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559100000041

第41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12)

雅科夫列夫的报告对该地区的独立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先是三个共和国的共青团宣布独立于苏联共青团,接着立陶宛共产党作出了脱离苏联共产党成为独立政党的决定。1989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决议》,宣布立陶宛独立。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恢复拉脱维亚独立的决定》。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也作出了恢复独立的决定。5月12日,三个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会晤、签署了三国《团结与合作声明》。尽管戈尔巴乔夫于5月14日签署总统令,宣布这些独立决议是非法的,但是这三个共和国已无视中央的任何决定。

除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共和国之外,摩尔达维亚和格鲁吉亚也不平静。上述共和国群众先后举行了要求脱离苏联的示威活动,发表了号召脱离苏联的呼吁书。

2.俄罗斯是苏联解体的主谋

1987年10月,叶利钦因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向党“发难”被解除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伺机东山再起。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这无疑为叶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共产党施压提供了一个舞台。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后,立即迫不及待地发表声明,宣称他将致力于实现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主权,以“保卫自己不受联盟中央的支配”,“俄罗斯打算同其他14个加盟共和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文化、民族等方面直接缔结条约”,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公布了退出苏联的具体时间表——“俄罗斯将在100天通过国家主权宣言”。同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为主权国家;共和国宪法至高无上,苏联法律同俄罗斯联邦主权相抵触时,共和国将中止苏联法律在本共和国领土上的效力;俄联邦保留“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力;俄罗斯境内一切自然资源均归本共和国所有,有权建立俄罗斯国家银行、共和国财政、信贷和税收制度等。叶利钦的复出为苏联的垮台敲起了丧钟。而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通过的这一主权宣言则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在俄罗斯带动下,其他加盟共和国随后也通过了各自的主权宣言。

3.乌克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0年7月16日,继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在6月12日通过国家主权宣言之后,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也通过了“主权宣言”,宣布乌克兰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经济独立”。

乌克兰的“主权宣言”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决定发行自己的货币。由于统一的市场必须有统一的货币和统一的物价,因此乌克兰领导人决定不参加苏联统一的市场,并计划在1992年初或年中在全境发行新的货币。第二,宣布建立民族武装。理由是: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就谈不上主权。第三,以“不参加任何导致建立新国家的联盟”为由拒绝参加苏联新议会。第四,宣布“任何时候不和任何人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第五,提出了瓜分联盟财产等问题。

面对一系列共和国兴起的分裂浪潮,乌克兰的分裂主义势力早已跃跃欲试。苏联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乌克兰对苏联的命运举足轻重,一旦乌克兰也宣布独立,苏联将难逃“灭顶之灾”。其主要理由是:乌克兰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富饶的农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脱离苏联后比任何其他共和国都更容易独立生存。应该看到,尽管乌克兰的主权宣言发表在俄罗斯之后,但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在乌克兰之后,第三个斯拉夫共和国白俄罗斯在7月27日通过了主权宣言。随后,土库曼、塔吉克等共和国也如法炮制,接二连三地发表主权宣言。

二、戈尔巴乔夫的救命稻草——“新联盟条约”

民族危机的全面爆发使苏联这个帝国大厦已摇摇欲坠。俄罗斯的主权宣言更使戈尔巴乔夫意识到,一旦俄罗斯退出苏联,联盟就不再存在,他的苏联总统宝座也将随之消失。为了防止联盟的瓦解和维持最低限度的国家统一,戈尔巴乔夫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新联盟条约。

1990年9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开会讨论签订联盟条约问题,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十二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戈尔巴乔夫建议未来国家的名称定为“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大会决定,在1990年10月1日前组成一个筹备委员会来起草联盟条约。11月下旬,新联盟条约草案问世。草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突出了“主权”,抛掉了“社会主义”。草案仅规定了一个原则——以人民代表制为基础的民主制。至于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行政区划、权力机关和管理体制等都由各共和国自己决定。’

