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相比时间对人类存在状态无所不触的巨大影响,人类个体对于时间的任何知与行看似都过于卑微了,甚至已经习惯性地被我们自己忽略不计。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在时间维度坐标轴上已做、在做和将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时间并非置身三界外,我们对它的作用力微乎其微并不意味它排斥人类向它的能量输出,在吸纳之余它也自会去协调其内部的能量平衡关系,以保证其整体运动趋势的持定性和供给力。
从认知意识的角度来说,作为回馈,人类的存在是需要对时间负责的,而对时间的责任其实无别于对我们自己的责任,促其平衡可持续运转才能在我们的能力范畴内去回避它的异动能量释放到我们身上的可能,进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免受不必要的毁灭性打击。当然,这相对是宏观层面的,对于人类日常的行为实践来说,对时间的责任态度则需要体现在繁杂的具体事物当中,并极尽可能在具体事物中保证时间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意义。这听上去像是一种负累,但事实上完全可以成为人类非条件性的知行习惯,无需成本,不计得失。
在人类社会演进中,随着人类个体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体间关系的复杂化,人脑逐步对时间的运动变化在人类所面对的事物上所呈现出的特性形成了一些用以协调人类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感知界定,比如事物运变的先后之分、快慢之分、周期规律等,于是人类选取了某组比较直观的均匀且重复的运动变化为标准,并以此度量所有事物运变,进而借用它去探索并影响更多的事物及其运变,这个标准就是人类定义的时间。它是客观存在的绝对时间吗?显然不是,因为它忽略了宏观均衡之外另一个时间的实质,那就是微观差异化。幸好这对于人类这么个不上不下、又宏又微的生命体来说,现阶段是不会影响群体性生存与发展状态的,顶多就是让人类个体尝一尝生老病死的滋味罢了。更何况,有限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依附于时间运动变化的过程,这对于绝对时间而言已经赋予了它在人类身上的存在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以释怀地去追随时间运变,体验人生际遇。
此外,既然我们暂且不必要否定自己对时间的认知过程,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去管理好我们对“人类时间”的责任践行过程。同狭义的管理概念一样,时间管理要有意识,更要有行动,就像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我们要用技巧、技术和工具来帮助自己和他人有效且有序地运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而如何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来做则是时间管理过程中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将决定“人类时间”的可控性和可用性,以及“人间事物”的运变效力所产生的时间价值,也就是我们输送给时空衡动系统的相对能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时间指引给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空间
空间和时间类似,就其本质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空间的存在意义对人类来说显然比时间要直观得多,但这并不说明人类可以看得到空间的真实形态,抑或可以感知到空间的绝对意义,它能够说明的只是人类的生命结构中具备了一些能够识别部分空间形态映像像的机能,而其他某些生命形式具备了识别另外的空间形态映像、或者时间形态映像的机能也未尝可知,人类对其尚不能解罢了。
同样是作为一种存在,对于所有生命来说空间的绝对意义与时间相较是具有趋同性的,没有空间的能量就没有创造生命存在可能性的必要能量,没有空间状态也就没有生命处于存在状态中的载体依托,人类的个体之所以能有出现和进化,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有发展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之所以能不断变化更新,这一切都有赖于空间的作用,而人类的存在更像是被授予了一定空间运变权限又完全隶属于整体空间的微型构件,微到沧海一纳米的那种程度。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比人类生命体还要微上若干兆倍的生命形态的存在,因为时间的无始无终在空间的体现就是无边无际,换句话说,再大再小的空间形态都动摇不了空间的绝对意义。
既然是无边无际,那么空间对于有边有际的人类来讲还有什么值得量化的“人间意义”吗?有,而且是足够有,人类一路走来无时无刻都伴随着相对宏观空间的运变以及相对微观空间的被运变,其间运变与被运变的衡动过程正是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价值所在。与此同时,空间也在接收着人类对它的利用和改造信息,并通过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运变给予人类反馈,以使自身的能量能够在平衡协整中持续地运转。
