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决定人生
3592400000011

第11章 英雄出少年(1)

不要夸耀你们前辈的荣耀,

勇敢的年轻人!那只是他们的财富,并不为你们所拥有;

当某一天你们自身获得了显赫声名时,

便会庆幸没有依靠他们的荣耀。

因为他们是坚强的支持者;到那个时候,

最伟大的将是那些正在茁壮成长的年轻人。

——本·约翰逊

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是未来繁荣昌盛的保证……

英雄的历史是年轻人的历史。

——比坎斯菲尔德勋爵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虚度任何光阴的话,那么即便他的生理年龄很小,他的时间年龄也会很长。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总的来说,年轻就像是第一次沉思,并不如第二次沉思那般睿智;正如在年龄上有所谓的年轻一样,在思想上也有所谓的年轻。然而,年轻人的创造力却比老年人的创造力更加活跃。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正如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年轻人的想象力更为庄严神圣。

——培根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年轻人的。婴儿,男孩和女孩,少男和少女,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因此,才有了我们这里所要讲的教育的重要性。青年是人的一生中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洋溢着活泼和朝气的时期,也是充满想象力和各种各样冲动的年龄。你在青年时期播下美德的种子,日后将会转变成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并最终成为习惯。如果人们的心志和心灵在青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那么他们将用灰色甚至绝望、沮丧的心情来迎接成年期的到来。骚塞就曾经说过:“不管你如何长寿,你一生中的前20年将是你生命中最漫长的部分;当你正处于这个时期时,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在成年后回顾这段岁月时,你同样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青年时期比以后的任何时期都要在你的记忆中占据更大的空间。”

就像大理石块中隐藏着阿波罗的肖像,而雕刻家尽力把它雕刻成一尊完美的塑像一样,根据造物主所塑造的不同类型,每个来到世间的人都有成为一个完美人物的理想。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和发展人们身上那些良好的本性,正如雕刻家的目的是从大理石块中雕琢出塑像一样。

教育和人的一生共始终,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雕刻家的工作有所不同。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的躯体可能在形状和特征上保持不变,而人的思想是在不停地变化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人们的思想、意愿和情趣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生活和教育的目的就是,或者说应该是发展那些比较好的部分。对于决定智力发展的环境诸因素,我们可以说知之甚少,而对于那些影响人类心灵的因素,我们则是知之更少。然而,尽管如此,一个人个性的大致状况通常在很早的时候就显示了出来。某个表现意志力的行动、对个人审美情趣的某种表达、甚至某个渴望的眼神,都能撩起隐藏了一个人真正个性的面纱一角。而我们从这匆匆一瞥中也通常可以大致推测出他未来的种种情形。与此同时,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并不必然伴随着纯洁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习惯,或者是对塑造高贵品质来说最为基本的社会美德。

然而,有必要在这里指出,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精确的和绝对的法则。一位知名主教曾经说过:“年轻的心灵和活跃的头脑是各种形式教育的结果。”与此同时,对智力有意识的培养既是他们自己的义务,又是社会的职责。通常来说,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等待和勤奋的工作,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一如既往的迷恋,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永久的进步。我们的大脑应该总是和心灵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并运用强大的智力力量,结出成功的果实。爱默生曾经说过:“千真万确,生活是一部真正的罗曼史,当你勇敢地拥抱生活时,你就能品尝到比任何虚构的小说里描写的情节都要更巨大的喜悦。”

人们在相同年龄里所显示的思考能力以及智力甚至是想象力的成熟程度是有着显著差异的。培根就曾经对此说过:“有的人在他们的年龄里显得过早地成熟,而这种成熟很快地就消逝了。”他的说法对早熟的孩子的确适用,这些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与他们的年龄不相匹配的渊博知识,但是当他们真正长大成人后,却又变成了默默无闻之辈,和普通人没有任何两样。早熟通常意味着一种病态——神经组织的过度兴奋,或者是娇嫩大脑的过度活跃。鲁北克的海纳肯两岁时就学习了《旧约》和《新约》的大部分内容;3岁时就能讲拉丁语和法语;4岁时开始学宗教学和教会历史;最后,等到他5岁的时候,就由于过度兴奋和体弱多病而夭折了。关于这个可怜的孩子,如果用培根的话来说,那就是“法阿顿的汽车只跑了一天”。

