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保常识
3573700000045

第45章 农村环境问题(2)

第三是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

5.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管

与城市不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既缺乏财政来源,也缺乏筹资对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

“开源”之外,必须采取有力的“节流”措施,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自下而上”决策等问题。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这样涉及面广的污染,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对于农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应逐步建立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6.农业生产注重技术路线创新

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产业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高效、清洁生产。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也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促进乡镇企业进园(工业园),就可以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这样的手段,克服末端治理的“低处理率限制”。

除了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和采用新的处理工艺是更为现实的对策。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乡镇企业,应多方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污染集中治理,克服污染治理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和“高折旧率限制”。

环保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没有环保这个环节,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正是以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将这一行动计划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环保总局此时提出这一行动计划是脚踏实地和顺应民心的。计划的实施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缘于部分农民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更多的还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带来的无奈。国家的财力、物力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收集与处置、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空白。此外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极低,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也是造成这种落后现象的主要原因。

7.农村环保重在创新

在谈到对于国家环保总局推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工作有何具体建议时,陈青强调,在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在落实上有所创新,各地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因地制宜,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劳民伤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创造千姿百态的田园化农村新风貌。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避免百分之百的政府行为,应强调政府引导,农民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的参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主体,环保部门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第1章畜牧业污染治理对策

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如何面对畜牧业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畜牧业环境污染、恢复畜牧业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动物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畜牧业逐渐转为集约化。饲养规模较大。产生的粪尿等排泄物数量大,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畜牧场地由农牧区向城郊区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奶、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使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牧脱节,家畜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

农业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肥生产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包装越来越好,运输、贮存、使用都较方便,故农业上由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导致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

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

2.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对策

加强对畜牧业生态保护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畜禽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要吸取有些地方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按照国际惯例组织畜牧生产,加强畜禽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与质量认证。

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进行污染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建立人工生态型畜牧场。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原有以及新建的畜牧场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通过推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牧菜结合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粪便无害处理与综合利用,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环保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畜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3.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

合理使用饲料。饲料部门准确测定畜禽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更准确地配制出符合不同生产阶段和目的的畜禽饲料,减少养分的过量供给,降低畜禽养分的排泄量。应用环保型饲料,降低畜禽氮和磷的排泄量,提高饲料的品质及养分的利用率,降低猪、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减少排泄物的数量。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尤其是豆类及饼粕、麸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这些因子可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加排泄量,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如膨化、制粒等,可降低日粮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采用多阶段饲养法。畜禽随着时间和体重的增加,其营养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经过调整饲料配方,可有效地满足其营养需要,减少其对氨基酸和磷等的过量摄入,从而减少其过量排泄。

控制畜禽排泄物。加强畜禽粪便管理,控制粪便的产生、播撒,防止畜禽粪便造成大量积压,消除污染隐患。关注国际最新畜牧业科技动态,研究选用适宜的先进技术设备,改善畜牧业设施,提高畜牧场的生产力,同时又能节约资源。如对畜禽粪便进行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效率,杀灭病原菌,增加养殖业的收入。降低饲料中的矿物质及粗蛋白含量,从而降低粪便中的氮和矿物质含量,减少环境的污染。目前,国外已发明净化处理畜禽粪便的相关设备技术,它可定时定量处理畜禽粪便,消除其有害病菌直接供田间施用,减少污染。有的粪便可通过处理再作为饲料,如鸡粪粗蛋白质不仅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微量元素,通过干燥、膨化、氨化或发酵等方法处理后可作畜禽饲料,另外也可用作沼气。为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可在饲料或垫料中添加各种除臭剂,如酶制剂、沸石、丝兰提取物等,可减少粪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肉的品质。屠宰场的下脚料、畜禽羽毛和毛屑及孵化后的蛋、死胚等废弃物,通过加工处理后,仍可作饲料:死猪、死禽及其他废弃物最好焚化,在焚化过程中,尽可能不要产生烟雾和臭气,一些废弃物还可经固定池消毒后沉淀处理。

控制药物残留。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饲料、兽药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严格按照用药规程用药,控制畜禽用药,限制某些抗生素及药物的滥用,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减少对人畜环境的污染。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饲养环境不仅影响到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对环境的保护和与周边居民的关系。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措施为:一是搞好禽场的环境绿化。良好的环境绿化可以减少场区的微粒和有害气体含量,保持湿润的空气环境。二是加强禽舍的通风。通风能排出畜舍中的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保持空气清新洁净。必要时在进气口安装过滤装置,使进入舍内的空气更清洁。三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应激发生。四是做好畜牧场的隔离,进入人员和物品、设备要消毒。五是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加强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大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畜牧兽医从业者应当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