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559100000048

第48章 是谁分裂了南斯拉夫(2)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亚伊采召开,来自南斯拉夫各地的208名各族人民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通过决议,授权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为最高立法执行机构,是全国人民和国家的最高代表;建立以约·维·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作为临时政府和以联邦制为原则建立南斯拉夫;剥夺王国流亡政府作为合法政府的权力并不许国王回国;审查王国政府所签订的一切国际条约。最高统帅部由于决心不受任何方面的干涉,事先并未与盟国沟通,事后才宣布会议的内容。英、美、苏对南全国解放委员会作为政府机构不予承认,而且千方百计撮合它同流亡政府合作。1944年6月,全国解放委员会与流亡政府的代表举行会谈,达成有关成立南斯拉夫新政府及各方应承担义务的协议。同时,盟国在东欧与巴尔干就划分势力范围进行频繁的接触。同年9月,全国解放委员会同斯大林达成了关于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民解放军与游击队和苏军协同在南作战及其条件的协议。在全国解放委员会的同意下,苏联红军进入塞尔维亚东部地区。1944一年10月20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共同解放了贝尔格莱德。至此,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获得了解放。11月l一2日,铁托与王国政府代表舒巴希奇再度会谈,签署了铁托——舒巴希奇新协定,决定成立联合政府,人民解放委员会仍保持最高立法机构的地位。1944年年底,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和马提亚已全部解放。1945年年初,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有四个军团,并改名为南斯拉夫人民军。3月7日,南斯拉夫联邦民主共和国联合政府成立,并得到大国承认。铁托任总理兼国防部长。一些未与侵略者合作的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参加了新政府。但不久,英、美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南把的里亚斯特、戈里察及斯洛文尼亚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意大利;把马其顿一分为三,分别由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希腊各管辖一部分。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投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同年11月29日立宪议会会议宣布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委任铁托领导新政府,实行一党制。1946年1月31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随后,加入联邦的各共和国也先后颁布了自己的宪法,以表明它们作为联邦成员的共和国资格。至此,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节建设南斯拉夫特色的自治社会主义人民政权建立以后,面临着巩固胜利果实,医治严重的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的繁重而艰难任务。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斗争中。

1946年1月31日,南斯拉夫立宪议会通过了以苏联宪法为蓝本的联邦宪法,建立了人民政权性质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政权;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土改、没收外国资本,建立国营企业。

一、顶住巨大压力。探索新的道路

人民政权建立后,表面上南斯拉夫和苏联的关系密切,实际上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苏联企图把南斯拉夫像其他东欧国家那样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遭到了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的坚决抵制。这样,双方历史上的积怨和战后相互关系中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冲突加剧。苏联不断干涉南斯拉夫的内部事务,对南斯拉夫的独立自主倾向越来越不满,终于爆发了苏南冲突。

建国初期,南斯拉夫采用的中央集权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和弊端。于是,南共着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另一条道路。南斯拉夫开始力求摆脱同苏联关系中的不平等成分,拒绝可能导致的从属地位的合作建议等因素,引起苏联的不满。苏联发动了对南共的严厉谴责和实行除军事手段外的全面制裁。1948年南共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系破裂,苏方撤出在南的全部专家和停止一切援助,并中断了一切关系,号召南斯拉夫人民推翻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使南完全处于政治孤立和经济极端困难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南斯拉夫人民在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决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同时着手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958年4月22~26日南共联盟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纲领,在系统地总结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南共联盟的政治战略,并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纲领公布后,遭到各国共产党的严厉批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浪潮。1960年11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谴责国际机会主义的南斯拉夫变种——现代修正主义者的‘理论’的集中表现”,说南领导人“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着反对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破坏工作”。一时乌云翻滚,形势险恶,南再次面临情报局事件后的局面。但南顶住压力,坚定地循着社会主义自治的道路前进。

二、建立社会主义自治体制

1945年一1949年期间,南斯拉夫基本形成了国家集中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如国家机关容易变成凌驾于劳动者之上的官僚机构,形成官僚统治阶层,排斥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唯意志地指挥生产,束缚企业的创造性,等等,并有将革命政权扼杀的潜在危险。因此,南斯拉夫决心摒弃这种体制,走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开始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63年,主要是实行工人自治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第二阶段,1964年~1971年,主要是扩大自治范围,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第三阶段,从1971年开始,主要是实行联合劳动体制。总的趋势是,1953年宪法性法律实施后,自治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劳动者在企业中的自治权不断扩大和深化,另一方面自治越出企业的范围,日益朝着地方自治和社会自治的方向发展。

战后初期,南斯拉夫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起了积极作用,但不久就暴露出许多弊端。因此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南斯拉夫也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起自治社会政治体制。

南斯拉夫在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民族政策。民族平等作为革命的成果载入解放后南斯拉夫的各部宪法中。1946年宪法规定:南斯拉夫是共和制的联邦国家,是享有平等权利的各主权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根据自决权可以自愿地加入或退出联邦;各共和国的主权只受联邦宪法规定的限制;任何侵犯民族主权、平等和自由的行为都违背宪法;各少数民族在发展本族文化和自由、使用本族语言方面的权利受到保护;南斯拉夫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根据民族、种族、宗教信仰而授予公民特权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为,任何宣传民族、种族、宗教仇恨与不和的行为都违背宪法,应受到惩处。以后的1963年和1974年宪法都重申和发展了这些原则。

