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3558900000036

第36章 甘南的基督教(7)

(2)对宗教教义的领会能力差。大多数信徒不识字,无法阅读《圣经》,只能听教牧人员的讲经布道,由于教牧人员水平有限,信徒因文化程度低对讲解的内容也难以完全理解。许多信徒对基督教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说教会教导人们要做好事,不要干坏事,然后“主”就会保佑你平安顺利,没有疾病的困扰和灾难的降临,而且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种信仰的层次比较低,这是由信徒的文化素质低决定的,他们信仰的产生并不是基于对基督教教义与思想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提升到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层面。对基督教的信仰和理解都从功利主义,甚至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

(3)基督教的信徒大部分是弱势社会群体,把求得保护作为信仰的主要目的。临潭基督教信徒的男女比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占到65%以上(抽样调查的比例高达74%,考虑到有一批外出打工的男性,所以校正后得出65%以上的结论:老年人多,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0%以上(抽样调查高达68%)。这些女性和老年人都属于弱势社会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担当“边缘人”的社会角色。他们在社会上最容易受到不平等待遇和伤害,却无力抵御它们,因此他们把现实社会中一时难以实现的这些愿望带进教会,希望上帝会帮助他们实现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

临潭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一旦生病,如果在物质条件不能或者无力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就更多地依赖于精神寄托来解决。希望通过祷告来消除疾病是信教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的信徒是为了治病、消灾去祸才信教,具有十分明显的功利性与盲从性的特点。

在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选题是“家里有人生病时.通常的做法是”,有4个选项:请牧师祷告;自己祷告;祷告不起作用后去医院;直接去医院。其中有多达83%的信徒选择“祷告不起作用后去医院”,由此再一次证实大多数信徒还是把功利性作为信教的主要目的。

四、临潭基督教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各种文化必须博采众长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基督教最初就吸收了犹太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成分,在将近2000年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融合了传播地的一部分文化,从而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基督教文化。欧洲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有所不同,就是因为东正教中融入了斯拉夫民族的文化。同样中国的基督教和美国的基督教有所区别。也是因为欧洲的基督教传人两个不同国家时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自国家的传统文化。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必须依靠中国的土壤,吸收土壤中的各种养料。基督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排斥、抛弃,只要无损于基督教的本质特征,适当地吸纳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改变基督教的性质。中国民间许多节日庆祝活动的娱乐性往往大于包含其中的佛事活动,基督教信徒只看到一点,不及其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些部分并不一定与基督教必然产生冲突.两者还是能找到结合点,可以在共同相处的前提下获得发展。

两种文化共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相互尊重和适应,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两种文化可能碰撞时更要采取这一态度和做法。比如,“尊祖敬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年迈的父母去世办丧事时往往要充分体现子女对长辈的爱戴和孝敬,会有许多规矩、仪式、禁忌,言行衣着都有不成文的规约惯例来寄托哀思。基督教信徒对不信教者按传统风俗习惯办事应该抱宽容的态度予以理解。同时,基督教信徒在一些环境和场合下,适当地遵行本地传统的风俗习惯,就有利于自身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现在有些地方的基督教信徒不但过春节.并且把它当作重大的节日来过,要蒸包子馒头,在大门上贴红纸春联。一些大教堂在大年初一,还组织能歌善舞的年轻信徒上演一整套宗教节目,供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观看,与圣诞节相对比,显得更加热闹。这些现象就是两种文化互相吸收、共生共荣的范例。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5000余年的发展,由起初的中原腹地扩展到如今的整个全国,并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吸收了周边各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就有吸收了一部分西方文明的原因。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之一,也不应该完全排斥.应该“择善而从之”。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博大的系统,不能一味地追求同一性,异质性才能刺激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促使它积极地进行整合.在消化吸收异质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更高程度的发展。

(二)改变宗教管理工作的观念

由于宗教问题比较敏感,很多情况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各级宗教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就拿临潭县民族宗教局来说,总共只有5个编制,1个局长,1个副局长,3个干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有时其他单位有事,还经常借用民族宗教局的工作人员。既要管民族工作,又要管宗教工作,两者兼顾工作精力明显不够,工作上只能疲于应付,只好就事论事,哪里有问题再处理,在宗教工作上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对于宗教人们通常只看到它的消极功能,诸如信徒宿命论思想严重,逃避社会现实,容易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有时甚至形成对抗社会的一股力量。但是宗教还有很多积极的功能,宗教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宗教教义中的“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克勤克俭”等对信徒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宗教作为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精神力量,它开辟了反对腐败、卖淫嫖娼、赌博、投机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第二战场”和“第二法庭”,所以管理宗教应该充分发挥这些积极作用,消除那些消极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宗教在有利于社会的前提下有序发展。

当然,对宗教工作也不能停留在以管理为最终目的上.管理是为了发展,因势利导,让宗教为当代社会服务,而不是让其停滞不前。宗教道德对信徒具有约束作用,要求信徒在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中遵守规定的行为和规范,而这些规范大部分与社会的公共道德相重合。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从个体角度讲,最明显的是心理慰藉,也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幻想补偿功能”①。宗教信仰提倡的解脱精神困境的方法,像超凡脱俗的人生观和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对于在工作、事业和生活中遭受各种挫折的人们,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慰藉与治疗。化解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

①[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10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能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发扬宗教道德和宗教的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功能,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宗教也要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宗教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并对每一时代的精神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宗教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并且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宗教的长期性特点是客观的。作为生存于现代社会土壤的现代宗教,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产生世俗化的倾向;同时,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现代宗教也有向世俗文化靠近的必然趋势,同样会向世俗化迈进。宗教的长期性和世俗化倾向,为宗教和当代社会相适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应当利用宗教的特点,发挥它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作用。

临潭县基督教的教牧人员缺乏、信徒文化程度低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文化教育水平总体低下的缘故,更重要的是由于基督教只在家庭或者家族内部传承的封闭性决定的。要改变基督教的这种状况,不仅要在信徒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培养重视教育的观念,提高信徒的文化程度。还应该打破保守思想,破除家庭和家族的传教界限,大胆吸收文化程度高、思想现代的潜在信徒,补充新鲜的血液,推动基督教的发展,充分发挥基督教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督教是信徒心灵的栖息地,精神升华的圣殿,基督教发挥着调节心理的特殊功能,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使之消除心理焦虑与恐惧。但在临潭信仰基督教的动机却具有很大的功利性,信“主”就是为了不得疾病、生活平安,有病时通过祷告能缓解病情。这是宗教信仰的初级状态,这样就容易使基督教信仰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有滑进迷信圈子的危险。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抛弃其中的功利成分,并阻止向这一方向发展,尽可能消除中国人宗教心理取向所具有的浓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把信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这是基督教在现代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它与现代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