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一样,那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在工作中也经常达到忘我的程度。对于他们来说,科学研究就意味着近距离的守候和仔细的观测,意味着快乐。坎特·拉塞皮德最喜欢的格言就是:“活着,就是不停地工作。”尽管他的贵族出身和所接受的军事教育看起来不太能激发他在科学研究中的热忱。他精读了布丰的《自然的时代》,这本书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都可以背诵了,正是这本书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然历史方面。他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起步,此后又学习了音乐,并把视野投向植物学、化学以及自然哲学方面。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多面手,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充满了旺盛的精力。他曾经创作了一个剧本,并得到了公演,受到了很好的评价。他还进行了很多次电学方面的试验,并针对这个课题和普通物理学领域专门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他积极参与了社会公共事务,相继担任巴黎市市长、国民警卫队司令官以及议会的特派代表,并于1791年被选为议会议长。在恐怖统治期间,他侥幸保存了性命;当他结束隐居生活,重新露面时,被任命为植物园的动物学教授,他在那里终日沉醉于科学研究之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他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作品记述他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尽管他很少允许自己一次睡眠超过2小时,但令人惊奇的是,他却活了将近70岁。
哈勒和亨特也是属于对自然界生物的活动规律进行辛苦观测并取得了很大成功的研究者。哈勒对科学的忘我献身精神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尽管童年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此后又一直受到软骨病的折磨,但是他仍然马不停蹄地工作。在他身上出现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尽管他健康状况极度糟糕,每天又进行超负荷的脑力工作,但他仍然活了将近70岁。当他还只有20岁时,他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在此后的50年里,他发表了两百多篇论文,主要都是对感觉和过敏性规律的解释,几乎可以说他发现了这一领域的全部规律。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约翰·亨特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然而他仍旧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名字可以和那些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排列在一起,丝毫也不逊色。仅仅就凭他所建立的博物馆——里面收集了一万多种有关人类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自然历史方面的实证性资料和物品——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最珍贵的纪念碑。
路易斯·巴斯德先生是一位在科学上有着执著钻研精神的另一个典范。17岁时他还只是贝冢松学院的一名招待员。那时,他的工作职责非常单调。他并不亲自教那些孩子们,除了维持他们的寝室秩序外,他的工作就是确保他们都努力学习。每到周日的时候,陪同他们去做弥撒,周四的时候带他们到野外去散步。那么,他是如何设法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利用机会。他被允许旁听教授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讲座;阴错阳差,讲座中有关自然哲学方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由于工作的限制,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安排在休息时间和假日里进行。幸运的是,他认识学院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有一个非常高级的显微镜,并且他允许巴斯德使用这个仪器进行观测。这样,每到星期四他带领学生出去的时候,巴斯德就带着这个显微镜到城墙上观察昆虫。这个小小的事件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他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显微镜观察者。由于孜孜不倦的实践和研究,以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了。他观察了生丝的形成过程及葡萄树的病害,现在他开始追寻伤寒热的根源,并准备探索狂犬病的习性。
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大多数都是自我否定式的。他们为财富而工作的欲望远远不如为科学进步而工作的欲望来得强烈。路易十三曾提出给斯宾诺莎一笔补助,条件是他必须把自己的某部著作题献给国王陛下,对此斯宾诺莎断然拒绝了。对于他来说,他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并靠自己的劳动谋生——尽管他的工作只不过是为光学仪器商擦亮玻璃。有的时候,他由于如此沉浸于书本和研究中,甚至于整个白天都不离开屋子。罗伯特·霍克在凌晨2时或3时之前,通常很少回去休息,甚至很多时候他都通宵达旦地工作。匈牙利数学家帕特在夏天只睡2个小时,冬天则只睡4小时,他把醒着的时间中的绝大部分都用于科学研究。贝勒在整整40年的时间里每天要趴在桌子上工作14小时。
