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3554500000024

第24章 识才选人之径(4)

天宝十年(公元752年),玄宗下令在长安为安禄山修建宅第,极尽壮丽,不惜财力,所用器物极其豪华。安禄山过生日,玄宗和杨贵妃赏赐给他很多衣服、珍宝、器物和丰盛的酒食。过了三天,又召安禄山进宫,杨贵妃用锦绣做成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女用花轿抬着。唐玄宗听见后宫的欢笑声,问其原因,左右侍从说贵妃为儿子的三天洗身。玄宗亲自前往观看,很高兴,赏赐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财,又重赏了安禄山,尽情欢乐,然后才罢休。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玄宗就让原河东节度使担任羽林将军,让安禄山代替他。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大权在握,赏罚由己,日益骄纵。安禄山因为曾经见了太子不下拜,今见玄宗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将由太子继位,所以心里有些害怕。又见朝廷军备松弛,颇有轻视中原的心思。安禄山虽然早就有叛乱的想法,但因玄宗待他很好,想等到玄宗死后再反叛。这时,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安禄山公关艺术的成功,一方面,为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一方面,使他的职务不断攀升。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皇上对他的信任。可以说,终玄宗一世,没有哪一个官员能够象安禄山那样得到玄宗的信任和喜爱,不是一般的喜爱,简直就是被他迷住了。有位大臣列举安禄山十大罪状上报玄宗,玄宗根本不理会。丞相张九龄在玄宗面前“固争”:“此人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玄宗也不以为然。安禄山虽然没能让李家的天下改名换姓,但是却让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唐王朝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11.口蜜腹剑:李林甫暗陷忠良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大奸臣,由巴结武惠妃和武之思之女起家,官至宰相,他为人阴险,城府极深,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对人表面友好而暗加陷害,在职十九年,或借刀杀人落井下石,或利用酷吏制造冤案,大批忠臣良将被构陷迫害,或杀或流,以致政事败坏,外患丛生,他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吏部侍郎李林甫奸滑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嫔妃交结,让他们窥伺玄宗的动静,皇上的一举一动他全都知道,因此每次上奏,总能符合玄宗的心意,深得玄宗赞赏。当时,武惠妃在后宫中最爱宠爱,生了寿王李清,其他的皇子都不能相比,太子也被渐渐疏远。李林甫于是让宦官告诉武惠妃,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十分感激,暗中帮助他,因此李林甫被提升为黄门侍郎,后来又被任命为宰相。李林甫做宰相后,凡是才干声望或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以及受玄宗宠信、权势地位将要威胁自己的,一定想方设法地除去,尤其忌惮文人学士。他有时候假装对人很好,说些好听的话,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他:“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曾经在勤政楼游乐,垂下帘幕观看乐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开,就提着马鞭拉着辔头,从楼下穿过。卢绚风度清雅,玄宗看着他走远,感叹他含蓄的风度。李林甫知道后,就召来卢绚的儿子,说:“你父亲一向很有名望,现今交州、广州需要人才,皇上想让你父亲去,怎么样?如果害怕远行,就应该贬官,不然,只有以太子宾客或者詹事的身份在东都任职,这也算是优待贤士的职位,怎么样?”卢绚畏惧,于是主动请求担任太子宾客或詹事。李林甫担心违背众望,就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上任不久,又诬告卢绚有病,不处理州事,把他贬为詹事、员外同正。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李林甫的儿子李岫任将作监,认为父亲权势过大,十分担心。李岫曾经与李林甫游览后园,看到一个拉着重东西的下人,李岫指着此人对李林甫说:“大人担任宰相很久了,结下的怨仇布满天下,如果有一天灾祸降临,想要像这些民夫一样,恐怕也不能够啊。”李林甫听了很不高兴,说: “形势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办呢?”

唐朝建立以来,驻守边疆的将帅都任用忠厚的名臣,任期不得太久,不得朝臣兼任,不得身兼数职,功名卓著的往往入朝担任宰相。李林甫当宰相,想杜绝边将入朝为相的途径,认为胡人不懂诗书,就上奏说:“文臣担任将帅,胆小不敢打仗,不如用出身贫寒的胡人。胡人勇敢果断,熟习战斗;出身贫寒,则朝中没有朋党。陛下若真能以恩惠笼络他们一定能够为朝廷效命。”玄宗认为有道理,开始重用安禄山。从此,各道的节度使都任用胡人,精锐部队都戍守北部边疆,造成内轻外重的形式,最后几乎使安禄山颠覆江山。这都是由李林甫为求取专宠、巩固地位的阴谋所造成的。玄宗晚年自以为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可忧心的,于是深居宫中,沉迷于声色娱乐,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到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去世,李林甫共做了十九年宰相,造成天下大乱的局势,而玄宗却始终不醒悟。

