始就以独奏家的身份旅行演出,并在1930年至1935年加入了伦敦四重奏组。1937年至1942年,托斯卡尼尼请他担任NBC交响乐团的首席中提琴。而他更多的是以独奏家身份与欧洲和美国的主要乐团合作,他成了最有名的中提琴技巧大师。1939年,普里姆罗斯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弦乐四重奏组。1944年,他约请巴托克创作了一首中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在巴托克去世后由塞尔利完成,并在1949年由普里姆罗斯首演。

为普里姆罗斯创作的其他作曲家还包括布里顿、米约、罗赫伯格等等。

1963年,普里姆罗斯由于心脏病发作而把精力转向教学,同时也编订和改编中提琴作品。普里姆罗斯使用的是中型的中提琴,他的音色具有罕见的甜蜜度和美感。

他的第一把琴是1600年制造的“阿玛蒂”,此外还使用过一把1697年的“瓜奈里”和两把斯特拉迪瓦里的乐器——“吉伯森”和“麦克唐纳”。

普里姆罗斯最早的录音录制于声学时代的1923年。他在1929年之前录制了一首巴赫奏鸣曲和一些小品,不过演奏的是小提琴。他具有出色的乐感和完美的技术,圣—桑的《引子与随想回旋曲》尽显其横溢的才华。1934年至1935年的录音是用中提琴演奏他自己改编的两首帕格尼尼随想曲和舒伯特的《圣母颂》等小品,也是相当精彩。

Pearl公司发行的另一张CD收录了普里姆罗斯四十年代的录音。当时他正同时使用两把处于制造年代两极的乐器,一把是当代的威廉·莫埃宁制作的新琴,另一把就是名为“麦克唐纳”的斯特拉迪瓦里。四十年代的普里姆罗斯的演奏具有男高音般的音质,音乐风格也相当多样化,不像后期只关注灵活的技巧。唱片上的第一首名为“亨德尔”的协奏曲实际上是一首二十世纪的赝品,由亨利·卡萨德絮所作,他还写了名为“J.C.Bach”的中提琴协奏曲和“莫扎特—阿德拉伊黛”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一部欢快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普里姆罗斯清晰的发音和卓越的节奏感。沃尔顿的中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所作的三部协奏曲中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一部。这个1946年的录音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普里姆罗斯则为这部作品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尽管沃尔顿在八年前也录制过一个精彩的版本(独奏家是弗雷德里克·里德尔),在乐队方面很难再提高了,但这个版本也有许多妙处,尤其是来自爱乐乐团的木管声部的精湛演奏。沃恩·威廉斯的《田野里的花》是为中提琴、乐队和合唱团所作的大型作品,1925年首演时由特蒂斯演奏中提琴。这个录音由鲍尔特爵士指挥爱乐乐团和BBC合唱团,是难得一听的作品。

Doremi公司发行了一系列普里姆罗斯演奏中提琴主要作品的录音。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他与库塞维茨基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1944年合作录制的,是早期中提琴最重要的文献。1937年录制的巴克斯中提琴奏鸣曲十分内省。勃拉姆斯两首中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二首录制于1937年,由杰拉德·摩尔伴奏;而第一首则录制于九年后,钢琴家是著名的威廉·卡佩尔。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是1941年与斯帕尔丁合作的。除此以外,普里姆罗斯还留下了几首小品,如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随想曲、瓦切克的《无穷动》、克莱斯勒的《爱之忧伤》,都是音乐会的实况,非常珍贵。

大提琴是与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最具关联的乐器,它的音色特别接近男性的嗓音,比中提琴整整低了一个八度。无论在是乐团还是弦乐重奏中,大提琴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关于大提琴的曲目,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巴赫的六首无伴奏组曲,这是很多大提琴家不惜用一生来研究的经典。在古典主义时期,海顿的两首协奏曲(C大调和D大调)尤为杰出,贝多芬也为大提琴创作了五首奏鸣曲。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舒曼和德沃夏克都为大提琴写了著名的协奏曲,勃拉姆斯除了两首奏鸣曲以外,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也是大提琴的重要文献。二十世纪早期的埃尔加协奏曲和德彪西奏鸣曲都深受听众喜爱;而随着演奏家的技术越来越高超,作曲家们更是对大提琴青睐有加,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利盖蒂和鲁托斯拉夫斯基都创作了精彩的大提琴作品。

与钢琴家和小提琴家相比,能称为“伟大”的大提琴家屈指可数。如果你特别有兴趣了解大提琴家的历史录音,Pearl公司发行的两套共六张CD的《被录音的大提琴——大提琴历史录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唱片收集了西欧、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比利时各学派的典型演奏家的稀有录音。我们可以了解从生于1850年的荷兰大提琴家奥古斯特·范·比恩到2007年去世的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悠久大提琴历史。

西班牙加泰隆尼亚人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Casals,1876—1973)是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开创了现代大提琴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于大提琴的贡献无人可比,他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提升至与钢琴和小提琴同等。

卡萨尔斯自幼就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位管风琴家和合唱指挥。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和长笛,六岁时,他的小提琴水平已经达到可以公开演奏的程度了。十一岁时,卡萨尔斯第一次听到了真正的大提琴演奏,从此立志献身这一乐器。

1889年,卡萨尔斯偶然在一家二手音乐书店里发现了一份破旧的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的副本,后来他花了十三年时间进行钻研并将它们搬上舞台。阿尔贝尼兹在一家咖啡馆听到了卡萨尔斯的演奏,将他介绍给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王。他获得女王的支持,在马德里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室内乐。卡萨尔斯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放弃了去布鲁塞尔学习的机会而选择了巴黎,因此失去了王室的赞助,不得不自己打工赚钱。1896年他回到加泰隆尼亚,在巴塞罗那歌剧院担任大提琴首席;第二年又以独奏家的身份出现在马德里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