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6条人缘法则
3531700000010

第10章 给方便——与人方便,自己方便(1)

1.请主动坐里座

那是学校最有名的一位教授开设的讲座。讲座准时开始,教授没有拿粉笔,而是径直走下讲台,来到大讲堂最后面一排的座位上,向那位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

大讲堂里一下变得鸦雀无声,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我之所以向这位同学鞠躬,是因为他选择坐里面位置的举动,让我充满敬意。”

教授继续用不高的语调说道:“我今天是第一个来大讲堂的,你们入场时我发现,许多先到的同学,一进来就抢占了靠近讲台和过道两边的座位,在他们看来那一定是最好的位置了,好进好出,而且离讲台也近,听得也最清楚。这位同学来的时候,靠前和两边的位置还有很多,可是他却径直走到大讲堂的最后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间、进出都不方便的位置。”

教授接着说道:“我继续观察后发现:先前那些抢占了他们认为是好位置的同学,其实备受其苦,因为座位前排与后排之间的距离小,每一个后来者往里面进时,靠边的同学都不得不起立一次,这样才能让后来者进去。我统计了一下,在半小时之内,那些抢占了‘好位置’的同学,竟然为他们只想着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起立十多次的代价。而那位坐在后排中间的同学,却一直安详地看着自己的书,没人打扰。同学们,请记住吧:当你心中只有自己的时候,你把麻烦其实也留给了自己;当你心中想着他人的时候,其实他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方便了你……”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公车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车上双人座的外座只坐着一个人,靠窗的里座是空着的。但旁边有人宁愿站着,也不去坐里面的座位。

一名十七八岁的女子,上了公共汽车,她扫望了一下车厢,然后向后部一张双排座走去。双排座的外座坐着一名中年男子,他正看着某个地方入神,靠窗的里座空着。女子走到他跟前,希望他让一让。中年男子抬头与女子对望了一眼,然后懒懒地缩了一下腿,但女子仍然无法进去。女子再次望着中年男子,他才侧了侧身子,腾出一点空间让女子进去。但女子伸出左脚试探一下,仍是不能进去,她再次望着男子。这次,男子却把头望向另一边,身子已经坐直了。女子白了男子一眼,站到一边去了。“真是的……”她低声骂道。

一位退休干部说,他每天都乘坐公交车,经常发现双人座上先来的一个人,大多都是坐在外座。而后来的不少乘客宁愿站着,也不坐进靠窗的里座。

为何出现“里座的尴尬”?一位姓蒋的小姐分析说,因为外座去留比较方便,先来的坐在外座是很方便的。后来者特别是女士想坐里座时,需坐外座的乘客让道才能进去。一来一往,总会有些麻烦,万一遇到霸道的,还得闹别扭。所以,不少人宁愿站着。

“里座外座其实都是一样的。”广西大学黄教授指出,先来的人坐在靠窗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别人一个方便。他打了个比方,如果先来的乘客坐在靠走道外座,后来的乘客提了很多东西,就不好坐里座。但是他由于提了很多东西,很需要一个地方坐,那就让这个提了很多东西的乘客很为难。

反之,你坐了外座,别人来坐里座,你就得让。有时坐着让还不行,还得站起来,这对自身也是一种不方便。“其实很多时候,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他说。

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利益分割越来越细,加上居住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相互封闭趋势也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如何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问题,也突出起来。要纠正一种错误想法,即把人完全看成是一种经济动物,把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带进一切社会生活领域,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物质利益关系,从而奉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只接受他人的帮助,不愿给他人以帮助,连指个路也要收费。应当明白,人生在世,物质富足并不是快乐的唯一来源,精神富足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样重要。雷锋是孤儿,他没有一个亲人,但他把社会上一切善良的人都看成自己的亲人,热心助人,在爱的奉献中分享欢乐。

事实上,凡是真心帮助别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生活中,人并不只是在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时才感到温暖,在关心帮助他人时,也同样会感受到快乐。这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还有这样的经验:置身于一种彼此信任、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会感到压力变轻、心情舒畅、生气勃勃,工作效率也更高。退一步说,即使从个人得失考虑,不愿帮助别人,反过来往往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不给他人行方便,他人最终也不会给你行方便。自私自利的最后结局,必然是把自己排除在互助互利的格局之外,成为“孤家寡人”。

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

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瞎子点灯并不见得是浪费,因为他照亮了自己,别人就不会撞到他。他自己固然看不见灯,但方便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点一盏方便别人的灯,有时仅是举手之劳,但我们因为觉得对自己无益,往往懒得去做。其实那灯光也许微弱,但方便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方便我们自己。

一位司机听到这个故事,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隧道不长,里边光线还不差,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开来的大卡车撞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经过隧道时,对方是从亮处进人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的来车也不开灯,那就实在太危险了。”

用一根绳子的两头分别系在一只鸡的左腿和另一只鸡的右腿上,结果是一个往右奔一个往左挣,忙得不亦乐乎,可惜都还是在原地绕圈圈。人以万物之灵自诩,人们知道利用鸡的这种致命弱点,但人们自己却常犯类似的错误。譬如一些人一直认为帮助了别人,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

一窝蚂蚁多达几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令人神往。可见,束缚我们的并不是外界的客观因素,而是我们自己那颗不肯与人方便的心。

罗曼·罗兰曾经说:“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的光明。”无论社会之光强或弱,都不能丢失个人的心之光。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认为:“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无论人生辉煌还是落魄、身处高潮还是低谷,都要有同情心,要想着那些还处在危难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尽力搀扶他们一把。须知,谁都可能成为弱者,如果人世间没有关爱,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那遭遇冷漠的苦果呢?

古罗马的大斗兽场上发生过千百次的人兽相搏,而那里曾经出现过的一次奇迹:斗兽场上饿极了的狮子瞅见缩在墙角的囚徒罗支莱斯便迫不及待地猛扑上去,但近在咫尺时那只狮子停止了进攻,围着罗支莱斯打起了转转。原因是三年前罗支莱斯救过这只曾受伤的狮子并送它回到了森林。罗马皇帝得知此事后赦免了罗支莱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只狮子救了一个囚徒的性命,更应该这样说,救活罗支莱斯的是他自己,而不是那只饿极了的狮子。因为正是罗支莱斯种下了善因,所以他才收获了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