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无论人本文化管理的实质“以人为中心地主动解决问题、疏通关系”,还是道本文化管理的实质“通过遵循规律去解决问题、疏通关系、指导进步”,都会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一层悖论陷阱的存在。等出了问题,有了梗塞,然后去主动从人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疏通关系,这本身其实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对于道本来说亦如是。用遵循已发现的规律的方式,去对已产生的问题予以解决,对已形成的关系进行疏通,这俨然是在以被动治被动,整个道本或者说治道的管理过程始终都是被动的,我们末了还是什么都解决不了。
这就好比在科学管理的兴起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桎梏,于是人们被动地开始寻求解决方法;在行为管理的弄潮时期,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人们被动地开始寻求能够让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以及人和组织与其所在环境的关系平衡的解决方法;在近些年的文化管理风起云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与组织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又示人以难以调和的映像,于是人们又忙不迭地开始被动地探索所谓的和谐之道。其实,我们醒一醒脑串起来看,人类的生命实践,或者具体到管理的实践,它都是个充满矛盾问题的动态过程。就像对于管理这种生命实践形式来说,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而这是时空决定的,并不是人为可控的。换句话说,人类生命自我以外的时空的被动性,即道的被动性是人类需要无条件接受的事实。因为,矛盾问题的动态存在也恰恰是提供给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些个体存在的意义,否则我们就仿佛来到世上只为做一场无端的梦,然后无端地离去。
再谈治道,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追求已经不是通过遵循某些规律,去解决某些矛盾,而应当是在接受某些规律和矛盾存在的基础上,去参与、引导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保持变化的持续性。已经发生的规律和矛盾是用来感知的道,而参与、引导尚未出现的规律和矛盾是用来行为的道。所谓道本的文化管理其实只是感知层面的,行为层面的道本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对自我这个生命行为主体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每个具体的人,能够作为独立存在单元的人的自我生命本性。
无论是广义上人类在时空中的生命实践,还是狭义上人们在特定组织中的文化管理,在探讨文化创造或者具体而言管理实践模式的时候,我们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人性假设,因为人具有时空生命、社会生命以及自我生命的主体性,所以,对人的本质的设定将决定管理实践模式的适用对象和方法选择。如果不能通过人性假设把自己说服,甚至身体力行,也就无以驱导管理模式实践者们对其理念信服,乃至进一步的合理施用。
正是由于人类从未断过文化的创造以及管理的实践活动,因而对人性的假设自古即有,滔滔不绝。从孟子所谓的性善人,到亚当斯密所谓的经济人,从梅奥所谓的社会人,到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人,从沙因所谓的复杂人,再到迪尔所谓的文化人……在人性假设的演化过程中,受到人类主体自身所处的时间、空间、组织形态特性、社会发展水平、自我生命认知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局限,使得这些人类个体很难认识到人性之于时空、之于社会、之于自身的全貌,所以它的演化历程也就无法以整体形态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我们不妨从中对比选取出某些相对具有普适性和导向性的假设视角和方法,并加以分析和理解,这对我们的知行来说不无裨益。
张德的观念人人性假设是上世纪末才出现的,显然它的出现是被文化管理发展反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观念人的包容性价值,包容性是时空演进过程中自然选择得以实现的辩证基础。虽然观念人的人性假设欠缺了足够的指导意义,但是它对我们实践中价值理性的支撑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观念人假设与文化管理思想的实质相契合,观念人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观念体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影响和改变这些观念可以深入持久地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尤其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等对任何社会组织形态的管理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换言之,在它的假设基础上,文化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塑造每个人自身和共有的价值观,并实施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措施。此外,观念人假设还奠定了文化管理的开放性。由于观念人假设并不排斥其他人性假设中的合理成分,具有真实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使得文化管理可以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建立在其他人性假说之上的各种实践管理模式和内容,成为能够更加符合人的本质属性、更加迎合实践规律的知行模式。