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南斯拉夫重视消灭各民族间的实际不平等。根据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距,把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和科索沃列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先进地区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给予这些地区援助。在联邦掌握大部分积累支配权时,联邦机关在制定计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安排投资、分配物资等方面,都给予不发达地区特殊照顾。

南斯拉夫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坚决反对和克服各种民族主义倾向。民族利己主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关系上: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过分强调本地区的利益而损害联邦或其他地区的利益,表现出严重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分散主义。南斯拉夫的党政领导人曾多次严肃地批评经济民族主义,并要求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民族分裂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要求脱离南斯拉夫联邦,成立独立国家或并入其他国家。为此建立秘密组织,散发传单,举行集会,煽动不满情绪,甚至勾结外部势力,制造事端,进行分裂活动。对这类事件,南斯拉夫当局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逮捕并审讯策划者和组织者,而且判刑很重。在共盟(共产主义联盟)内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组织整顿和处理,开除那些支持民族主义活动的领导人。铁托生前多次批判民族主义倾向,并明确指出“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是阶级敌人的基础”,采取措施整顿党的队伍,消除民族主义,使盛行一时的民族主义被压了下去。

四十多年来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关系尽管出现过一些紧张的局面和不愉快的事件,但总的说来是稳定的和和好的,各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懂得,应维护南斯拉夫联邦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南斯拉夫奉行的不结盟和积极的和平共处政策为它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南斯拉夫共产党人敢于冲破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自治体制,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就,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的威信,使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坚持四十余年。他们的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对发扬民主,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道路,无疑具有开创性,给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节从全面危机走向四分五裂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体制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无论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还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其改革都存在严重的偏差和欠缺,致使不能及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在民族关系方面的偏差,使民族主义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往往凭借铁托的崇高威信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朴素感情的惯性,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铁托去世后,没有了权威领袖,原来被掩盖着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并不断激化。虽然有些后继者也曾提出过各种办法,企图解决矛盾,但终因未能找到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而事倍功半,使问题越聚越多,矛盾激化而不可收拾。

一、盛世暗流

20世纪60—70年代的南斯拉夫处于发展的高涨时期,处在由中央集权行政管理的社会结构向自治的社会结构过渡的阶段。一方面,社会民主化进程的结果,使被中央集权体制掩盖着的尖锐矛盾暴露出来,新的社会力量、趋向和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有了公开表现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执行1965年改革政策中出现分歧和动摇,1966年~1967年经济停滞、就业困难和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扭曲现象(诸如形成官僚特殊阶层的趋势、以权谋私、非法致富等不正之风),以及在新形势下的领导与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等引起的社会不满,要求调整联邦内部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在当时引人关注的事件,一股股暗流在地下流淌,导致政治波澜迭起。

1.兰科维奇事件

亚历山大·兰科维奇曾任南共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南联邦共和国副总统,长期负责国家保安机关和南共联盟的组织工作。他反对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在工作中搞独立王国,把国家保安局置于共盟和社盟之上;严重违背共盟民族平等的干部政策,进行民族沙文主义的宗派活动,并利用国家保安机关的职权,结成反自治体制的官僚主义中央集权主义的帮派(“兰科维奇集团”);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进行窃听和跟踪等。1966年6月,南共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国家保安机关工作问题,决定成立调查委员会。南共联盟中央第四次全会确认,兰科维奇集团所从事夺权的秘密宗派活动,已危及共盟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相互信任,危及南斯拉夫的社会发展。全会接受兰科维奇辞去共盟内一切职务及辞去共和国副总统职务的请求。全会通过了改组国家保安局的决议,把保安工作置于真正的社会监督之下。在10月4日的中央全会上决定开除兰科维奇的盟籍,但仍保留了军籍和人民英雄称号。2.关于克罗地亚语之争早在1954年12月10日,六十多位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作家和语言学家在诺维萨德开会并达成协议,认为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是同一种语言,用两套字母(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只存在方言的差别,在学校中两套字母都要学习。会后编出了《正字法》作为编字典和书写的规范。可是在1967年3月15日,克罗地亚130名作家和知识分子签署了《关于克罗地亚文学语言的名称和地位的宣言》,认为克语和塞语都是独立的语言,指责官方歧视和排斥克语。要求在克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使用克语,在克基础学校中只学习克语。《宣言》遭到南共联盟的批评,共盟认为这场争论毫无道理,《宣言》的要害是在各民族间制造分裂。

3.1968年学潮

1968年6月在西欧国家学潮的影响下,在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先后发生了大学生群众示威游行。学生们对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物价上涨和大量失业深感不满,提出了“打倒红色资本家”、“不允许资本主义复辟”、“消灭失业”、“消灭相差悬殊的社会不平等”等口号。学生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部大楼,并把学校改名为“红色卡尔·马克思大学”,要求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实现政治民主化。学生们号召工人参加示威游行,但遭到拒绝。南共联盟中央对事态进行了讨论。铁托在电台和电视台发表讲话,对学生进行规劝和解释,答应解决各种迫切问题,说服他们停止罢课,恢复正常的学习制度,提防队伍中混入别有用心的人。铁托讲话后,学潮迅速平息。

4.科索沃学生示威

1968年11月27日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因悬挂阿尔巴尼亚旗帜一事发生争执,爆发了学生示威游行,并迅速扩展到周围城市。示威者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制定自己的宪法,并分离出去。当局出动警察维持秩序,与示威者发生冲突,造成伤亡。后来事态虽然平息下去,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此后科索沃一直是民族主义动乱的策源地。

5.“公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