草案公布后,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领导明确宣布不参加签署联盟条约。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仍在观望,乌克兰和俄罗斯行动上也不积极。但是,草案的修改工作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91年3月8日,“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草案问世,这是对前一草案加以修改后的另一个版本。

4月23日,苏联总统同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九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会晤,发表了《关于稳定国内局势和克服危机的刻不容缓措施的联合声明》,即著名的“9+l声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六个共和国未参加会晤。

8月15日,苏联中央各报公布了新联盟条约的最后定稿,条约将于8月20日在莫斯科正式签署。

这个新联盟条约一旦签署,至少有五个共和国不再属于苏联,即有三分之一的共和国将会脱离苏联独立。新条约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也就是放弃了社会主义。对于这个条约,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8月16日曾发表声明指出:第一,签署新联盟条约不单单是一个更换国名问题,而且是涉及联盟的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第二,新条约大大剥夺了中央的权力,苏联已不是联邦,而是松散的邦联,这将破坏统一的经济。

三、”8?19事件”后形势急转直下

就在苏联的完整行将遭到破坏的前夕,也就是在签署条约前一天,爆发了震撼世界的“8?19事件”——几位前苏联政府高级领导“在悬崖边上”作了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

8月19日凌晨,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苏联紧急状态国家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并且宣布在国内某些地区实行紧急状态。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代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八人组成。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旨在使国家努力摆脱危机。同日,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布了“第一号命令”。命令包括各级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必须无条件实施紧急状态;停止阻碍局势正常化的政党、社会团体的活动;禁止集会、游行,必要时可实行宵禁和对新闻进行监督等十六点内容。

此时,戈尔巴乔夫正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半岛休假,他和他的家人被软禁在海滨的别墅里,与莫斯科的联系也完全被隔断。

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立即遭到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领导的反对和抵制。由于该委员会仓促上阵,许多问题考虑不周,而且行动上优柔寡断,既未能果断肃清议会大厦的反对派,也未能完全控制住舆论工具,使叶利钦等人赢得了时间组织反攻。很快,叶利钦搬出了他的撒手锏——街头政治,他一面煽动大批群众上街示威,“保卫白宫”;一面动员军人不服从军令,使军人倒向“反对派”一边;一面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发出呼吁,要求对方对亚纳耶夫等人的行动予以谴责。以上种种给紧急状态委员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过短短三天的僵持,“8?19事件”便以失败告终。

尽管事件的发起人的目的是想维护苏联的统一,避免国家四分五裂,然而良好的动机不但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相反,“8?19事件”却成了加速苏联瓦解的催化剂。此后,苏联解体速度骤然加快。

由于政变流产,各地矛盾加剧,凡共产党执政的地方,反对派乘机大肆活动,对执政者施加强大压力。8月23日,苏共中央大厦被封,叶利钦签署了中止俄共活动的命令,好几个共和国的领导人随即宣布脱离苏共中央和政治局,若干个共和国宣布停止共产党的活动或宣布共产党非法。实际上苏共政治局成员已所剩无几,苏共业已“休克”。

在猖狂反共的同时,叶利钦等人还加紧攫取联盟中央的权力,意在彻底搞垮苏联。“8?19事件”后,叶利钦以“保障俄罗斯联邦主权与国家安全的经济基础和保护俄罗斯人民利益与经济主权”为由,发布一系列命令,其内容包括:从1991年11月20日起停止向苏联70个部委提供资金;令位于俄罗斯领土上的苏联财政部和有关机构服从于俄罗斯经济与财政部;由俄罗斯政府来控制其境内石油开采以及黄金、宝石和其他贵金属的勘探、开采加工及保存;苏联国家银行将由俄中央银行所取代;建立俄罗斯国家海关委员会,等等。俄罗斯不顾一切地将苏联财产划归己有的行径给其他共和国敲响了警钟,进而加速了各共和国分离的步伐。

8月24日这一天苏联就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解散,他不再是苏共中央总书记;二是乌克兰宣告独立;三是俄罗斯联邦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年初俄罗斯联邦已经承认了立陶宛独立)

