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第一,宗教可以消灾免祸,保佑一生平安;第二,来世可以得到回报;第三,经受挫折后或者对现实不满.从宗教中寻求寄托;第四,受家庭的熏陶,在家人的影响下信仰。
选择第一项的人数排列首位,比例高达45.1%,“消灾免祸”是普通信徒信仰宗教的动力之一,有些平时信仰并不虔诚的人,一旦遇到“灾祸”便祈求于神灵,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比较普遍:选择第四项的人数比例为31.4%,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家庭文化背景和传统惯性所起的作用;选择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总人数不足25%,由此可见,追求来世幸福和逃避现实在宗教信仰原因中不占主要地位。
(三)信仰藏传佛教的程度
在甘南藏族地区许愿磕长头的虔诚信徒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信教群众向寺院发放布施一般都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向寺院布施的钱物现在大大地减少了。以下是调查结果及分析。
(1)向寺院布施的频率:①经常性的;②有时;③很少;④从木布施。
抽样问卷结果表明,经常布施的只占总人数的7.8%,有时布施的占64.8%.很少布施的占27.4%,从不布施的没有。虽然经常性布施和有时布施的人数在70%以上,但是在问卷调查中得知,全家一年布施的钱物数量在100元以下的家庭占90%以上,只有极个别家庭在100元以上。
(2)对于佛事活动,信徒也不是每次必去,而是根据生产的忙闲和时间的多少而定。参加佛事活动的情况:①全部参加:②部分参加;③偶尔参加;④从不参加。
调查结果表明,全部参加的仅占总人数的13.7%,部分参加和偶尔参加的合计占总人数的78.5%,从不参加的占总人数的7.8%,可见绝大部分人还是经常性地参加各种佛事活动。
(3)家庭宗教活动也是反映宗教观念变化的一个方面。每月在家里拜佛的次数:①不拜;②5次以下;⑧5~10次;④10~20次;⑤20次以上。
问卷结果表明,在家里不拜佛的高达31.4%,5次以下者占45.1%,5次以上者共占23.5%,不拜佛者主要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5次以上者,尤其是20次以上者都是老年妇女(这可能与负责管理家中佛堂和煨桑等宗教活动有关)。
(4)民俗活动中宗教成分的多少也能反映出宗教信仰的变化状况。婚丧嫁娶、庆贺生日时是否请喇嘛念经卜卦:①必须请:②不请;⑨有时请,有时不请。
结果表明,“必须请”的占总人数的34.4%,“不请”的占37.2%,“有时请,有时不请”的占29.4%,虽然三者的人数基本上接近各占1/3,但是随着世俗文化的冲击,第三项“有时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来必定要进入“不请”的行列,从长远来看,“不请”的人数有着必然扩大的趋势。
江口寺虽然位于亦子多村内,但是本村中出家的仅有两个人,很少有人送孩子去寺院,大部分僧人来自邻近的卓尼县、迭部县、夏河县等比较偏僻的牧区。
(四)对宗教知识和教义的了解
(1)对藏传佛教知识的了解方式:①阅读宗教书籍;②参加家庭宗教活动;③听僧人讲解;④其他渠道。
抽样问卷结果表明,对藏传佛教知识的了解,通过阅读宗教书籍的占55%,通过参加家庭宗教活动的占21.6%,听僧人讲解的占17.6%,其他渠道占5.8%。这说明一半以上的人主要通过读书来了解藏传佛教知识,其次通过参加家庭宗教活动和听僧人讲解来了解。由此可知当代藏族主要通过理性方式来获取宗教知识,从而达到他们对宗教的认知。
(2)对藏传佛教教义的了解程度:①非常了解;②了解;③知道一些;④不了解。
其中对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了解的没有,了解的占47.1%.知道一些的占33.3%.不了解的占19.6%。多数人对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有所了解或者知道一些,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
二、江口寺宗教职业者信仰现状的抽样调查
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临潭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4座,其中玛闹寺(又称马奴寺、嘛呢寺)历史上喇嘛最多时达到500人左右,侯家寺(即圆城寺)1958年还有200多名僧人。①江口寺的规模最大,所以僧侣不会少于前两个寺院。阎家寺的寺院规模在近代以来逐渐缩小,僧人不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阎家寺周围藏传佛教信徒信仰淡化,所以一直没有恢复宗教活动。玛闹寺恢复宗教活动后不久,香火逐渐衰落,寺院喇嘛开始流失,自从1997年活佛圆寂后没有转世,现在就只有一个看守寺院的人了。侯家寺现在有活佛1人,喇嘛12人。江口寺是临潭县目前僧人最多的1座藏传佛教寺院,现有活佛1名,僧人125人。
(一)临潭江口寺藏传佛教僧人的基本概况
僧人是民族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宗教传播和信仰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在藏族地区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僧人对宗教职业的选择、对教义的了解程度、对藏传佛教现状的认识以及对其他文化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最受关注。我们对江口寺部分僧人通过翻译当面填写了宗教职业者的调查问卷,并对5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
(二)选择宗教职业的原因
