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6条人缘法则
3531700000015

第15章 给理解——人人都在渴望他人的认可

1.理解,就是给人方便

A先生和B先生一同上班。A先生掏出10美元要买一份报纸,谁知道报亭老板说:“不要想买份报纸,就让我给你换零钱。”

A先生自然是满腹不高兴,因为他已经碰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了,于是喋喋不休地诉说报亭老板不近人情。

同行的B先生见到这种情况说:“把10美元给我,看我的。”

A先生将信将疑地把10美元给了B先生,B先生对报亭老板说:“我是来纽约办事的外地人,我想看看今天的《纽约时报》,但我没有更小的面额了,最小的也是10与美元,我知道你现在很忙,可能没时间给我换零钱。”

“你先拿去吧,我确实没时间给你换这么大面值的钱,你也看到了,早上的这时候总是很忙,你下次经过这边的时候再给我吧。祝您在纽约玩得愉快!”

于是B先生得到了A先生得不到的报纸,还没花钱。

大家也都看到了,实话说碰到这种情形我也会觉得这个老板有问题,怎么这么做生意的,不卖就算了,还这么粗鲁。但B先生不一样,他用他的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店老板着想,最终达到目的,可以说是用他的理解表达了他的需求,也是他的理解,才让老板满足了他的需求。

在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桥,小溪流上有小巧玲珑的石板桥;河道上有横跨两岸的大桥;城市里有宏伟壮观的立交桥……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性的桥,这就是“理解之桥”。

理解之桥,就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许多多隔阂、误解、矛盾甚至仇恨的桥。有了这座桥,人们就会生活在崇德崇义、和睦相处的美好世界里。假如没有理解之桥,那么,人世间将会出现许多遗憾和不幸。

当人的情绪不好时,因缺乏理智,往往容易误解别人,给他人以心理上的伤害。这样,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笔者读小学6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小明把带去交学费的钱丢了,却误会同桌偷了他的钱,把同桌气得暴跳如雷,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可是同桌转念一想,这样做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向小明解释,并帮他找回了丢失的钱,使小明十分感动,连连向同桌道歉。试想,假如当时同桌没能克制自己,理解小明着急的心情,而是采用极端的手段,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两人的矛盾也不可能得到化解。

当你贪玩而放松学习时,你的父母会认为你有意放弃学习而十分生气,采用激烈的言语批评你,脾气不好者还会打骂。此时,你的心情一定非常难过。假如你不理解,就会跟父母作对,产生逆反心理而故意放弃学习。这样,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此时,假如你能以宽容的心态,充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想想父母平时如何爱自己,花钱让你读书,给你吃好的穿好的,在家里,你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宝贝”,即使父母十分严厉,也蕴含着他们的无限爱心,这样,你就会原谅父母。假如你总是不理解父母,彼此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加深,甚至产生无法填平的“代沟”。

所以,我们必须在心中架起一座“理解之桥”,一座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沟通之桥,因为,宽容和理解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操。

对能相互理解的人,也许理解容易些,但若不是这样,要做到理解就很难。人人都渴望被人理解,而做到理解别人总是比较难,总想,应该别人先理解我的。殊不知,如果人人这样,就会觉得别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就会变得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

理解是什么?理解是关心;理解是关爱;理解是互相帮助;理解是太阳,它可以照亮你,照亮我;理解是火焰,它可以燃烧自己,燃烧整个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都有自己的看法,要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含义,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也不要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不是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吗?多理解别人,多了解自己,做一个对别人善良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即简单又复杂,关键是你决定如何交流。你在渴望别人理解你的时候,别人也在渴望着你去理解他。理解是跨越彼此的桥梁,理解是真诚的,理解是相互的,人们在交往中有了相互理解,感情才会长久,如果我们都能理解他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2.先理解一般人不理解的事

有一位女学生,她和其他四位女同学住在同一个宿舍,她的桌子放在窗子边,有几次,因为下大雨窗子未关,结果摆放在桌子上的书被雨水浸湿了。她很生气,责怪别人太自私,为了自己通空气而不顾别人的东西是否会被损坏,甚至怀疑别人是故意捉弄她。其实,她若能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不会那么烦恼了。试想,一间不大的房间住几个人,即使天气不是很炎热,经常保持空气的流通也是十分必要的,并不是每次下雨都淋湿书,说明淋湿书只是因偶然疏忽所造成的,而不是有人看见天下雨就把窗子故意打开所致。

其实,就是一个人使用这个房间也会有许多疏忽的时候。有了淋湿书的教训,应该早动脑筋想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可以把书摆放在其他地方,如果能从这些方面想问题,就不会因为这件事和同宿舍的同学搞得关系很僵了。

《列子》中记载了管仲的一段话:“吾少穷困时,尝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贪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遂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的这段话,讲了他与鲍叔牙交往过程中的五件事。

第一件,他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过生意,赚了钱,他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根本不计较,不认为管仲贪财,知道管仲家里贫穷。第二件,他曾经为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结果事情办得十分糟糕,可是,鲍叔牙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是个笨蛋,而是知道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第三件,他曾经三次当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是没出息,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机缘。第四件,他曾经三次作战,三次败北,退下阵来,鲍叔牙不认为他是胆小鬼,而是知道他因为顾虑老母亲。第五件,他原来曾为公子纠争当齐国国君出过力,与后来当了齐国国君的公子白,即齐桓公有过“一箭之仇”,公子白当了国君后,管仲就被“幽禁”而“受辱”了,鲍叔牙不认为他忍受侮辱是可耻的,知道他“不羞小节”只是耻于不能显明于天下。鲍叔牙还在齐桓公面前为管仲说好话,并推荐他当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所以,管仲感触很深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在历史上,许多人都把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视为朋友关系的典范。我们通过上面的故事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知己关键在于理解。鲍叔牙的难得之处在于他理解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时常会由于不善于正确理解他人的动机、心境以及难处,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生出了许多本不该有的烦恼。

理解是一种抓住沟通内容实质含义的能力。由于所有的沟通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理解他人是一种必要的技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下面是理解你周围其他人的一些关键要素。

(1)仔细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关注别人的诉说,是使他敞开心扉的最佳做法。

(2)回忆他们过去说过的话。经验是个非常出色的老师,一些人的谈话比较保守,另一些人谈话则比较夸张。过去的“记录”会告诉你哪些内容应该相信,哪些内容不必重视。

(3)假定人们都是为了自我利益而存在的。这种态度并没有什么错误,人人都有自己正当的利益。

(4)表现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让人觉得更可靠。

(5)热忱地表现你的信念。热忱相比其他东西来说,是反映真诚的更值得信赖的指标。

(6)喜欢你周围的人,与他们交朋友。人们会对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敞开心扉。

(7)要开放而坦率。不要什么都保密和隐瞒,人们会对“向自己开放”的人也开放自己。

(8)不要轻易地提出批评和评论。使人们“闭口不言”的快捷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别人的行为或别人所说的话。

(9)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某些事是悄悄告诉你的,千万不要把它再对别人说。有保密信誉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存储器”。

(10)平和自然地交流信息。在获得信息方面,平易近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