乌克兰的独立对能否保持联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意味着“9+1”已成了“8+1”。不仅如此,它还大大动摇了除俄罗斯之外的另外几个共和国参加联盟的立场。

俄联邦宣布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使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共和国脱离苏联成了既成事实。

“8?19事件”后的短短八天里,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等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已指日可待。

9月2日至5日,苏联召开了第五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与会代表争论激烈,一部分代表主张面对现实,承认旧有的联盟已不复存在,需要建立新型的联盟关系,即承认联盟形式的多样化:从联邦、邦联、共同体直到联系成员或观察员。另一部分代表则担心联盟彻底解体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会议决定改组最高苏维埃,把原来平等的联盟院和民族院改为共和国院和联盟院,后者通过的法律只有在前者赞同后才能生效。与此同时,还决定建立由苏联总统和苏联宪法中提到的各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组成的国务委员会以及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这次会议被苏联报刊称之为“又一次政变”,因为它判处了两年半前成立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体制的死刑,旧的联盟已不复存在,原有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形式有待重新确定。。

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塔吉克、亚美尼亚、土库曼和哈萨克四个共和国先后在9月9日、9月23日、10月27日和12月16日宣布独立,从而使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只剩下俄罗斯联邦没有作出类似的独立声明,实际上当14个共和国宣布独立后,俄联邦不言而喻地成了独立的政治实体。

四、三个斯拉夫共和国一锤定音

在独立浪潮席卷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同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仍在积极致力于制订新的联盟条约,企图维护联盟的存在。为此,他又提出了建立“革新的联盟”,即所谓“主权国家联盟——邦联制的民主国家”的任务。1991年11月21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说:“新联盟应当是主权民主国家在邦联中的联合体,而且联合体应有共同的武装力量,同一个国籍,协调一致的对外政策以及统一的市场。这个联盟应该有一个由公民选出的总统。总统应当由人民而不是由议会选出。”

11月底,经过与七个共和国领导人紧急磋商,戈尔巴乔夫又公布了一个新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并打算在12月签署该条约。但是,乌克兰全民公决结果使这个梦想化为泡影。12月1日,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和就是否赞同宣布乌克兰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结果是90%参加投票的公民赞成独立,60%的投票人选举克拉夫丘克为总统。克拉夫丘克在投票站同记者交谈时就明确表示,他不认为脱离联盟对乌克兰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乌克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还拥有没有被彻底毁坏的经济和科研事业”。12月5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告世界各国议会和各国人民书》。该文件指出:“乌克兰认为,1922年关于成立苏联的条约和以后的所有苏联宪法法令对自己都是无效的和不起作用的。”

乌克兰全民公决的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应。俄联邦总统叶利钦说,如果乌克兰拒绝在新联盟条约上签字的话,俄罗斯也将不签字。他在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会谈后强调,没有乌克兰,未来的联盟是不可思议的。

可是,戈尔巴乔夫还继续在做他的联盟条约梦,他甚至企图让叶利钦说服克拉夫丘克同意签署联盟条约。实际上,乌克兰全民公决宣布独立后的第三天,叶利钦就发表声明承认乌克兰独立。声明说:“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尽快建立新的国家间关系是有可能的和必要的。”他主张用“主权国家真正平等的共同体”来取代统一的联盟国家,甚至连任何形式的松散邦联也不要。

这时,一个新的构想——建立“主权国家真正平等的共同体”开始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领导人中间酝酿。

12月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赴明斯克与白俄罗斯领导人签署双边协议,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也应邀前往,并准备参加“三方会谈”。在明斯克机场叶利钦对记者说:“我们彼此不能没有对方,我们将作为平等的伙伴签署条约”。“一定要制定出使我们三个斯拉夫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分离的这样一种计划”。随后,叶利钦在白俄罗斯议会的讲话中,他又明确宣布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设想已经失败,并提出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