从事宗教职业的原因:第一,受家庭信仰环境的感染:第二,受高僧的影响,向往僧人生活;第三,个人志向;第四,兄弟多;第五,对世俗生活失望。
在民族地区,选择宗教职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60.8%的人认为是“个人志向”,说明宗教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对宗教职业的选择比较坚定。承认“受家庭信仰环境影响”的人数比例达到21.6%,家庭因素也是不可低估的。另外,有些人受到高僧学问和社会地位高的影响.从而选择了宗教职业,这部分人占7.8%;因兄弟多出家的大约占9.8%。
(三)对教义的了解程度
对本教派的教义、历史、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第一,很清楚;第二,知道;第三,了解一些;第四,不太清楚。
大多数僧人只注重对具体经文的背诵、学习,对格鲁派的教义、历史、发展现状大体上了解一些,这部分僧人占62.8%.对这些知识不太清楚的僧人达到27.4%,只有9.8%的僧人对这些知识很清楚或者知道。据此看来,绝大多数僧人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经方法,只重视对经文的背诵和记忆.对经文之外的宗教派别和发展现状不感兴趣。
(四)对藏传佛教现状的认识
(1)对藏传佛教现状看法:①随着社会发展应当进行一些改革;②维持目前的发展现状;③恢复过去格鲁派的传统做法;④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僧人对当前藏传佛教现状的看法不完全相同。这也是社会变革时期多元化思想在藏传佛教界的反映。对藏传佛教现状持改革态度的占31.4%。主要是上过佛学院和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年轻僧人,他们对藏传佛教的现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比较关注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23.5%的僧人主张维持现状,而17.6%的僧人选择了“恢复格鲁派传统做法”。这主要是针对现代僧人在学经、言行和戒律等方面有所松弛而提出来的。还有27.5%的僧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大多数属于“得过且过”的类型,不关心宗教的前途问题。
(2)阻碍藏传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①教义偏重来世;②教职人员生活脱离社会实际;③藏区经济发展落后;④藏族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太低。
抽样问卷结果表明,认为藏传佛教传播中的问题是由于藏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占45.1%、藏族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太低的占31.4%、教职人员生活脱离社会实际的占15.7%,只有7.8%的僧人归咎于教义偏重来世。75%以上的僧人把藏传佛教传播的问题归结为藏区经济落后和藏族文化教育水平太低这一类的世俗原因,即认为随着藏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藏传佛教会得到广泛传播。
(3)在调查僧人每年收入中得到的结果是人均大约1000元左右,最低收入者为500元,最高收入者(担任临潭县政协委员,每月有250元的生活补助)是4000元。即使收入如此之低,还有相当一部分僧人对“自养”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对僧人通过劳动实行“自养”有何看法:①应该劳动自养:②自养会影响宗教发展;③坚决反对自养。
其中58.9%的僧人认为应该劳动自养,33.3%的僧人认为自养会影响宗教发展,还有大约7.8%的僧人坚决反对自养。
(五)对藏传佛教与其他宗教和文化关系的基本看法
(1)对藏族改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看法:①各人有选择不同宗教信仰的自由;②应该继承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③坚决反对改信其他宗教;④没有看法。
绝大部分僧人主张继承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占总人数的68.7%,认为各人有选择不同宗教信仰自由的占全部僧人总数的21.6%,坚决反对改信其他宗教的占7.8%。据此看来,在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社会中,僧人对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已经有了一定的宽容度。
(2)对藏族的语言和文化受到汉语和汉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看法:①大力发扬藏族的传统文化;②既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要继承藏族文化;③用汉族传统文化来提升藏族文化的水平:④反对接受汉族传统文化。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第三项的比例最高,占41.2%,选择第二项的占35.3%,选择第一项的.占19.6%,选择第四项的占3.9%。由此可见,第三项和第二项对汉语和汉族传统文化采取接受态度的达到76.5%,这表明了在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藏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藏传佛教信仰变迁的特点