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和诲人不倦的老师们很多时候都忘了,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长;他们幼小的头脑如果过度劳累的话,肯定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孩子的体格——包括肌肉、肺和胃——必须先健康地发育起来;大脑则是一个人身体中最迟发育成熟的器官之一。的确,幼年时,消化比思考要显得更重要;体育锻炼是确保心智正常的重要条件;而训导和熏陶则比知识更为宝贵。有许多有关早熟孩子的例子,他们的智慧之树在刚刚繁盛开花的时候就已经凋谢枯萎了,他们令人赞叹的才华只存在了短短几年。由于神经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自然体格所能承受范围的极限,因此,生命之火在刚点燃不久就熄灭了。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男孩和女孩们被听课、学习、朗读和背诵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他们的大脑在超负荷地运转,而他们的身体则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因此,现在的孩子们流行头痛、焦虑、坐立不安等各种症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精神委靡不振和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孩子们不仅被剥夺了正常使用他们的双手的权利,甚至连他们的眼睛也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于是,这一代孩子的普遍特征就是动手能力极差,而且大都弱视。事实上,教育不应该填鸭式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猛灌知识,教育的功能是挖掘和开发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和个性。通过教育孩子们如何正确运用他们自身的力量,可以很好地开发他们的大脑,当然体能的训练也一定要同步跟上。事实上,如果有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关于孩子们大脑承受过重压力的抱怨就会少得多。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相比之下更为坚强——尤其是男孩子们——他们能够抵制住过度兴奋的有害影响,并努力实践自己幼时的誓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多地在那些伟大的音乐家身上得到验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他们身上并不存在过度压力,因为艺术灵感是天生的,它所引起的是令人愉悦的兴奋,而不是因过度劳累而导致的兴奋。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列举伟大的音乐家亨德尔的例子,这位天才音乐家在年仅10岁时就创作了一组奏鸣曲。亨德尔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一相情愿地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从事法律职业,并禁止他接触一切乐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不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就读,因为怕他在那里学到音阶。但是,年轻的亨德尔对音乐的热爱和着迷却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他想方设法搞到了一架不发声的小型钢琴,并把它隐藏在顶楼上,每天深夜,当家里人都熟睡之后,他就蹑手蹑脚地溜出去练习乐器。后来,沙克斯·威申菲尔公爵了解到了亨德尔对音乐的狂热爱好,自愿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直到他10岁那一年,他才能够自由发展他的兴趣。14岁时,亨德尔第一次公开表演;16岁时,他把戏剧《阿尔玛利娅》改编成了音乐剧;次年,他创作了作品《佛洛林达》和《内罗纳》。21岁在佛罗伦萨那一年,他创作了首部歌剧《罗德里格》,而26岁在伦敦那一年,著名的歌剧《里纳尔多》诞生了。后来他创作的作品还涉及歌剧和宗教剧;1741年,他57岁那一年,他生平的最得意之作《弥赛亚》问世了,这部作品只花费了他短短23天时间。在亨德尔身上,他幼年时期的早熟对他以后的创作没有产生任何有害影响;因为他最优秀的经典之作都是在晚年54~67岁这一时间段创作的。

与亨德尔一样,海顿也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家,他在13岁时就已经创作了一首弥撒曲,然而,他的天赋在他进入60岁的迟暮之年后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造》或许可以称之为他最好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在他65岁时才完成的。在获取音乐知识方面,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或许可以和亨德尔相媲美,他也遭遇了无数的困难挫折。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哥约翰·克里斯多佛是一位风琴弹奏者,他对弟弟的才华非常嫉妒,为了防止弟弟超过他,他把一卷记录了最好大键琴作曲家创作曲子的乐谱藏了起来。但是塞巴斯蒂安在壁橱里找到了这本乐谱——它被锁在了那里。他把乐谱带到了自己的房间,半夜起来抄写它——不点一根蜡烛——只是靠夏天晚上的自然光照明,或者是就着月光工作。他的哥哥最终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残酷地拿走了乐谱和抄好的副本。但是,没有什么困难或挫折可以熄灭这个男孩的天才之光。他在18岁时在魏玛成为宫廷乐师,此后,他的音乐技能进步神速。作为一位风琴演奏家,只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匹敌,那就是亨德尔。

