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谈人生
3530500000044

第44章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痴迷(2)

浙江有一个姓邵的老爷子,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年轻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邵老爷子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考大学的努力,但总是屡战屡败。近年政府取消高考的年纪限制后,他又一年一年地报名参加高考,63岁的他,同样报名参加了高考。成绩当然无法和应届生相比。他立誓不考上大学不结婚,所以至今孤身一人。为了考大学他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复习,没有时间去挣钱,至今他家里还没有电灯,那微弱的烛光是他唯一的光明。执着地追求大学梦伴随他走过一生,但这现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了。过去的教科书里,有一课叫作“猴子捞月亮”,我们不能指责邵老爷子的执着。我们可以嘲笑猴子那无知的执着。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的邵老爷子的执着是值的敬佩的,因为不懂的放弃执着,有时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放弃执着,不是你对现实的投降,而是你将你的境界调整到一种更高的层次,将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少烦恼的状态。让自己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遇到什么样的烦恼,碰上什么样的悲伤,都能以放弃执着的心态,将这些困境、烦恼、悲伤都不放在心上。

因为,放弃了执着,就没有了为我的动机,没有了为我的动机,就不会存在为它的动机,无我无它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和超越现实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无奈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你不懂的放弃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弥勒佛,在众多佛中可谓是人见人爱的。世人喜欢他那可掬的外表。但,人们更喜欢的是他那“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的内在修为。由于他能笑口常开、大肚能容、万事万物他没有偏袒,也不必执求。他在笑哈哈中总结出了: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

在现实中,我们无数处地看到这样的情景,男女双方都无限执着地爱着对方。正因为这种执着的爱,就产生了一种必然的恐惧,那就是怕失去对方,为了不失去对方,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时时处处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这样就形成了爱之适足害之的状态。这不仅让自己乱了方寸,也让他人压力重重。这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使他人难受。最终的结果除了悲剧还能有其它吗?

要打破执着,其实困难重重。毕竟执着缘于渴望,渴望缘于苦乐感受,苦乐感受缘于根尘之触。修持不执着的最大目的,在于摆脱情绪的支配,让爱恨情仇不在内心积存。

那么怎样才能修练放弃执着的素质呢?当你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你能否这样来反问一下你自己:

当你感到痛不欲生时,

你反问自己,这样难过有意义吗?

当你梦想化为泡影时,

你反问自己,怨天尤人有效果吗?

当你面对重重难关时,

你反问自己,恐惧无为会解决吗?

当你落到一贫如洗时,

你反问自己,死命赚钱能带走吗?

当你头上乌纱落地时,

你反问自己,权力比生命重要吗?

不敢说这就能绝对地培养出放弃执着的素质,但遇事时能这样冷静观察和反思,慢慢地就能摆脱名利的枷锁、权力的追逐、欲望的羁绊,训练出一种心平气和于世无争的境界来。观照心海,看看自己面对贪痴及诸多烦恼时,是否已能悠游于事外,只要我们能冷静在观察事物,适时地放弃执着,还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放弃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人生既是悖论,就是因为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我们所需要掌握的就是使它们做到对立统一。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精彩而死抱不放;也不能因为它无法带走而放弃追求。这就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人都在上演着绝无重复的绝版话剧。然而,你要想成为精明高深的真正艺术家。那你就必须掌握人生的真谛。

不少人都曾苦苦地追寻,切切地寻问“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其实人生的真谛就是八个字——进退适时,取舍得当。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上面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古灵禅师有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然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直响,于是又触动了古灵禅师的禅思,他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上撞,即使身首异处也不能出头呀!实际上这是在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底去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堆”。

诚然,我们拥有的是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惟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能真正拥有世界。

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结时放弃一切,或者明白退是为了更好的进。睿智者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松开了双手。”

对于爱情、婚姻、理想、前途……

虽然——

浪漫的爱情充满想象;

幸福的婚姻令人甜蜜;

美好的理想令人神往;

锦绣的前途人人渴望

……

但是——过于执着只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可是无论怎样,所有的一切终会被时光掩埋,最终连我们自己也将被青草埋没、没人记得了,但所有天天看见的景物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离去而变得忧伤,也没有因为我们的痛苦而变成惨淡,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生活并不因为这些而改变。

这就是生活,无论发生了什么,悲的、喜的、快乐的、伤心的,活在世上的人除了接收外,别无他法,漫漫的人生路还是得不停地走下去、走下去,面对生命的变化多端,不能拒绝、不能逃避!

所以,何必沉迷于这些,凡事不必过于执着!

清除物障,直悟根本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受用。

这是一则讲“清”与“净”关系的格言。“清净”二字,包含着“破”与“立”两方面的内容。“清”是“破”,即格言中所云“扫除外物”。“净”是“立”,即格言中所云“直觅本来”。为要“直觅本来”,必须“扫除外物”。

格言讲了两种“外物”。

一种是堆积在我们头脑中的垃圾般的知识。许多号称知识分子的人,他们实际上是被知识蒙蔽而陷于愚昧平庸的可怜虫,他所懂的是人家都懂的东西,所以叫“残编断简”。“知既知为不知,知不知方为知”。而大多数人是知既知就固步自封,而且拿着残编断简中寻章摘句的所谓知识作为教条去经营别人,把别人也误导进他那混浊不清的世界,贻误一生。《论语》中有“一言可以丧邦”的说法。一个被僵死教条封闭而失去了清净心的人是不可能兴邦的,他只会丧邦。

另一种“外物”是对人的感官有强烈刺激的物质诱惑。“妖歌艳舞”就是诸如金钱、美色、名誉、地位等外物的代名词。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我与你”的世界总被“我与它”的世界阻挡。这句话中的“它”指的也就是这一类物质诱惑了。“它”是横在人与人之间友爱、平等关系的魔障,可以令善良变为丑恶,正直变为虚伪,纯洁变为肮脏。只有用清净心清除了这种魔障,才可以由“我与它”重归“我与你”,恰如从寒冷的冬天重新回到温暖的春天。《菜根谭》另一则格言指出:“人身只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马,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之物乎!”念念清明,无欲无求,这在尘世之中是很难做到的。但“一念清明,淡然无欲”,这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关健时刻却可以做到。例如在“要人,还是要钱”二者只能择一时,稍有清净智慧的人会选择前者而不会选择后者,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