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李陵投降匈奴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最初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爱护士卒,谦恭地对待贤士。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命他带领五千丹阳和楚地人,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他们射箭之术,对匈奴严加防范。公元前99年,骑都尉李陵率步兵五千人与匈奴十万骑兵遭遇,李陵率众将领冒死血战,后终因矢尽力竭被俘。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请求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汉武帝说:“你不愿作别人的部下吗?这次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马匹分配给你。”李陵说:“我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命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巡回观察匈奴动静,如果不见敌踪,便退回受降城休息士卒。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停下扎营,沿途命人将所过之处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部下骑兵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召见陈步乐,听他报告说李陵能使部下拚死效力,非常高兴,封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在浚稽山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将李陵的部队包围。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李陵率部迎击,展开搏斗,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汉军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两翼军八万余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战且走,向南撤退,数日后,来到一个山谷之中。汉军接连作战,士卒大多身带箭伤,仍顽强苦战,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李陵率部沿着龙城旧道向东南方撤退,四五日后,退到一大片沼泽芦苇之中。匈奴在上风放火,企图烧死汉军;李陵也命部下放火烧光周围的芦苇以自救。汉军继续南行,来到一座山下。单于在南山上命他的儿子率领骑兵向汉军进攻。汉军在树林之中步战,又杀死匈奴数千人,并用连弩机射单于,单于下山逃避。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兵离去。然而就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一一说出汉军实情:“李陵部队并无后援,箭矢也即将用尽,只有将军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所属部队各八百人在前面开路。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单于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进攻,同时令人大声喊叫:“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又派兵截断汉军的道路,猛攻李陵。
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继续向南退却,尚未到达汗山,一天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辎重车辆,继续前往。此时军中士兵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下车的辐条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职人员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汉军退入狭谷之中,单于亲自率兵截断汉军后路,指挥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多数死去,不能前进。黄昏以后,李陵独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营,止住左右随从说:“不要跟着我,我要独自一人生擒单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陵回到营中,叹道:“我们已然兵败,即将死于此地了!”于是将所有的旌旗尽行砍倒,与珍宝一起埋入地下,李陵叹了口气,对部下说道:“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足以逃脱了。现在已没有武器再战,天亮以后,就只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还有人能够侥幸逃脱回去报告天子。”于是命将士每人身带二升干粮,一片冰,约定到遮虏障会合。半夜时,李陵命人击鼓叫醒将士们,但战鼓已破,敲不响。李陵与韩延年都跨上战马,十几名壮士跟随。匈奴数千名骑兵随后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陛下了!”于是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围,逃回边塞的有四百余人。
李陵兵败之处距边塞只有一百余里,边塞将领将此事报告朝廷。汉武帝本希望李陵能死战,后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十分愤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而死。满朝大臣都说李陵有罪,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竭力为李陵分辩说:“李陵对父母孝顺,对士人讲信义,常常奋不顾身,赴国家急难,这正是他平时的志愿所在,颇有国士的风范。如今出征偶然不幸失败,那些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子儿女的臣子就跟着捏造他的短处,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满是战马的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匈奴被打得连救死扶伤都顾不过来,将全国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全部调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部转战千里,箭矢用尽,无路可走,将士们手拿着没有箭的空弩机,冒着敌人锋利的枪尖刀刃,仍然面向北方拚死力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的拚死效力,既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但他对匈奴的打击也足以使他名扬天下了。李陵之所以没有死节,当是想找机会报效国家。”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是为了诋毁李广利,为李陵游说开脱,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堪数计。前者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为千古景仰;后者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被万世唾弃。然而鲜有如汉将李陵这样的让人又痛恨又同情者:人们不齿其之临难变节之举,而他的不幸遭遇,却能赢得不少人的深深同情,更有史家司马迁为他而受宫刑之难。他竟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获得相对之解脱,成为一个异数。李陵之降也,其情固可原之,其责则断不可免。然而正是在他身上这种情和责被杂揉于一处如此难于明晰分开,使得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他并细细察量时,才发现要想看清他那个独特的世界,又该有怎样的艰难!这种艰难,不但源于对其一生之苦难与不幸的深深同情和对其失足之怜惜之间之矛盾的无奈沉吟,更也是对两千多年来多少兴亡旧事的悲凉的叹惜。
