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犹太人智慧大全集
3568000000024

第24章 金钱是世俗的上帝:犹太人财富智慧(7)

犹太人经常用很随意的口气,像谈论邻人一样谈论上帝,但他们对金钱却永远是极其认真的。因为金钱对犹太人而言,是比天国的精神上帝更为实在的世俗上帝。对注重现实生活的犹太人而言,对必须靠钱生活的犹太人而言,是世俗上帝——金钱得以使他们的肉体生存,也只有在世俗上帝保证肉体生存之后,他们才能膜拜精神上帝,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

因此,对犹太人而言,钱居于生死之间,在他们的生活中,钱处于中心地位。

他们隐藏着内心的苦楚和悲凉,精心侍奉他们的世俗上帝。

于是,犹太人把每一次迫害当做一次挑战,在困苦中,艰难地寻找商机,匆匆奔波,或买或卖,苦苦地把经商做生意当做生存的手段。在一次又一次的迎接挑战中,犹太人获得了举世无双的商业智慧和令人瞠目的商业战绩。

我要的是现金

犹太人赚钱时还有一个较特别的地方,就是遵守现金主义,他们是现金主义的实践者。

犹太商人做生意,是以现金为标准的,不愿意赊账。他们在对贸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时,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公司值多少钱,他的财产可以换成多少现金,然后在此基础上与其做生意或确定价格条款。他们认为世事多变、风雨无常,一旦发生天灾人祸,除了现金钞票外,其他的东西很难让人立即东山再起。犹太人注重现金主义,可能与他们长期遭受迫害排挤有关。在许多国家他们都多次遭受排挤,每次排犹活动都会遭到财产没收,能逃生者多是因为有现金在手。这种历史教训使他们形成了持有现金的观念。

对这一点,无论犹太商人自己,还是其他民族的商人都有觉察。我们先看一则关于犹太商人迷恋现金的笑话:

有一位犹太人,在临终之际,立下遗嘱:

“请将我的财产全部兑换成现金,用这些钱买一张高级的毛毯和床,然后把余下的钱放在我的枕头里面,等我死后再将它们一同放进我的坟墓,我要带这些钱到天国去。”

富翁死后,亲人依遗嘱准备将死者所有财产换得的现金一同埋进他的坟墓,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觉得这样太可惜,就灵机一动,飞快地掏出支票和笔,签下了同等的金额,撕下支票,放入棺材。

他轻轻地对死者说:“伙计,支票金额与现金相同,你会满意的。”

这则笑话说明了犹太人对现金的偏爱。正如我国的一则俗语所言——“赊三不如现二”,犹太人这种对钱的态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说大有参考价值。

这则笑话,当然包含着对犹太商人的某种揶揄,但决没有过分。因为这则笑话本是从犹太人自己调侃自己的笑话中演化出来的,而作为原版的那则笑话,挖苦的意味更重。或者反过来,洋洋自得的感觉也更容易从犹太民族史中体现。我们知道,自从罗马帝国沦亡以来,犹太人便开始受到驱逐,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政治风云变幻,当地对犹太人政策完全随其主观意识变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犹太人为了免遭杀戮和迫害的命运而随时都得做好迁徙的准备。动荡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犹太人在财产选择上与众不同。他们通常是持有现金,或把钱换成黄金及钻石,固定财产少之又少。因为土地、建筑物等固定财产是无法携带的,一旦时局紧张就得弃之而走,这对爱财的犹太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损失。聪明的犹太人不会去购买土地,营建奢侈豪华的别墅,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旦发现政治风向不对,他们就马上卷起家产外逃,能随身携带的财产是他们逃难时的生活依靠,有了它们,无论遇上什么灾祸他们都不会担心。现金是他们生活的保障和依靠,犹太人对现金的偏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事实上,在当今的贸易活动中,现金仍是十分重要的,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潜伏在各种买卖活动中,如果忽视了现金主义,往往会导致血本无归。

所以,犹太商人的现金主义观念是很有道理的。

彻底采取现金主义,是犹太人的商法之一。他们只信任自己和现金,由此可见现金在犹太人生活中的地位。他们认为,惟有现金才能保障他们的生命和正常的生活,只有现金才能帮助他们对抗天灾以及人祸。

犹太人坚持现金到底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以及交往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你在做生意时与犹太商人打过交道,也许就会明白他们对交易对方的评价。

他们的心中想的是:“那个人今天究竟带了多少现款?”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公司的评价:“今天那个公司,换成现款,究竟值多少?”他们关心的是现金,脑子中除了现金,没有其他的货币形式了,他们力求把一切东西都“现金化”。

