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拉塞皮德身患天花之后,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微笑着告诉他的医生说:“我可以和布丰一道工作了。”胡克临终前,认为自己就要去往一个“秩序的世界”,掩饰不住他的喜悦;杜普特伦去世前一天的晚上,要人把他最新的一篇医学论文拿过来读给他听,他说这样他就可以把有关疾病的最新消息带走;蒙田死的时候,床边正有人在做弥撒;斯卡伦虽然是个教士,平时却过着放纵不羁的生活,临死时他说:“想不到拿死神开个玩笑这么容易。”爱德华·库克82岁去世,他的遗言是:“你的王国降临了,你一切都已妥当。”
赫尔德临死前,向儿子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希望在死亡的无边黑暗包围他的时候,能够让他感觉到一种更伟大的生命和光芒的存在。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在穿越生命边界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做什么思考。死亡近似于睡眠,唯一不同的是,死者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就是呼吸的中断,但即使是这一点,其实感觉也不是很强烈,呼吸渐渐地慢了下来,最终完全停止,期间并不会感到痛苦。约翰·海勒爵士曾说,由于他的职业,他曾在许多人临终的时候照看过他们,而让他感到惊奇的是几乎没有谁对于去那个“未被开发、从来都是有去无回的国度”有丝毫的抵触。拜伦最后一刻说:“我要睡了。”而林德赫斯特最后吐出的话是“困了。”随后他就睡着,再也没有醒过来。
其实,当疾病已经把人折磨得奄奄一息时,死亡和睡眠比起来,并不会增加什么痛苦。虽然,死者有时脸上会有痛苦的表情,不过,家属不必过于担心,等这一切变化结束,死亡降临,所有的痛苦就都宣告终结了。这时候的肌肉痉挛、抽搐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与感觉没有关系。死亡可以说是一种最柔和的让肉体和灵魂分离的方式,斯宾塞有一首诗,其中有几句非常优美,它所描述的感觉与许多实际的情形非常相似——虽然不是所有情形都这样:
劳累之后的小憩,风浪过后的港湾,
战争之后的闲适,生命终点的死亡,都让人喜悦。
就在死亡降临的时刻,人在瞬间会出现一种异常兴奋的状态,在电光石火间将自己的过去通览了一遍,就在精神与肉体分离的一刹那,显示出了一种前者压倒后者的姿态。那一刻,心灵如同烛火的最后光芒,从濒死者最后的喘息中,往往会发出对过去生活的最深刻的评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这种时刻,心理所表现出的一种超自然的亢奋,在我们所知的一切精神状态中,与人的梦境最接近。不同的只是,这些闪过的念头,似乎一定程度上是受着周围环境的暗示。我们可以举出一个著名法官的例子,他临死时,看到床笫的周围聚满了哀悼的亲戚,就从床上挣扎着抬起身子来,用他习惯的庄严语气说道:“各位陪审团的先生们,你们会发现……”话没有说完,忽然仰面向后倒下,死了。
有许多伟人的遗言都值得后人永远记忆,歌德就是这样的一位。当时,他起身想到户外,享受早晨的阳光,这时死神的手已经把他抓住了,他还没有站起来,就又跌回了沙发里,嘴里喃喃呓语,便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席勒晚年长时间患病,在这一切快结束的时候,一个朋友问他有什么感受,“越来越平静。”他回答。过了会儿,他抬起眼睛看了看,又说道:“我眼里许多事情正变得越来越清晰。”随后,那颗纯洁高贵的灵魂就离开了我们。济慈死前也有人问他的感受,他回答说:“好多了,我的朋友,我身上好像正开满了雏菊。”洪堡去世的时候,阳光明媚,照在他躺着的房间里,据说他和侄女说的最后遗言是这样的:“阳光多壮观啊!像是天堂向人世发出的召唤。”费希特临终前,儿子给他拿来药片,他却说:“拿开吧,我不需要再吃药了。我感觉很好。”里赫特最后的话是:“该休息了。”同样值得记忆的临终遗言还有约翰逊的话:“好好生活!”瓦特·司各特对他的女婿说:“要高尚、虔诚,要做个正直的人;等有一天,你也要这样躺下的时候,就会发现只有这些能够给你安慰。”沃尔特·拉雷爵士受刑时,刽子手让他位置躺好,要头朝东方,他回答道:“头朝向哪里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心地正直。”