天文学家们也都是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伽利略和哥白尼直到走到漫长一生的晚年,都是勤奋的夜间工作者。第谷有整整21年的时间几乎很少离开他的观测台。哈维纽坚持观测月亮和星空,直到76岁那年为止。福莱姆斯第德是一个和病魔作斗争的贫困乡下小职员,但是他却毅然承担起了修正他所处时代错误百出的天文列表以及给恒星分类的艰巨工作,后一项工作占据了他全部生活的重心,直到他73岁那年为止。事实上,福莱姆斯第德可以说是英国实践天文学的创立者。布拉德雷是一个非常聪明睿智的人,这位曾经被牛顿称为是“欧洲最伟大的天文学家”的科学家,直到70岁那年仍然坚持在格林威治天文台仔细地观测天体的运行——他在20年内所获得的宝贵观测资料,装订起来有厚厚的13本。协助布拉德雷进行工作的马斯科雷在他的基础上继续观测,直到他快要80岁时为止。
从许多科学家的经历中,我们发现,熬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健康有害。往往科学家的职业所要求的冷静和耐心决定了他们必须熬夜,而事实却向我们证明,熬夜并没有对健康不利。这里有许多的事例证明,威廉·哈斯谢尔和他的姐姐卡罗琳·鲁科莱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天文观测和计算方面显示出了旺盛的精力;他们中的一个活到了84岁高龄,另一个则活到了98岁。从德龙巴尔的例子中,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研究工作的迷人之处和强烈的吸引力。这个例子讲述的是他在1814年欧洲同盟进攻法国巴黎时的表现,尽管他的房子就处在战斗的中心,猛烈的炮火一阵接一阵地在耳边回响,他还是镇定地从事他的天文观察。在那一天里,他整整工作了16小时,从早上8时开始,一直到深夜为止,显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强烈的自控力、对研究的投入精神,以及丝毫不关注个人危险的气魄,应该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像他那样。
由于双目失明,欧勒的最后17年时间都是生活在黑暗之中的。然而,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他退却,相反,却使得他的性情更加温和,智慧之光更加闪亮。欧勒的研究生涯超过了57年。19岁时他写了第一篇论文,阐述对海上的船只进行管理的问题,并因此受到了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此后,他继续发表和出版了有关力学、算术、天文学、音乐理论等方面的论文集,内容几乎涉及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任何一个已知的分支,这种工作一直延续到他76岁那年。他在28岁时丧失了一只眼睛的视力,59岁那年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尽管如此,他继续坚持工作,因为他的记忆力在失明之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即便到晚年时仍是如此。在他64岁那年,由于房屋失火,他差一点被烧死,但是,一位勇敢的农民把他叫了起来,并抱着他逃离了火海。此后,他又活了12年,一直都没有放弃手中的工作。某一天,当他正和自己的孙子玩耍时,他突然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死后所留下的数学成果数目惊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根据推算,在他47年的研究生涯中,几乎每隔两个星期他就产生一项数学成果,它们或者是以摘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整理前人的成果,或者是用推论和注释的形式丰富已有理论的内涵。或许在科学研究史上,还没有人可以在勤勉方面和他相媲美。
亚历山大·哈波特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有着用不完的精力的人。他知识渊博,涉猎面也极其广泛。他一方面致力于他的商业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休息时间,大都是晚上或凌晨大家都在睡眠的时候,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在他去世之前的30年内,每到夏季他都是有规律地在早晨4时就起床。随着日渐衰老,岁月不留情地在他身上刻下了痕迹,他改为每天8时起床,但仍然工作到深夜,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90岁时去世为止。哈波特的知识特征可以用全面、渊博来形容,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和自然界相关的几乎所有学科。在他所留下的那些严肃的话语中,其中有一句是描绘从事智力工作的三个必备前提的——心灵的平静、对某项科研工作的热爱,以及自然界所给予的纯粹愉悦感。事实上,他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对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