犹太人的这一保守的观念,决定了他们的商品交易是力求现金交易的。纵然交易的对方,在一年后确能变成亿万富翁,亦难保证他明天不发生异变。在缤纷复杂的世界里,有谁能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的?我们人、社会及自然,每天都在变,只有现金是不变的,这是犹太人的信条,也是犹太教的“神意”。

正因为如此,犹太人对银行存款不感兴趣,银行存款虽然有利息,但利息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利息的增长幅度还不如物价上涨速度快呢。现金虽然没有利息,但因没有银行存款之类的证据,也不需要交纳财产继承税,所以,现金虽然不增加,但也不减少,对于犹太人来说,不减少就是不亏本的最起码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商人也不乏如此爱现钞的。19世纪的南非首富之一,犹太钻石商巴奈·巴纳特就“始终和现金或现金之类的东西打交道,喜欢钻石、黄金和纸币,而不赏识那些被称为‘股票’之类的纸玩意儿”。

还有英国犹太富商人,欧洲第三大食品生产和经营集团卡文哈姆公司的老板詹姆斯·戈德史密斯爵士也迷恋于现钞。他对售出的东西一般都要求支付现钞,而购货时则往往尽可能用股票支付或采取长期借贷的方式。

犹太人之所以奉行彻底的现钞主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大流散中可以随身携带现金逃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一旦将商品赊出去,拿不回来怎么办?如果马上要逃跑,岂不白白损失?所以,惟有现钞是安全、可靠和永恒的。

(第九节)赚钱就要赚有钱人的钱

稍微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着名的“洛仑兹”曲线,这个曲线表明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即是说:财富不是平均地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拥有收入(财富)绝大多数的人只占总人口中一个比较小的比例。比如说:80%的财富被仅仅20%的人口占有,而其余80%的人只占有剩下的20%的财富。换句话说:钱在有钱人手里。这或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正理解这句话,并且将其运用到商业运作、经营管理中的人却不多。

我们经常说:“美国人的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占美国人口很小比例的犹太人却拥有美国大部分的财富,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犹太人不仅在美国,还在亚洲的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独占金融界或商界鳌头,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大有人在,如果有人问他们何以生财有道,他们会漫不经心地说一句:“钱本来就在有钱人手里。”你或许会很不满意这个好像不是答案的答案,但是请你千万别误会,犹太人是在告诉你一个真理: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我们要赚那些有钱人的钱,这样就可以快速赚钱,赚到大钱了。

“钱在有钱人手里,赚钱就要赚有钱人的钱”,这是凝结了犹太商人智慧的经商哲学,而这一哲学却源自于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这便是“78:22”法则。

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里,空气成分中氮与氧的比例是78:22;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水分与其他物质成分的比例也是78:22。可见,78:22是大自然中一个客观存在的大法则,除了有少许偏差,例如它可以能变成79:21或77.8:22.2等,但总的来说,这个大法则是客观的,它规定着宇宙中某些恒定的成分。

如此说来,“78:22”法则的确是一个超乎一切的“绝对真理”,它一直在冥冥之中规定着我们的世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样一个具有绝对权威、千古不变的真理法则,犹太人理所当然地将它作为经商的基础,依靠这个不变法则的支持,获得世人皆慕的财富。

举一个例子来说,假如有人问,世界上放款的人多,还是借款的人多?一般人都回答说:“当然借款的人多。”但是经验丰富的犹太人回答却恰恰相反,他们会一口咬定:“放款人占绝对多数。”实际也正是如此,银行总的来说是个借贷机构,它将把从很多人那借来的钱,再转借给少数人,从中赚取利润,而用犹太人的说法,放款人和借款人的比例是78:22,银行利用这个比例赚钱,绝不会吃亏。否则的话,银行就有破产之虞了。

就在“78:22”法则经过犹太人千百次运用,几乎百发百中以后,世界上具有聪明头脑的少数商人也开始感觉到这个法则的魔力。一个日本商人就是受这种魔力吸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钻石生意上,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钻石,是一种高级奢侈品,它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品,一般收入的人是购买不起的。而从一般国家统计的数字来看,拥有巨大财富,居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数比一般人的数量要少得多。因此,人们都存在这么一个观念:消费者少,利润肯定不高。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居于高收入阶层的少数人却持有多数的金钱。换句话说,一般大众和高收入人数比例为78:22。但他们拥有的财富比例却是倒过来的22:78。犹太人告诉我们:赚“78”的钱,绝不吃亏!该日本商人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把做钻石生意的目光投向占人口比例为“22”的有钱人身上,一举取得巨额利润。