按照西塞罗的说法,柏拉图82岁的时候,也就是在他死前的日子,他全身心都放在著书立说上。马尔库斯·奥列留死前背诵着他自己的诗;罗斯考蒙在临死之际,念的也是两段他自己的诗句;赫尔德生命结束前的瞬间刚好完成一首献给神的颂诗,笔还停在最后一行的位置上,但愿自己没有虚度此生。阿贝拉尔最后的遗言很少有人知道,他说的是,我没白过,似乎是在回答一个在他之前很久就有人提出来的问题——我是谁?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临终时,医生过来按他的脉搏,他轻轻说道:“让它跳吧。主的仁慈比什么都重要。”伊萨克·瓦特向边上询问的人形容自己的感受的时候,说:“等待主的死亡许可。”心境十分平和,就是在这种平和中,他离开了人世,终年74岁。安德鲁·库柏最后对别人说的是:“快乐,快乐!”丹麦诗人奥亨斯拉吉临终时,让儿子给他读一段他自己的作品,悲剧《苏格拉底》中这位古希腊圣哲关于灵魂不朽的一段议论,他告诉周围的人,他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对这段话都更深信不疑,就在谈话中间,他咽气了。
历史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有许多值得记忆的临终名言。伯利克里辩才出众,确实是他的一个伟大品质,但他还有更值得骄傲的地方——临终时,他告诉人们,最让他感到光荣的是:“在他主政时,没有一个雅典人感到不幸。”丹麦的腓特烈二世的话也很感人,他说:“我手上没有沾一滴血。”拿破仑,这个曾经把无数士兵送上战场的人物,最后一刻对战争仍然念念不忘,生命的最后他还说了句:“军队的生命。”相反,纳尔逊说的是:“感谢上帝,我已经尽了我的职责。”克苏斯科被俄国士兵的长矛刺中的时候,忍不住高声喊道:“波兰完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多尔弗斯的遗言最为庄严神圣:“我是瑞典的国王,我用我的鲜血来捍卫日耳曼民族的自由和信仰。”皇帝鲁道尔夫临终时说:“我现在就去见我的祖先。”菲力普·西德尼爵士一生都表现得极其高贵,连死也不例外。他在苏特芬的战场受了伤,躺在救护室里,这时,他注意到不远处一个垂死的士兵正盯着他拿起来准备喝的水,马上就说:“拿去给他,他比我更需要。”语气何其英勇、高贵。约翰·摩尔爵士的临终遗言也有类似的特点,当医生跑过来看护他的时候,他说道:“不必过来看我,去看看那些士兵,你还能管用;我,你已经没有办法了。”
奥特拉姆和哈维洛克都是印度勇士,他们互相敬佩,友谊十分牢固。当詹姆士爵士来看望他这位奄奄一息的战友的时候,哈维洛克最后高声说道:“奥特拉姆,这40年我一直牢牢把握着自己的生活,现在在死神面前我也敢毫不畏惧地面对它。”然后,他转向了自己的儿子,对他说:“儿子,看看一个基督徒是怎么死的。”哈丁勋爵对哈维洛克有很高的评价。一次战斗获胜后,勋爵手下有一名参谋官过来对他说:“上帝,这个哈维洛克简直每一个毛孔都是战士。”“每个毛孔!”这位已经退役的将军说道,“是的,哈维洛克每个毛孔都是战士;不过还不止这些,他每个毛孔都是基督徒。”亨利·劳伦斯爵士的遗言,人们永远不应该忘怀,他说:“我的丧事不要太费心。把我和我的战士葬在一起。”