对于意识使然的渺小人类来说,原本是难以承担起对空间的责任的,可偏偏人类这种生命存在形式意外地配有了一定的识别机能和自主空间,因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条件性的负责。不过,与其说是对空间负责,不如说是对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负责,这也就是条件性的含义了。起初,人类带着原始的生存本能去审视空间,适应空间,当人类的群体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对空间的适应能力也达到了某个感性认知高度,于是人类开始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空间,进而去改造空间,以求获得更多的物质满足。长宽高的三维形态就是在此过程中被人类定义给其生存空间的,但要知道三维形态是人类从感官上识别出来的,并不是全部的空间真实存在形态,或可为人类的主观认知所局限,或可为其他生命体甚至是时间形态所障眼。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对空间负责和对人类自身物质需求负责看上去好像一个方程式的两端,自变量相同,参量不同,很难在它们之间画上等号。
难不成人类始终都将这样无法正视对空间的责任吗?未必。跟时间类似,空间亦是可管理的,保护生存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珍视时空生命等等都是空间管理范畴内值得思量和践行的重要课题。以珍视时空生命为例,一旦人类能够视生存空间中的一切为生命体,并对它们一视同仁,不再同当下这般仅利用一点良知尊重可感知的生命体,而不自觉地忽略甚至大肆破坏无可感知到的生命体。与此同时,在改造空间的过程中不再以满足人类自身物质需求为独一目标,兼负起为所有相关时空生命空间形态谋得存在意义的使命,这无疑会使人类的空间价值更加彰显,同时也不会为人类招致不必要的代价偿还,更重要的是让空间的能量运转更加自然,进一步促其衡动状态对人类社会发展供应可持续的源动力。
(三)时空
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本不是相互分离的,就像阴阳互成,之所以将它们分而释之在于人类曾经甚至至今都未有改变的主观性认知和反射性行为,即使是爱因斯坦和霍金也不例外。要知道人类不过是在时空坐标系的某个区域中留下过一丝印迹的生命形式而已,对于人类个体来说,能感知与能认知的、能想到与能做到的永远不会出现我们奢求的静态的平衡关系,因为时空的实质是衡动过程,而人类苦苦探寻的所谓的时空终极理论,就是这么一个越来越精确地描述时空的无限的平衡动态的理论序列。
过程即存在,时空就是存在的一切,催生了这一切一切的正是时空无时无刻的运变状态,以及它无向无限的运变形态,也就是时空的源生能量和载体,于是才有了各种可能的存在形式,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命机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可能性……试问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感知中的快慢、先后、长短、大小乃至对错之云?以衡动的宏观时空视角去看,我们会发现根本不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是某些新形成的利益团伙打破了某种制衡格局,进而取代某些过气的利益团伙去建立某种新的制衡关系,一语蔽之就是新陈代谢的往复。从时空实质来说,这是典型的衡动过程,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把所谓国家的概念看得那么清,抑或把统治的概念看得那么重,这并不是什么不吸取历史教训的问题,一切尽在时空轨道上自然运行着。
此时有人会追问,利益的存在是否真实且合理?所谓利益指的是人类自诩的对其他生命或生命形式的控制力,它其实同各种生命形式一样无所不在,好比行星与卫星的关系,再好比考拉与桉树的关系。而关系的存在必是有交互作用的,控制力同样逃不出交互作用的时空范畴,换句话说,当我们自认为获得了某些利益的时候,其实也为别人创造了某些获取该利益的机会,同时还为利益本身提供了某些改变存在状态的机会。
既然宏观来看人类社会已经算得上随时空衡动了,那么人类个体以及各种组织形态是否可以无管无顾无所求地生存和发展了?并非如此,而这个话题恰恰就是本章阐述的核心,即文化管理衡动模式的应用对象。对于人类与自身体内时空的关系来说、对于人类的个体间关系来说、对于人类与之生存环境的关系来说,我们还有很多责任需要承担,还有很多过程需要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认为自己创造出了真实且具有绝对时空意义的生命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时空坐标,也就是打开我们的视野、摆正我们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存在状态。对时空形态的不可界定性我们已经有所感知,在时空坐标系中的任意位置取点都可以视为其中点,也可以视为其缘点。放到人类身上,我们可以认为人类需要真正面对的结果与过程无分,关系与本性无异,唯一有必要认清并负责的只有当下的时空坐标,其他的全部都是映像。至于何为认清?何为负责?认清当下时空坐标的衡动性,保证当下时空坐标的衡动态,如是而已。为什么我们不能跳到未来旅行?因为未来时空过程中的衍生可能性还未形成;为什么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旅行?因为过去时空过程里的衍生可能性已经都转化成新衍生可能性的基点了。所以,把握好当下的时空坐标才算合道,其中蕴含着引导可能性衡动衍生的无数机会。
