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不是不能来,但时下的圣城是用来让你体悟机会、感知角色的,而离开圣城才是为了让你把握机会、做出选择、实现角色的。在圣城,你可以漫无目的地逛一逛,近距离地吸纳一些生命的躁动,完成一些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义无反顾地离开这里,做你自己,因为你清楚,这里永远不缺你一个。在这里,你所能得到的东西,它的价值早已失真,同时,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你的价值也在顷刻间失真,而你和你们即使在这里倾尽一生也极难让它有所改变,无谈归真。当你转身离开,你会发现在自己身上有些东西尚且没有被人掳走,而这些东西正是你可以信凭去支撑你未来事业和生活的能量。大量的需求在等着你,未知的角色在等着你,难道这不比圣城的房价和物价更有诱惑力吗?
(第二节)行为实践
学习力创新性执行度
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定力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创新价值执行过程执行结果执行反思
责任
感对自我安身立命认知自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换位思考改变现状尽心尽力追求卓越成长空间
对社会互知共进认知社会与时俱进社会变革居安思危优化配置尽职尽责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对生态和谐共生认知时空开放视野环境变迁循环利用改善环境感同身受和光同尘随遇而安
文化管理衡动模式行为实践要点参考
一、唤醒成长
受到好的教育,可以得到好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一旦得到好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在工作中就可以体现出竞争优势,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条逻辑链条的实质其实是一种定向的价值输送,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价值偏离,那么整个链条便会转化为定向的利益输送,而定向利益输送的后果必定是现实存在的两极分化。其实,在人类社会没有得到整体性的价值认知共识之前,一切所谓的教育行为都将成为引发人类社会发展结构性失衡的导火索。
不能否认我们所受到的12+N年教育对成长中的我们有足够的催化作用,然而,学的内容大多是某个特定群体编的,而学的路径也是其一手拟定的,方向可想而知,那就是有朝一日学有所成为之服务。在利益驱使的规则制定下,参照规则体系的执行也注定是千疮百孔,怨声载道。时下,我们已经在所谓的教育身上看到了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一切:老师把校长当菩萨供奉,校长把家长当取款机看待,家长把孩子当摇钱树培养,学生把老师当江湖骗子对待,学者把学术文章当买二送一的尾货甩卖,教育局长把公共资源当自家白菜强买强卖……从教育链条的始端到终端,无处不被利益潜规则的铜臭充斥,无处不被权力关系网的晦暗覆盖,要知道它毁掉的已经不仅仅是每个人追求自由学习的权利,而是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的初衷应当是加快每个人类生命个体对我们所在的时空世界存在和演进规律的认知理解,增强自我的生存适应能力以及成长演变能力,进而再由个体带动人类社会整体更有效地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并在与其他时空生命体的互动中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演化,创造出我们独特的时空价值。其核心的作用和目的是加快,而加快能够体现在行为上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衡动。可惜,很多人至今不知何为衡动,只知要加快,而此般加快后的结果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耗加速。如果说从前那种认知程度的人类尚且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整体、并且为在彼此之间的比较优势中争个头破血流而乐此不疲还勉强情有可原,但是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就摆在眼前,人类社会整体的持续存在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而美国依然在加速削弱那些与他利益存在分歧的同类,我天朝也依然在加速赶制那些为了谋取一己私利而毫不顾及同类感受的内耗机器,情何以堪,教育何以用?