5.一代贤士郭泰
东汉郭泰,字林宗,名重一时。《后汉书.郭泰传》说郭泰有一次遇雨,头巾一角因沾湿而折叠,时人慕而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为“林宗巾”。后称折角巾,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时尚。并一直流传到后世,用以指文士之冠。郭泰一生博学多才,不慕高爵,安于退让,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礼贤下士,乐与常人为伍,被称为东汉第一名士。有人曾问妆南太守范滂:“郭林宗何如人?”范滂说:“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太原人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谈论。初游洛阳时,当时的人都不认识他,陈留人符融一见到他便很惊异,就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后说:“郭林宗有聪慧的识见,高雅博通,在今天的中国,还很难遇见能与他匹敌的。”于是与郭泰交为朋友,这样郭泰名震京师。郭泰曾被推举为有道,他却不肯接受,有人劝他去做官。郭泰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上天要废弃这个朝代,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我只想悠闲自在地过完这一辈子就算了。”但是他仍然在京师广为交游,不断地劝诲诱导别人。
郭泰善于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喜欢奖励和教导读书人,足迹遍布四方。茅容年龄已经四十余岁,在田野中耕作时和一群同伴到树底下避雨,大家都随便地坐在地上,只有茅容正襟危坐,非常恭敬。郭泰路过那里,见此情况,大为惊异,因而向茅容请求借宿。第二天,茅容杀鸡作食,郭泰以为是为自己准备的,但茅容分了半只鸡侍奉母亲,将其余半只鸡收藏在阁橱里,自己用粗劣的蔬菜和客人一同吃饭。郭泰说:“你的贤良大大地超过了普通人。我自己尚且减少对父母亲的供养来款待客人,而你却是这样,真是我的好友。”于是,郭泰站起身来,向他作揖,劝他读书学习。茅容最终成为很有德行的人。陈留人申屠蟠家境贫困,受雇于人做漆工,鄢陵人庚乘年少时在县府担任门卒,郭泰见到他们,对他们另眼相待,后来他们都成为知名的人士。其他人有的是屠户出身,有的是卖酒出身,有的是士卒出身,因受到郭泰的奖励和引进而成名的很多。
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示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了。后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就把魏昭当做好友,善意对待。
郭泰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能尽其所能,给予帮助。陈留人左原因为与郡学生作对,犯法被斥。郭泰在路上遇到他,为他备了酒菜,宽慰他,对他说:“从前,颜琢聚是梁甫山上的一个大盗,段干木是晋国的一个大市侩,最后却做了齐国的忠臣、魏国的名贤。遽瑗、颜回尚且不能无过,何况是其余的常人呢?你千万不要怀恨在心,而应反躬自责才是啊!”左原听了他的劝告而后离去。因而有人讥评郭泰连坏人都不拒绝,郭泰说:“一个没有仁德的人,若是再对他表示痛恶的话,会使他越来越坏而做出暴乱的事来。”左原后来突然又燃起恨意,约了一批朋友,想要去报复郡学生。当天,郭泰正好在郡学中,左原羞愧辜负了郭泰先前的一番劝导,因而没闹事就离开了。后来这事被人发觉,大家都感激郭泰,而对他更加敬佩。
郭泰教授弟子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虽说“有教无类”,但学生却以贵族子弟为多,但郭泰的学生真可以用“芜杂”来形容,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郭泰都不以为忤,尽心培养。可能因为郭泰这种不计出身、奖掖后辈的精神,历史虽然没有给他应有的位置,但在人民心中,郭泰的名字却是光辉而长久流传的。
6.杨震清白遗子孙
中国古代的“清官”,有以勤政爱民著称,也有以公廉正直著称,而在这方面,杨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杨震字伯起,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奋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直到50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自杀身亡。
东汉安帝(107年一125年)在位时,品学兼优的杨震被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大将军邓骘所看重,诚邀其入仕,为国效力。杨震从政后,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多次得到提拔升迁。在任荆州刺史期间,杨震推荐了颇有才华的王密作了昌邑知县。几年之后,杨震去东莱赴任时,途经昌邑,王密得知,执意要来拜见。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特意在夜深人静时来见杨震,并奉上黄金十斤,以答谢其知遇之恩。杨震见状,勃然大怒:“以前我很深知你的为人,认为你德才兼备,才荐你为县令,可是现在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的做人准则呢?”王密低声说:“我感谢大人惜才用才的恩德,只是无以图报。现在正是夜幕时分,黑夜中绝对不会有人知道,大人尽管放心收下。”“怎会没有人知道?天知,神志,你知,我知。”杨震正色说道,“为官一任,造福地方百姓,应以清廉为本。如果认为没有人知道就可以收受贿赂,这不是伤天害理、欺世盗名,还能是什么!你不该辜负我对你的期望,请你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吧!”一席话说得王密满面羞惭,无地自容,只好收拾起黄金,悄悄地退了出来。杨震公正廉直,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不是表现在一件孤立的事情上,而是贯穿着他的一生。后不久,他又调任涿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太守,也同样“不受私谒(请托)”,一切都公事公办。而且在他的管教下,他的子孙们也是“蔬食步行”,形成了公廉俭朴的家风。一些亲戚朋友劝他“开产业”,即置备些家产,他却说:“让后世能被称为‘清白吏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是更好吗?”
