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假如公司要求你做到的标准是50%,你就要主动做到100%。你要加倍超越公司的期望。只要自觉做一个超越公司期望的员工,你就有可能赢得机会迅速进入公司领导的视野,成为重要一员。
不少企业不断喊出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口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原因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没有最好的客观标准,关键是能否精益求精,惟有一次比一次完成得更好,才能显现出我们正在取得持续的进步。任何一个力求上进的公司,必须要营造这样的进步文化,只有一个时刻怀着“做得更好”理念的员工,才能激发出自己满腔的工作热情。由于任务完成得好或坏不是跟别人比,最重要的是跟自己过去最好的纪录比,因此顺其自然就养成了“多做实事少论是非”的良好工作风气。
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尽管不少员工都懂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涵义,可要切实把它和自己的行动融合统一起来,并非轻易就能做到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端正好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自然肯定不是“他人要你好好做”,而是我们“自己想要做得更好”。这个“好”是持续长久的,不过不要被“最”所拖累,而是要对前一个“好”的否定或超越,以至于真正做到“好而又好”。
日本著名的管理专家士光敏夫在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时,深刻写道:“人与人之间能力的高低强弱差异确实应该承认,不过这并不是一个人工作业绩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工作业绩好坏的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做好工作的强烈期待。”他还说,虽然不少人能力很高,很容易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可就是因为对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欲望,常常无法把工作完成得很好。也就是说,假如两个人的能力完全相同,然而因为这两个人工作态度的极大差异,一段时间之后,工作业绩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同。
“硅谷神话”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可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天才、财富和创新,而是那些痴迷事业疯狂工作的硅谷人。在硅谷,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观念就是“活着为了工作”,工作对他们自身来说就是乐趣,是享受,创业本身就是目标。当然,事业的成功及一旦成功后的巨大金钱和物质财富也是硅谷人巨大的工作动力,所以,硅谷人把紧张和劳累当成了家常便饭一样,已经习惯成自然,他们时时记着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再更好。惟有做得更好了,才会引来创造“硅谷神话”的机缘。由此可见,就算是在人才和资本资源十分充足的硅谷,一样需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硅谷人从来不满足于现有的“神话”,“神话”也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他们总是说下一个“神话”才是更好的,最好的“神话”永远不会到来。如果说创业精神是硅谷的灵魂,那么对工作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则是硅谷灵魂所赖以存活的一种积极的行为指针。
“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决定于桶壁的那块最低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那块最高的木板。”这是管理学上的“木桶效应”,这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着异曲同工的道理。前者是把简单的道理形象化,而后者则是直接地把道理说通俗明白。无需再言,道理已经昭然若揭,最关键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悟性和造化,即有没有能够把道理结合实际,灵活应用,惟有运用到工作中去,道理才成为硬道理、好道理。否则,所有的口舌,也不过是噪音而已,天下没有最好的说服力,然而肯定会有更好的说服力。我们稍微再深入想想,就会发现,做好一件工作不难,可要不断地做好工作就很难,做得更好就更难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该成为我们时刻牢记的座右铭,让它不断激励我们奋发进取,精益求精、永不知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充沛饱满的工作热情,才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不断进步。
只要对公司有好处
It’s good for company(只要对公司有好处)这已成为欧美不少公司员工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可是,在我们中国,十几亿人里面,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员工,就算作秀,也都应该把这句话作为随时可以脱口而出的口头禅。
可惜,我们中国企业中的不少员工,思考得最多的不是如何对公司有好处,而是如何对我有好处,只要我得到好处就可以了。这样的思维陋习就像病毒一样,严重侵染和削弱着我们的企业。
盈利是所有公司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第一目的,为公司创造利润是员工的第一要务。可是我们见过太多公司里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他们完全忘了帮公司创造利润这个首要目标,一天到晚想着的就是怎样巩固自己的地位,怎样使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怎样通过公司的平台为自己谋求一己私利。他们倒忘了首要的敌人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反而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提防自己人。他们在计划一个活动之前,想得最多的不是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少客户,最先考虑的是如何讨老板欢心;他们遇到一件对公司有益、但是原本不在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想得最多的不是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大好处,而是一旦自己插手去做这件本不该自己做的事,老板是否会高兴;他们遇到问题时,脑子里想的不是怎样赶快去解决问题,而是如何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去,自己脱开身。这类员工,完全没有想过,我做的事情对公司有什么好处?从表面上看,他们或许为自己捞取了不少的好处,甚至占了便宜,可归根到底,这样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只能把自己引向失败,路越走越窄。
有一家贸易公司,虽然表面上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可年终结算时却总是小亏,最好不过是小赢,年复一年地白忙活。几年来,不仅公司的规模得不到扩张,而且资金周转竟然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眼看竞争对手的生意快速上升、突飞猛进.分店一家接一家地开张。因此公司老板决定向对方虚心求教取经。