教育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许并非是一种必要,尤其对于处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的人类。加快普适性的认知固然有其利,但是如果认知与行为的方向已经难以受控,那么加快唯一能够导致的结果就是灭亡。正如我天朝子民,已经与淡然缓和的习惯渐行渐远,更莫谈层进地认知和践行时空的衡动规则。此时发生在天朝的是举目可见的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均带来倾轧,速食主义惹来烦躁,便利条件加重惶乱,不管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怎么看都是一副宁死也不愿去等的姿态。貌似每个人都在加速其生命价值的输出,但是有几个人敢仰起头说自己创造的价值能够禁得住时空的考验。
老舍早前就醒示过我们何为教子,不是教育,而是引导。他从不刻意把孩子往自己的文艺作家方向培养,而是向孩子述说木匠、瓦匠的种种意义。他不要求孩子非入大学不可,而是倾向于看到他们能以血汗或才智挣饭吃,做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他极其珍视孩子的童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于是他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多自由玩耍的空间,任孩子在玩中长大。此外,他还会时常督导自己切不可以孩子为玩物,而忘了孩子的身心成长需要从长计议,不得助长。同时,他还要求自己待孩子需平等,尊重孩子的选择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此外,他还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其创造,而且自己总会保持欣赏的态度去审视孩子的作品,写字和泥都无妨。
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太需要在有自然节律的成长中慢慢体悟那些属于生命自我的东西了,我们甚至可以远离理想,不谈未来,而只求此时此刻能够接近真实,接近自然。如果每个富二代都能被他们的企业家父母定期地送去福利院或动物园做志愿者,如果每个官二代都能被他们的公务员父母拉到山区里当一个月的小学教员,过一个月的田园生活,如果每个穷二代都能视自己的辛酸经历为生命资本,而且有机会和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围坐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或许教育的实质意义在如是的无欲无求、无章无法中也便实现了。为了福利院里的人,为了动物园里的动物,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田园的环境,为了讲出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选择承担责任,我们可以选择充实自己,我们可以选择用心改变,我们可以选择坚定执行。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而由每一个自由选择所构成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完整的生命历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像一部衡动的电影,娓娓道来。
二、勿以末小而不皮
每个人都会时常因一些时空生命毫不起眼的存在抑或对存在的诠释而倍受触动,就像猛然间看到蜗牛在墙沿外爬,于是慨叹蜗牛尚可居者有其屋,又看到小强在自家的灶台上奔忙,于是慨叹小强的社会连房产证和暂住证都不需要。每一次的触动都难免会激生出我们的存在感,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我们可以用人类的方式让时空见证我们的存在。
我们不是考拉,我们不需要每天睡20个小时,吃2个小时,再发呆2个小时,然后摔下树死去,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去执行很多想法,可以对很多的存在负责。然而,由于人类物质文明要比精神层面的社会文化发展节奏快很多,导致太多的人对学习、创新、执行、责任都持有着狭隘的认知,即学习是单纯地为了接收物质信息,创新是为了改变物质条件,执行是为了提高物质转化效率,责任是为了强化物质利益驱使。全部都关乎物质,那人类生命历程中属于精神的缝隙留给谁呢?物质文化固然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垒,甚至可以垒到很高,但是没有被精神在细微间粘合过的它垮塌的那一刻是可以预期的。
曾经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当地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人当即对渔夫能够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然后问他要多长时间才能抓上这些。渔夫说,一会儿功夫就能抓到。美国人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渔夫不以为然说,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了。美国人继续问,那你一天剩下的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渔夫解释道,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算过得既充满又忙碌。