政治家的遗言中,也不乏值得人们记忆的例子。沃尔西红衣主教正在赶往伦敦的途中,忽然身患重病,于是暂时在兰开斯特的修道院躲避。金斯敦中尉知道他在这里,就过来拜访——他实际的意思可能是要逮捕他。主教已经知道自己熬不过了,对他说:“如果我侍奉主像侍奉国王那么尽心,他就不会在我白发苍苍的时候遗弃我了。”大政治家罗伯特·塞舌尔积劳成疾,临终时对威廉·库柏爵士说:“一个人在安逸舒适中是害怕听到死讯的;而我,一生充满了忧虑、痛苦,很希望尽早地结束。”“难道我的万贯家财都帮不了我?”博弗红衣主教临终喊道:“天,难道不可以买通死神吗?”伊丽莎白女王的遗言是:“我全部的财产都是过眼云烟啊。”和他们对比,华盛顿的遗言多么不同,他说:“很好!”皮特的遗言是:“哦,我的祖国,我多么爱我的祖国啊!”之后过了约莫半个小时,他就断气了。
画家特纳在世时一直受公众冷落,他心里气愤不平,最后要人拿他最好的一幅作品来做他的裹尸布;弗朗西斯·钱特雷爵士宽慰他说:“我的孩子,如果你这样葬下去,肯定明天早晨我们又会看到你被挖出来了。”从而打消了他的念头。这幅画是以伽太基为题材的最著名的一幅画,现在保存在国家美术馆。雕塑家培根葬在托特汉姆·科特路的魏特菲尔德教堂,他的墓碑上的铭文是按他自己的意思写的:“活着的时候,艺术家的身份对我或许还有意义;而现在,唯一重要的是,我是耶稣基督的信徒。”
弗莱彻博士认为,在濒死的那一刻,人的心智会突然激活,会在瞬间对过去的一生做全景式的通览。果真如此的话,也就不奇怪病床上的法王查理十四会感到恐惧了,他觉得自己耳边好像满是臣民的哀号,这些人都是按照他的命令在圣巴托罗缪节那天被杀害的。不过,在随后一个世纪严酷迫害胡格诺教徒的路易十四,罪孽比他还要深重:那些教徒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有的被绞死,有的被送到军舰做苦役,有的被驱逐出国,流散到世界各地,德国、瑞士、荷兰、英格兰、佛罗里达、新英格兰、好望角,骨肉离散,至死也不能在一起,只有到另一个世界才可能相见。这位路易十四尽管被冠以“伟大”之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因为回想起自己的罪行而饱受折磨。
美国总统的结局要平和得多。亚当斯和杰斐逊死在同一天,1826年7月4日。这一天恰好是美国50周年国庆日,天一亮,人们就敲响了钟声,鸣礼炮表示庆贺。喧闹的声音惊醒了濒死的约翰·亚当斯,周围的人们问他是否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顿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来了:“哦,对了,今天是伟大的7月4日啊。上帝保佑祖国,上帝保佑你们。”他停了停,“一个伟大、光荣的日子啊。”又停了会儿,他问:“杰斐逊还在吗?”中午,他的病情突然加剧,下午6时他闭上了眼睛。杰斐逊是同一天1时的时候离开人世的,他最后的话是:“我把我的灵魂托付给上帝,把女儿托付给这个国家了。”这两个死对头最后一起去见他们的造物主了。詹姆士·门罗和他们一样,也是7月4日去世的。韦伯斯特去世前,处在半沉睡状态,但他突然发出了声音,而且十分响亮、清晰、激动,犹如号角吹响一般:“生命,生命!死亡,死亡!多么奇怪的事情啊!”随后就断了气。
最后,我愿意用诗人兼传教士查理·费兹吉奥弗莱的话来结束这一章。下面这段话,是他于1620年在政治家皮姆母亲的葬礼上说的,十分有趣,同时也令人难忘:
人生就像一本书。出生犹如书的扉页,洗礼就好像开头的献词,婴儿的啼哭就是向读者的致辞;婴幼儿时期,就是整部作品的论点和内容提要;整个人生,他的全部行为,就是书的主题,各种罪过、错误,是一些没有发现的纰漏,而忏悔就是书的勘误表。还有,有的书是大部头,对开本的,有的小一些,是十六开本;有些是用牛皮纸,有些用的却是薄一些的纸;有些是宣扬信仰、敬神的,有些(而且有很多)却是游戏人生。不过,不管怎样,每一本书的最后一页都写着一个“完”字。而人生也是如此,有些长寿一些,有的年幼一些,有的坚强,有的柔弱,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崎岖不平,有的追求至善,有的却在放纵。但死亡在最后总会到来,将这一切都结束。这就是所有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