李林甫这个口蜜腹剑的历史第一阴谋家,虽已经死去1200余年,但直到今天,他还引起我们太多的思考。一个不学无术,只会争权夺势的小人,何以宰相一当就是十九年,并且深受宠信,倍受重用呢?这里面固然有李林甫善于权术,大搞阴谋而有方的原因。但是“君王从此不早朝”的唐玄宗的姑息养奸才应该是主要的“肇事者”吧。

12.李光弼人尽其才守太原

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腐败,边将骄悍,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公元759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起叛乱。史思明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后,自称“大燕皇帝”,在相州大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九月,史思明又率军南下,唐兵马大元帅李光弼受命迎敌,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博杀由此展开。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叛将史思明统率几路兵马,共十万大军,前来进攻太原。当时宁卫太原的是宰相李光弼,他的精兵都已经奔赴朔方,剩下的团练兵都是乌合之众,数量也不满一万人。史思明认为攻取太原城易如反掌,想攻下太原后,就立刻进军,直接进攻朔方、河西、陇右。史思明率叛军直逼太原,太原城里的将领都很恐惧,商议修理城池等待叛军,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四十里长,叛军快要到来,却大兴劳役,是没见到敌人就先让自己疲惫。”于是率领士兵与百姓在城墙外面挖掘壕沟,坚固城池;又让士兵做了几十万块砖坯,大家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等到叛军在城外进攻,李光弼就让士兵用砖坯加高城墙,有毁坏的地方立刻修补。史思明派人到崤山以东取来攻城的器具,并让胡兵三千人护送,到达广阳的时候,遭到别将慕容溢、张奉璋的截击,全都被杀死。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还没攻下,于是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为机动兵力,告诫他们说:“我进攻城北,你们就偷偷地到城南去;进攻城东,你们就到城西,有机会就进攻。”但是李光弼军令严整,即使叛军没有进攻的地方,巡逻警戒也不曾松懈,叛军无法攻入。

李光弼在军队里征募人才,只要是小有技能,都被选出来根据才能任用,人尽其才。李光弼得到安边军的三个铸钱的工匠,善于挖掘地道。叛军士兵站在城下抬头辱骂,李光弼就派人从地道里拉住他们的脚,拉进城里,在城墙上斩首。从此叛军士兵走路的时候都低着头看地。叛军又用云梯和土山攻城,李光弼挖掘地道迎战,这些器具临近城墙的时候都陷进地里。叛军起初攻势猛烈,李光弼做了大炮,发射大石头,一发动辄打死二十多人。叛军死了十之二三,于是把军营后退了几十步,愈发严密地把城围住。李光弼又派人假装与叛军相约,定下日期出城投降,叛军很高兴,没有防备。李光弼让士兵在叛军的营地周围挖掘地道,然后用木头撑住。到了约好的时期,李光弼率领士兵站在城楼上,派遣裨将率领几千人出城,假装投降的样子,叛军都在旁边观看。忽然营中地面塌陷,死了一千多人,叛军惊慌混乱,官军趁机擂鼓呐喊,出城袭击,俘虏斩首了一万多人。

安禄山自从起兵叛乱以来,视力逐渐下降,到这时候已经看不见东西。又生了毒疮,性情更加暴躁,左右侍从稍微不称心,就用鞭子抽打,有时就把他们杀了。安禄山的爱妾段氏生了一个儿子叫庆恩,想要代替安庆绪为太子。安庆绪总是担心被害死,不知道该怎么办。孔目官太仆丞严庄便与安庆绪合谋,让宦官李猪儿在夜里将安禄山杀死。严庄向外宣布安禄山病重,立晋王安庆绪为太子。不久,安庆绪即皇帝位,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昏庸懦弱,说话语无伦次,严庄担心大家不服,就不让安庆绪出来见人。安庆绪每天饮酒作乐,把严庄当作兄长看待,任他为御史大夫、冯诩王,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严庄决定,并加封众将领官爵,以取悦他们。史思明太原大败之后,听说安禄山已死,急忙赶回范阳,留下蔡希德等人继续围攻太原。

中国有句俗话,谓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实现“尽其用”、“尽其才”,关键在于把物放在适当的地方,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小才大用固然会贻误了工作,大材小用也可能造成工作的损失。特别是我们的市场经济条件,应当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出更好和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爱护人才的实际行动,少一些打压人才的利己目的;多一些人尽其才的意识,少一些大材小用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