等对手把一笔笔生意报出后,这个老板不禁大惑不解:两家公司贸易总量差距并不太大,为何利润却相差如此大呢?原来,经过员工齐心协力的筹划之后,这家公司对商品流通的所有环节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成本控制。例如:与其他公司联合一起运输货物,把剩余的运费转化为公司的额外收益,四年下来,仅托运费就省了近60万元;采购人员采购货物时严格以市场需求为标准,把存货率降至同行业最低限度,一年估计节省货物贮存费5万元,累积起来近20万元;公司还跟供货商签订包装回收合同,对于能够重复利用的包装用品,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用公司进货的车辆运回厂家,厂家以一定的价格回收利用,这项收入约为每年2万元。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公司不仅节约了资金,还培养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力行节约、杜绝浪费在该公司中已然成为良好风气。
“只要对公司有好处”的观念一旦形成,我们就自觉时时刻刻为公司着想,不但为公司节约成本,同时还会为公司思考新的改进创新方案。
只要所有员工都这么为公司着想,那公司必然会蓬勃向上发展,我们个人也相应会得到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请记住,任何人都不是为了找工作而工作,而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事情完成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期望公司可以给你发更多工资,作为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就要想着,工资是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的,你为公司做出多少贡献,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公司只是为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具有何种思想,就决定你将成就何种人生!你要做的是一个得过且过靠着微薄工资过日子的人?还是要做一个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假如你要想成就一番意义非凡的事业,那就立即从现在做起,把“只要对公司有好处”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无论何时,你都要遵循它,很快你就会受益匪浅,事业大有起色。
让企业先赢,接着你就会与企业共赢
所有企业的兴衰成败主要靠的是每个员工的共同努力,而企业的兴衰成败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为企业贡献智慧、才干、时间和精力等,企业就一定会回报给我们相对优厚的生存安全保证。一些人认为躯体不过是人的物质外壳,而灵魂才是永恒的内在核心。然而若这个躯壳不存在,人的灵魂也将无处寄托,也就消失无痕了,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样的道理,企业就像我们的躯体,它是员工成长发展的坚固平台。所以,企业和员工同命运,共利害,同舟共济。
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都是很明确清晰的——两者有着一致的利益,彼此之间的关系可如此叙述: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爱戴企业。企业和员工有着完全相符的一致目标,他们共同发展,而且,利益共享。企业发展好了,利润充足了,员工的利益也会获得切实保证。这其中,工作就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中介作用。惟有如此,企业员工把自己看成公司主人,他们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施展。
所有员工都要懂得,自己的薪酬待遇完全来自企业的整体收益。所以,企业的利益便是自己利益的源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阐述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可见,帮老板着想企业的利益,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作为员工,企业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不管是老员工或是新员工,不管是管理层或是技术人员,同在一家企业,就有责任为企业付出自己应有的尽可能大的贡献,有责任为共同的家而不懈努力。只有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了,我们员工才能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以,要懂得把企业的难题看作自己的难题,同企业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乐企业之所乐。
自然,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员工个人是主体。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不但是一位非凡的决策者,他的用人之道更是匠心独运。本田曾在写给报纸的杂谈中表达了自己的见地:“把劳动当作享受自己美好生活的方式,不是为公司做什么牺牲,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快乐地生活而劳动。公司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很好场所。”本田先生以员工为主体,明确了公司和个人之间的正确而融洽的良好关系。
假如你仅仅以业内的岗位要求为标准,那么你不过是职场机器人,你不可能谋求到更多的个人幸福;假如你以公司老板及公司的远期战略目标为工作标准,主动站在公司的利益点上,那么你将会迅速找到自己的利益点。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员工和公司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假如你一直以在工作中形成的尽善尽美的自我期待为标准,那你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
“工作,又是工作!在如此破烂的公司里,居然还有这么多工作要做!”这是不少人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的第一个消极想法。他们一味埋怨公司规模如何小、业务如何不值得做,而这些怨气将会一天天地积压,直到最后把自己的工作糟蹋得一塌糊涂。这些员工仅仅看到了自己的一点浅薄的私利,由于公司规模小、人数少,找不到自豪感,而自己又不去努力奋斗,不能为公司盈利,总是要想捞一个现成的大便宜。他们的眼光如此短浅,没有意识到公司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公司的发展也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大力推动。这些员工,就算有幸进入大公司工作,由于他们仅仅看到自己的眼前利益,因而注定遭到大公司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任何杰出的员工,都不会仅站在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而是自觉站在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看待公司这个利益共同体。如此才可以全面准确地充分认识自己的公司,才可以每天去觉察和触摸它的成长以及自己的日趋成熟,主动从公司和同事那里学习新知识和技巧,而决不会无端地抱怨公司存在的各种不足。
山西老工业基地的员工李隆泰就是这样一名优秀员工。在老工业基地面临新的市场竞争机制时,不少人都私自拿基地里的东西回家占为己有,极大地破坏和损害了老工业基地的生产秩序。李隆泰对这些人非常反感,一旦让他看见,他决不轻易饶恕或纵容。他坚信老工业基地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完全一致,损害了基地的利益就等于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十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维护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更进一步的是,他还自愿为基地做宣传,促使每一个职工都积极行动起来,为老工业基地的重新崛起而奋斗拼搏。他说的一句最朴实的话就是:老工业基地的利益就是我们职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