这回换美国人不以为然,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可以帮帮你,我觉得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再之后,你便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儿不断扩大你的企业经营规模……渔夫没等听完就问,这又花多少时间?美国人答,十五到二十年。渔夫接着问,然后呢?美国人大笑曰,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统治者了,时机一到你还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你就彻底发了,几亿几亿的钱向你靠拢。渔夫还问,再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了,然后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乍一听这个故事会觉得美国佬很傻,墨西哥渔夫很想得开。可是,倘若渔夫真的去纽约兜了一圈,美国商人在小渔村住上了个把月,两个人的生命态度恐怕都会就此改变的。所以,我们根本无权去评判谁的生命觉解更加深刻,谁的生命历程更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他们各自能力的供需关系是匹配的,且他们对哪怕再小的机会与选择的把握能够表现出他们的存在,这也就是所谓的对生命自我负责、对社会乃至时空负责了,同时也映射出了人类社会文化在物质与精神维度上得以衡动发展的实质。
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无论你遭遇过怎样的经历,其实你的生命都可以无比完整。生日时收到祝福问候、正打算买的东西降价了、因为乱吃东西拉了肚子、拔牙的时候疼得哭了出来、忘记今天是星期几了、又吃到妈妈做的菜了……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只因为有你的存在,而每一个你的真实存在,将使整个人类社会看上去也很真实,很完整。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去感知生命的周遭,学习那些因感知上的兴趣而触及的细微东西,创新出那些因感知上的跳跃而联系到一起的琐屑事物,因为感知上的丝许记挂而为之倾心地付出,可以是制作一部很短的电影,也可以是唱出一曲很简单的小调。对于这样的我们来说,物质的投入和回报只是一种附属形式,真正让我们变得充实而完整的恰恰是那些不经意间从眼前飘过、从心底掠过的小片小片的浮云,是它们激发出了潜藏在我们人类生命体内的能量,以及释放能量的冲动。我们何必要继续活得那么累,随时顾念所谓的会不会、该不该、对不对、成本和收益成不成正比,其实当我们考虑这些问题的片刻间就已经遗落掉千丝万缕本可以把握住的美好存在了。
附很给力很文化而目前被认定是小众的歌词四首:
在时下的天朝,我们会为自己能够听到川子的《郑钱花》而庆幸,更为那些愿意花钱去现场捧场的人而欣慰。究其原因,川子此人自学成才,能够通过吉他口琴恣意表达自己的存在及其感知,并创新地融入了小狗伴唱元素。在创作和演绎中,他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即使忿忿,但是真实,而更重要的是它以此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回报和精神支持,尤其引起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反思,这其实就是他对自我以及社会履行了责任后的价值反馈。因此,我们有必要记住这样一个人,记住这样一首歌。“那天我请了我们很多的朋友,还给你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从此以后你就叫郑钱花,钱是挣钱的钱,花是花钱的花,你的爸爸我是个穷光蛋啦!你将来一切全靠自己啦。宝贝来这世界的时候,你知道妈妈有多幸福吗?她为你织了件漂亮的毛衣,我想你穿在身上肯定很美!但是我的宝贝,你知道吗?现在的钱有多么难挣啊!养一个孩子多么不容易呀!计划生育还有什么必要吗?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呐!四万个亿跟我有蛋关系呢?骄傲的GDP它噌噌地长啊!能为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宝贝,你就叫郑钱花,爸爸我爱你却无能为力呀!所以以后全靠你自己啦!爸爸我只有祝福你啦!好好地成长,可别生病呀!努力学习才能省掉赞助费呀!长大了工作自己挣钱花,希望你能过得比我好哇!”
相比川子的混混儿出身,北大学子同样可以从三俗中脱颖而出,她叫邵小毛,她有首《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王小姐三十二岁了,朋友们见到了她,都要问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打算嫁呀?可是嫁人这一个问题,又不是她一个人可以决定的。她问她爸爸,她问她妈妈,他们都说你赶紧的。你看,你看,你看人家那那那那那那那那那。大龄文艺女青年,该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也该找个搞艺术的,这样就比较合适呢?可是搞艺术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爱他的艺术,还有极少部分搞艺术的男青年,搞艺术是为了搞姑娘,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个,嫁给他干什么呢?搞姑娘又不只搞她一个,奶奶奶奶奶奶的。朋友们介绍了好几个,有车子房子和孩子的。他们说你该找个有钱的,让他赞助你搞创作。可是大款都不喜欢她,他们只想娶会做饭的。不会做饭的女青年,只能去当第三者。不会做饭的文艺女青年,只能被他们潜规则,奶奶奶奶奶奶的。这一首歌纯属雷同,如有虚构纯属巧合。请不要自觉对号入座,然后发动群众封杀我。你看,你看,你看她只会做西红柿炒鸡蛋。你看,你看,还要就着方便面。那是非常好吃的,miamiamiamiamiamia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