由于他秉性正直,为政清廉,后来又升为太尉,位列“三公”。此时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私荐中常侍李闰之兄给杨震,杨震不从。耿宝就亲自来见杨震,并说:“李常侍乃‘国家所重’,想请您为他的兄长安排个官职,你看着办。我只不过是来转达上边的意图罢了。”杨震回答道:“如果朝廷想让‘三府’(由太尉、司徒、司空建立的官署)辟召,那就应该由主管人事的尚书省正式行文,而不应直接来找我。”耿宝碰了一鼻子灰,乃“大恨而去”。同时,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也来向杨震举荐自己的亲友,都同样遭到杨震的拒绝。
延光二年(123年),汉安帝下诏书为王圣(安帝的乳母)兴建私宅,土木工程十分浩大。杨震见安帝昏庸任性,便上书进行劝谏,说当今朝廷用人净是“海内贪污之人”,他们大肆受贿,搜刮民脂,全国上下怨声载道。朝廷如不改弦更张,仍然如此劳民伤财的话,势必造成“财尽则怨,力尽则叛”的大乱局面。他的清正廉洁之言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嫉恨。宦官佞臣樊丰、周广等乘皇帝外出东巡泰山之际,造假诏书,大兴土木,争相扩建自己豪华的房屋,被杨震察觉。他拿到假诏书,准备皇帝回京时告发。樊丰等人得知后,惊慌不安,于是就谋划陷害杨震,诬告他对皇帝不满,有怨恨之心。昏君安帝也不辨别清浊善恶,下诏罢免了杨震的官职,遣归乡里。消息传出后,京师为之震动。以前的同僚、部下门生及亲朋好友为其送行,群情激愤。杨震慷慨悲愤地对众人说:“人都有一死,我不在乎。但我痛恨的是,对那些狡诈奸猾的贪官污吏却不能加以诛杀清除;我厌恶的是,对祸国乱政的淫荡女人却不能加以禁止杜绝。我死后,要用下等杂木做棺材埋葬,只要裁一块能盖住尸体的布单就行了,不要运回祖宗坟墓,不要祭祀。”一代忠臣,愤不能为国诛除奸臣,怀着满腔忧愤饮鸩而死。杨震一生清贫廉洁,其高风亮节,足以光耀千秋。
7.竹林七贤
三国后期,一些对社会政治不满的知识分子,采用各种形式对社会进行消积反抗,他们纵情山水,隐居竹林,蔑视礼法,不问政事。其中以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山涛、向秀、王戎七人最为知名,被称为“竹林七贤”。
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清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高节奇行,行侠仗义。钟会正受到司马昭的宠爱,听到嵇康的名声就去拜访他,嵇康伸腿坐在那里毫不在乎地打铁,很不礼貌地对待钟会。钟会将要离去,嵇康问他说:“你听到了什么而来,见到了什么而去?”钟会说:“听我所听到的而来,见我所见到的而去!”从此他对嵇康怀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