20世纪60年代末的冬天,该日本商人就抓住时机开始寻找钻石市场。他来到东京的某百货公司,要求借该公司的一席之地来推销他的钻石,但是该公司根本不理他那套:“这简直是乱来,现在正值年末,即使是财主,他们也不会来的,我们不冒这种不必要的风险。”于是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但他并不气馁,坚持以“78:22”这条万无一失的法则来说服S公司,最后取得该公司一角:郊区M店。M店远离闹市,顾客很少,可以说是对生意条件十分不利,但该日本商人对此并不过分忧虑。钻石毕竟是高级的奢侈品,是少数有钱人的消费品,生意的着眼点首先是那些财主,不能让他们漏网,以赚取占据钱的数量“78”的人的钱。当时S百货公司曾满不在意地说;“钻石生意一天最多能卖2000万日元,那就算算不错了。”该日本商立即反驳:“不,我要卖到2亿日元给你们看。”这在大多数看来,无疑是狂人的说法了。但该日本商人胸有成竹地说出这句话来,无疑是源于对“78:22”法则的信心。

事实上,“78:22”则的魔力很快就显示出来了。首先,在没有地缘优势的M店,取得了巨大的利润,大大突破一般人认为的每天500万日元的效益估量。当时正值年关,减价大拍卖,吸引了大量顾客,该日本商就利用这个机会,和纽约的珠宝店联络,结果运寄来的各式大小钻石,几乎都被抢购一空。接着,该日本商人又在东京的四周及其郊区,分别设立推销点来推销钻石,生意极佳,任何商店都没有下过每天6000万日元的记录。相反S公司由于开始没有抓住占钱“78”的有钱人的机会,当全国各地销路大开时,才低头提供摊位,结果效益反而不如其他本来相对萧条的商点。

这样到了1971年2月,钻石商的日销售额突破了3亿日元,就连四周的买卖,也超过了两亿日元,该日本商实现了曾许下的狂言。

钻石生意成功了,奥秘在哪里?就在于“78:22”法则,S百货公司却对此有过怀疑,他们认为钻石商品就好比美国卡迪拉克牌或林肯牌豪华小轿车,国人能够购买的很少,因此销路一定不好。而该钻石商人却不这么想,他把钻石看成稍微高级的国产小轿车,是有钱的或稍微有钱的人都能买得起的奢侈品,这一部分人虽占全国人口的少数,却拥有全国金钱的多数,赚这部分的人的钱,效益必定很高。

让有钱人来引领消费潮流

犹太商人利用这个法则不但赚到了有钱人的钱,而且也通过有钱人来引领人们的消费。

我们知道,要使某种商品流行起来,最重要的是先让它在那些有钱人当中流行,特别是对那些比较昂贵的奢移品来说更是这样。一种商品,当它在有钱人中流行时,就会在一般老百姓中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这好比中国明清时代的蛐蛐热、斗鸡热,刚开始,也就是有钱人的公子哥或皇族少爷小姐们的爱好,后来便有一些稍微有点钱势,一心向那些阔少们看齐的较普通的大众竞相效尤,最后便在普通的百姓中流行起来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人都是羡慕上流社会,且愿意与上流社会接近,上流社会流行的服饰、运动、口胃风格无疑会对一般人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女性、少男少女影响更甚,他们总会去赶潮流,竞相模仿。犹太人深谙此道,并以此来操纵流行趋势。比如犹太富豪罗斯柴尔德的发迹,就是利用古钱币,让其先在上流社会中流行起来,然后再普及到普通大众中间。此外,日本的汉堡大王藤田的发迹史也体现了这一点。

银座犹太人藤田先生不仅靠汉堡包大发其财,而且还做女人和小孩的生意,如钻石、时装、高级手提包、玩具等。在经营过程中,他首先把对象放在上流社会中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上,无论是钻石的花样、服饰的色彩还是手提包的样式都是按照有钱人的喜好特制的。结果,他的生意不仅非常红火,而且20年来经久不衰,从未发生过“流血大拍卖”的情况。当然,藤田先生之所以能战胜竞争对手,还在于他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绝对不是那种只知道选购在欧美最风行的服饰的人,因为欧美的服饰只适合那些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欧美姑娘,而日本的妇女黄皮肤、黑头发、个子矮小,同那些服饰很难和谐。有钱的人,即使钱再多,也不会拿钱去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商人们,虽然片面地赶上了有钱人的时髦,但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恐怕还是免不了亏本。藤田先生的成功,以及被称之为“银座犹太人”,恐怕与他灵活地运用犹太生意经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市场瞬息万变,能够把握住流行时尚,无疑就握住了赚钱的尚方宝剑,但把握一种流行趋势谈何容易,犹太人从有钱人下手的商业策略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注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从而引领有钱人的流行时尚,再加上仔细分析研究市场,商家就可以赶上潮流,甚至超前于潮流,这样就把握了主动,赚钱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捆绑你的利益共同者

“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威廉·立格逊在他的《我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把一千美元变成三百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