另外,我们还需要在时空坐标上合理调适人类生命的时空状态,也就是“欲”态、“事”态、“心”态和“为”态。人类生命的存在状态是时空赋予的,因此我们理应当学会去感恩,感恩时空给了我们这次生命际遇,用欲、用觉、用心、用力去参与体验感恩的过程,去珍惜体味各种动态的存在、各种制衡的过程,为整个时空的衡动运转输出自身的一点具有绝对时空价值的助动力。哪怕力量再微薄,人类还是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书写一段属于人类、当然也属于时空记忆的精彩故事,聚以激发时空能量的跃迁,进而使人类或者其他时空生命形式得以在更新的衡动序列中体验生命的质感。苍天在上,厚土为证。
二、闭环传导
衡动体系中的递变层由一个完整的闭环传导系统构成,而能量得以在闭环系统中传导输出,并辅助运变中央层为整个衡动体系提供助动力,主要依靠四个递变要素的内生动力和支撑能力,它们分别是学习力、创新性、执行度和责任感。以下就是对闭环传导四要素各自功能特性、内部结构关系、管理实践方法等方面的详细阐释:
(一)学习力
学习力是人类的生命特征,也是人类对其时空“事”态的调适载体,对物质的利用以及对信息的提取就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同时,学习力在文化管理衡动模式的体系结构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时刻为体系的衡动提供着稳恒的助动力,并与创新性、执行度和责任感共同构成了闭环的助动力传导系统。虽然学习本身不是目的,但学习的过程可以实现能量的储备和转化,由责任发起,向创新和执行传导。
对于创新性来说,没有学习力也就没有充足的创新资源,没有创新资源意味着创新意识是徒劳,所以说学习力是创新性必需的前站环节。身处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需要学习;为了跟上发展步伐,需要学习;为了创造人生价值,需要学习;为了引导社会和谐,更加需要学习。换言之,明确的责任感正是学习动力的根源所在,无论对人生、对社会还是对自然,人类都需要义无反顾地去履行责任,坚持学习,努力进取,即便能力大小不同,定力强弱不齐,但这绝然影响不了人类社会在百转千回的发展进程中对学习的锲而不舍。
古往今来,随着人类对物质与信息需求和要求的水涨船高,学习已被默认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也就是说在宏观层面学习是一个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系统,而在微观层面它也属于一种平衡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于是,如何让学习文化发挥出最恰切的作用,以使人类能够在文化管理的衡动系统中不断完善自我、辨清方向、循序渐进就成了对学习力管理与实践的核心任务所在。
从整个衡动系统来看,学习力是一个局部组件,而就其本身而言它也可以被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内衡动系统,主体结构由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定力组成,三者循环连动得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学习力。其中学习动力主要反映的是学习目标愿望的明确性与迫切度,学习能力体现出来的是在学习实践中对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程度,而学习定力指的是对学习积极态度的保持程度。三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学习力能够持续有效输出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如何使三点一线的学习文化链闭合起来并快速平衡运转,就成了我们亟待着力思考的问题。
学习力闭环系统
优势不是永恒的,正如人才不是永恒的,技术不是永恒的,知识不是永恒的,财富不是永恒的,然而,学习是。学习在时空坐标系中是一条动态的信息流,人类所赋予它的目标、机制和平台可以助其在速度、数量乃至质量的平衡中持续流动,其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就是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在立足长远中屹立不衰。既是如此,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发现搭建平台、设定目标是激发学习动力的要务所在,拓展平台(如培训、交流等)、疏通机制(如评估、激励等)是提升学习能力与潜能力的主要依托,此外,内化机制、强化目标则是巩固学习定力的必要手段。当人类将学习文化的管理实践方法逐步与学习力的三要素有效地匹配结合,学习力随之就能以持定高能的形态为整个衡动系统供应出无穷的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