藏族的宗教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冲击。20世纪70年代末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宗教职业者的数量急剧增长。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回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全面落实,这种“回归”开始变得具有理性,宗教活动的开展自然而有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藏族的宗教信仰从观念到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宗教仪式趋于简化。藏传佛教寺院在过去每年都要举行数十次的宗教活动,每次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在生产繁忙季节影响了农牧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在群众致力于劳动致富,再加上寺院在经济上并不宽裕,所以举行的宗教活动不仅次数大大减少,而且简化了具体的宗教仪式,缩短了每次宗教活动的天数。江口寺农历正月朝佛祈祷会的会期,就由以前的五天减少到现在的两天,农历四月的亮宝浴佛法会,更由以前的三天变为一天。
第二,宗教观念渐趋淡化。过去,因果报应、生命轮回等观念在藏族当中普遍流行。现在,这些观念都在不同程度地趋于淡化。在一些中老年人中,表现为对这些观念不再像以前一样异常笃信,而在大多数年轻人当中,则表现为对这些观念的置疑和否定。绝大多数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人不再相信灵魂、鬼神的观念,至少表示怀疑。他们表现出一种对待宗教信仰的理性化态度.认为宗教和科学对于人们来说都是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崇信宗教。抽样调查中大约一半的藏族群众通过阅读各种宗教书籍来了解藏传佛教基本知识,说明了一般藏族群众已经用一种比较理性化的方式来认识和接受藏传佛教。对宗教布施也采取了一种适度的原则,90%以上的家庭年均布施在100元以下,这仅仅占当地家庭年均纯收入的1%~5%。而在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前,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寺院和土官头人的剥削量。约占农牧民年总收入的60%以上。
第三,世俗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世俗化指由一个封闭与神圣的社会过渡到开放与世俗的社会的现象。从一定角度来看,世俗化与现代化是相同的,只是现代化强调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而世俗化注重的是宗教层面上的改变.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色。世俗化是世界理性化的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既是导致宗教象征、思想、实践和制度的社会重要性的贬值乃至丧失,使得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性的社会变化。也导致宗教本身或者不得不适应世俗的价值.或者仅退回到私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更导致个体心性结构中的宗教性的衰退。世俗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世俗化,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社会制度日益理性化,宗教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逐步滑向边缘化;二是宗教自身的世俗化,即宗教通过不断调节以适应社会向“世俗”变化的过程,如宗教组织对自己的教规和教义作出适应社会的解释。并在实践方式上加以调整.使之日益关心现世事务,重视近期的、可预见的未来利益,而不再将彼岸世界或超脱现实的来世作为信仰的唯一目标。在对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消灾去祸”的高居首位,达到45.1%,而选择“来世可以得到回报”的只有15.7%,由此可见,人们信仰宗教主要不是为了来世得到回报.而是为了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障碍和获得某些具体的实际利益。
第四,宗教在藏族群众生活中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过去,藏传佛教在藏族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有关,也与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过去许多不可知的、不能理解的事物都被认识并予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宗教对藏族思想观念和生活的影响逐渐有了弱化的迹象。尽管传统的信仰和宗教意识、观念在人们思想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在藏族中的地位和威信也比以前有所降低。从前面抽样调查中普通群众向寺院布施的频率、参加佛事活动的多少、在家中拜佛的次数和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僧人参与的状况就可以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弱化的明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