但是,在所有的音乐天才中,排名第一的还是莫扎特。这位音乐神童看起来显然是在靠直觉进行创作的。早在4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创作曲子,而当时他甚至连写字都还不会。两年以后,他为键盘乐器写了一首协奏曲。12岁时,他创作了生平第一部歌剧《拉·芬达·塞姆伯利斯》。尽管他还是如此幼小,他就已经在大键琴的演奏方面独占鳌头,无人匹敌。当时,欧洲的那些音乐教授们看着这位男孩在即席就一个主题演奏了一首赋格曲后,就拖着他父亲的拐杖满屋子绕着玩骑木马的游戏,纷纷惊讶得目瞪口呆。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莫扎特的父亲利用这个小男孩的音乐天才,把他当成了一件展览品。他几乎游遍了欧洲的所有主要城市,在那些地方,人们看到他穿着那件小小的深褐色外套,脚上则是天鹅绒的长筒袜,足蹬带扣的鞋子,长长的卷发被绑在后面。利用他异乎寻常的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父亲着实赚了一笔大钱。尽管他的身体非常孱弱,他的父亲却一刻都不让他休息。然而,在他体力良好的时候,莫扎特的心里却充满了骚动的喜悦。因为,虽然在音乐上他是一个专家里手,而在其他任何事情上他却是一个纯粹的孩子。他14岁那年创作的歌剧《米斯里达特》由于受到热烈欢迎,连续演出了20场;3年以后,他所创作的《卢西娅·西拉》又接连表演了26场,观者云集。在此之后,一大批优秀的作品相继诞生,其中包括写于25岁时的《伊多门里奥》;写于30岁时的《费加罗》;31岁时完成的《堂·吉万尼》;同时在35岁那一年完成的《克莱门撒·迪·第托》和《索伯福罗特》;以及36岁时的《安魂曲》。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在临终前的病榻上完成的;由于长期劳累,或者更确切地说,由于长期无规律的生活和过度兴奋,莫扎特于1792年英年早逝,过早地告别了人世。这位《安魂曲》的作者在身后所留下的财产仅仅足够埋葬他而已。

相比之下,贝多芬就显得不如亨德尔和莫扎特那般早熟。从某种角度上说,他的音乐是由他的父亲用棍棒硬逼出来的,因为后者希望能够把他打造成一名音乐神童。尽管贝多芬是在21岁以后才开始创作那些奠定他的世界级声望的经典之作,但是,年轻的他很早就在公开场所表演,并在13岁时就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们也绝大部分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们的音乐天赋。温德尔早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巴伐利亚皇家乐队的乐手;他在25岁那一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贝勒罗芬》。韦伯曾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混混,但是他却有着令人惊异的音乐天赋。他最初的六首赋格曲在萨尔茨堡发表时,年仅12岁。两年以后,他的第一部歌剧《瓦尔德玛沁》就已经在维也纳、布拉格、圣彼兹堡上演了;此后,他陆续创作了弥撒曲、奏鸣曲、小提琴三重奏曲、歌曲,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品,直到36岁那一年,他的歌剧《伏雷兹斯》问世了,这部作品将他推向了荣誉的顶峰。另一位音乐天才门德尔松几乎是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已经练习演奏了。在12岁之前,他就已经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创作了三部四重奏曲。他的第一部歌剧《考玛克的婚礼》作于16岁;在其他的作品中,B降调奏鸣曲作于18岁,著名的《仲夏夜之梦》作于20岁之前,《改革交响曲》作于22岁,事实上,他所有其他的优秀作品都作于38岁之前,因为他在同年就去世了。梅耶伯尔是另一位音乐神童。9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了。他从10岁开始作曲,18岁时,他的第一部戏剧《耶弗和他的女儿》在慕尼黑公开上演,但是,他最优秀的杰作《罗伯特·戴尔伯勒》是在他37岁时才完成的,这部作品使他名扬天下。

在英国作家卡莱尔所著的《席勒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段对丹尼尔·舒伯特的描述,后者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同时还是传教士。丹尼尔·舒伯特“在不同的时段喜欢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但是每次这种爱好都没有延续多久”。他的一生简直是各种极端的综合——勤奋工作、优游无度、放荡不羁,这些矛盾的特征同时强烈地表现在他身上。然而,不管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得承认他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人——他既是优秀的音乐家,也是伟大的传教士,同时还是精明能干的报纸编辑。他的命运可以说是波浪起伏,动荡不定,前一刻他还被授予巨大的荣誉,而后一刻说不定就被监禁,被驱逐了。在像磷火一样闪烁了一生之后,他在52岁那年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孤单单的妻子和孩子,在贫困交加中苦苦挣扎。与丹尼尔·舒伯特相比,弗朗茨·舒伯特的人生轨迹显然又是另外一种样子,尽管这位维也纳的音乐天才的生活并没有比丹尼尔·舒伯特要快乐多少。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会演奏小提琴、管风琴和钢琴了。18岁时他创作了著名的作品《埃尔·金》。从他发表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这位天才充满活跃的、灵动的音乐想象力。除了歌剧、弥撒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四重奏之外,他的作品里还包括大约500首歌曲。在他死时,年仅31岁,是又一位在穷困潦倒中去世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