马斯洛是我们熟知的解析了人类需求层次的大师,也正是从需求层次中他首次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概念。这种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把人的本质设定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许多层次,其最高层次需要跟自我有关;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适应环境;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部激励和控制会产生不良后果;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目标能够达成一致,在适当条件下,人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目标以配合组织目标。显然,这种假设是偏理想化的,这也是为什么麦格雷戈的Y理论会基于此来探讨人的组织行为。
不管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在当时被应用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假设视角和方法是可以穿透时空演进、社会发展等制约条件的,其根由在于无论是在施用科学管理还是文化管理之前,甚至之中、之后、之哪里,自我管理的主题从未变过。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世界都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我们看到的、听到、感知到的东西全部都是映射而来的,全部都没有生命自我的存在真实。
进一步说,在我们每个人的真实世界中,具有真正主动意义的知行,就是对生命自我的实践和管理。没有对生命自我的实践和管理,就无谈影响别人、影响社会、影响自然时空,更无谈所谓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实践效用了。转言之,当我们明确了道的存在之后,我们试图在广泛的生命实践,即广义的文化管理,或者是狭义的企业组织文化管理中去正道,事实上我们最需要倚靠的还是每一个自己,唯有自己才是主动意义上正道的主体,而方法就是正己,即自我管理,其实质就是对人类生命自我属性的管理。
关于人类的自我属性,我们抛开特定时间节点、特定组织形态等不必要的束缚和干扰,把视线重新聚拢回人,并将这种处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的人重新进行属性界定。要保证在时空中安身立命,于是人有了在生命生存和安全上的需要,这就是人的时空性,也是基本属性;要保证在人类社会中能够与人互动,与人为善,于是人有了社会交流和尊重上的需要,这就是人的社会性,也是必要属性;要保证对自身的诉求有所满足,于是人有了自我完善和超越上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我性,也是开放属性。这三重属性的顺序看上去和我们正常思维认知的人之于时空范畴由小及大的顺序是相反的,尤其人的自我性体现出来的开放实质,而非时空性,但其实如果你能够做到把真正的自己的位置和视角摆得很放松、很自然,这种属性层次关系便清晰可变,且油然而生。当然,在做出如此属性界定时,我们不能够忽略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以及他在当时所划分的需求层次所打下的稳固基础,以及拓出的衡动视野,同时还有张德在观念人人性假设中所奠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价值理性支撑意义。
人类属性及其相应需要
在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中,人的需要结构及各层次的需要会实时发展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实现各层次需要之间的趋衡状态。要知道,离开了人改造自身、乃至映射到的人类社会和时空的丰富实践,人的需要就很难产生什么变化,人生命自我的开放本质也就成为静止不变的。人的自我性,能够赋予我们辩证思维,各种需要的强度和满足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都取决于人对生命自我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等自我性的衍生产物。人在具体实践中的自我性,一方面可以适度地满足自我需要,努力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会意识到需要去影响和改变自我的主观世界,进而激发和满足自我的多层次需要,促使自我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当我们明白了何为道的被动性、人的自我性,此时,我们在生命实践活动中,即广义上文化管理的方法论也就浮现出来了,也就是所谓的正己的途径:认知自己,引导衡动;驱动自己,践行衡动。
我是中国人,我坚信中国能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即人类的大规模消亡前找到那个可以阻止重蹈覆辙且具有人类普适性的游戏规则,只是,留给它形成完整体系并逐级通报施行的时空已经不多了。它急需寻求捷径,而捷径恰恰又是它始终都在规避的所谓风险—人人都来参与。如果放到信息时代前,人人参与确实只能引发悲剧,然而时有不同,信息化如今已近乎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人类太需要一次真实自主的体验革命以甩脱强烈的受控感,抚平扭曲的腹黑性。有人曾给90后做了个标签:“有祖国无国界,有传统无禁忌,有朋友无利益,有网络无生活,有游戏无规则”。与其说是一代人的特质,不如说是下一代选择的决定因素,这是文化的实质,更是管理的宗旨,我们只需摒弃负累,顺势所趋。有人会问,“人人都可以参与,那制衡力在哪儿?”首先,制衡不是力,是过程,是关系;其次,既然人人可以参与,你也可以参与,怎么制衡你自己,你应该比别人更清楚。有人会执意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倒退,并附以十万个为什么,无妨,新的游戏规则会返还十万个不为什么的。要知道,新的游戏规则是用来引导你感知体验的,而不是教导你这个那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