在年轻时,哈波特曾经学习过采矿和冶金,后来他在拜罗伊特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煤矿监工。此后,除了为一个重要的植物学研究项目做准备之外,他把其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为德国的期刊撰写各种各样题材的科普文章。与此同时,他写作和发表了“对肌肉和神经纤维的研究”以及一篇专门研究地底下气体类型的论文。他感到内心深处“燃烧着一种欲望,那就是到欧洲人还未开发过的遥远的大陆上去旅行”,于是,他辞去了在煤矿的职务,并在班普兰的陪同下,出发到南非去旅行。两位自然主义者在那里待了整整5年,穿越了这块大陆上广袤的土地,应该说,在他们到来之前,这块土地一直是沉睡的,没有受到任何科学考察和精确的描绘。在回到欧洲之后,哈波特在巴黎定居了下来,他在那里花费了12年时间,用于消化和系统地整理他在南非辛苦收集到的资料。这次南非之行的最终成果就是厚厚的几大本专著。此后,他又游历了意大利、英国、俄国以及西伯利亚,并把在这些国家的研究成果整理并出版了几本有价值的著作。最后,在他76岁那年,他开始着手创作《宇宙》,在这本书里他用诗歌般的语言体现了他在一生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底蕴。
威廉·哈波特是旅行家亚历山大·哈波特的哥哥,在德国,他甚至比弟弟亚历山大更受人尊敬。他既是政治家,又是语言学家,在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中,他表现得同他弟弟一样孜孜不倦。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他被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之一,享有盛誉。他曾经说过:“根据我的感觉,工作对一个人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同等重要。即便是一个在明智的旁观者看来无所事事的人,他也会认为他自己正在做某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他自己的眼中是一个闲荡的混混。”有一次,在给一位通信者的信中,他说道:“在您的上一封信中有一句非常优美的句子,您说您认为生活就像是一个匣子,我们可以把我们所拥有的所有精神上的财富贮存在里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事实上,人们完全可以把生活变成他们所向往的那样,并且为自己和其他人增加生存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工作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人是为了职业而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快乐而工作,有的人是为了财富而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名誉而工作,还有的人是生来就有工作的冲动,他们没办法不工作。工作对他们的生存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有许多人之所以比别人优秀,是因为他们身上具备努力和勤勉的力量;因为他们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并把时间资源转变成有用的价值。当老普林尼还在乡下的时候,除了洗澡的时间外,他从来没有间断过阅读或者是听别人朗读。绝大多数伟大的化学家、自然主义者以及自然哲学家都对时间精打细算,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观察和记录。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具备这种特征的人。跟牛顿一样,除了通过亲自针对某个课题所采取的不间断的、有耐心的第一手实践工作之外,他不认为借助于其他手段可以获得什么科学发现。在曼彻斯特医学院的一次周年纪念活动上,他被邀请就他的科学发现进行致辞,于是,他评述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只想告诉大家,很高兴在座有这么多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先生们,如果说我比我周围的一些人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稍胜一筹的话,那么我认为主要的原因,不,应该说是唯一的原因,是因为我比他们更加刻苦,更加一丝不苟。一些人之所以能和其他人相比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更优秀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对研究工作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因为他们对攻克自己的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因此,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道尔顿总是在不停地进行观察和比较。他在71岁那年遭到了身体瘫痪的重大打击,当他复原之后,他又继续像以前那样进行不知疲倦的观察工作。在弥留之际的那个晚上,他跟往常一样打开了那本记录气象观察资料的本子,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已经在里面记录了两百多万条观测资料。
尽管道尔顿绝对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尽管他的谦虚使得许多人低估了他的工作的价值,但是,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应该承认,只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可能创造出奇迹,取得近乎完美的成就。在那些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当中,其中的一部分人并没有很高的天赋。在这些人中我们要提到的是马丁·路德、加尔文、伊格内修斯、圣·弗朗西斯·泽维尔、约翰·诺克斯以及约翰·韦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