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谈人生
3530500000021

第21章 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1)

世界上最严寒的地方,

是不管别人死活的心。

自私自利的人不会爱别人;

自私自利的人也决不会爱自己;

自私者必饱尝它应得的苦痛的。

在人人都自私的地方,智者不仅不比愚者好,反而比愚者还危险。

人是血肉之躯,身体上难免会有老、病、死。其实心理上的毛病更大,心理上的毛病是什么?是自私。人由于自私,不能扩大心量,不能进步成就,不能升华自己,所以一个人除了注意保健,使之无病无痛以外,还要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

大私不私,以天下为私。

大利不利,以民利为利。

大胜不斗,以不战为胜。

大谋不谋,以无为为谋。

大智不智,以笃诚为智。

大勇不勇,以守弱为勇。

总之,我们要——用自私的爱爱自己,用无私的爱爱世界。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英国作家培根说:“自私者的那种小聪明,应该说是一种卑劣的聪明。这是那种打洞钻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将倒塌前及时迁居的老鼠式的聪明。这是那种欺骗熊来为他挖洞,洞一挖成就把熊赶走的狐狸式的聪明。这是那种在即将吞噬落入口中的猎物时,却假装悲哀流泪的鄂鱼式的聪明。但是,那种‘只知自爱却不知爱人的人’(西塞罗论庞培的话),最终总是没有好结局的。虽然他们时时在谋算怎样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而命运之神却常常使他们自己,最终也成为自己的牺牲品。纵使人再善于为自己打算,却毕竟不能捆缚住命运之神的翅膀呵。”

就算“人都是自私的”,并且这种自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毫不含糊、义无返顾,但也有“理性的自私”和“疯狂的自私”之分别。

现在人有一句口头禅:人都是自私的。其实,一般地说说倒也没有什么,但若作为对人性的根本理解,未免就显得浮泛了。人性非常复杂,即使是圣贤或权威人士也常常争执不下。《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来有人弄了一个《新三字经》,开篇却说:“人之初,无善恶,人性论,须批驳”。而在基督教的理解中,人是具有“原罪”的。

有一本科普著作,书名就叫《自私的基因》,自私不仅埋藏于人性深处,甚至是细胞、分子层面的事实。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私的心理、自私的行为我们更是屡见不鲜。但如果人性果真是绝对而单纯的自私,为什么我们会把它当成一种“恶”呢?比如说,动物是自私的,但你总不会觉得动物的自私是卑鄙龌龊的吧?对人性的自私我们做出了有关善恶的判断,也就是肯定和否定判断,在判断自私是恶的同时即肯定了无私是善。这个对“善”的肯定是否也源自于人性深处?因此可以说,“趋善”和“趋恶”同样是人性深处的本能冲动。

人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自私,他的自私不可能处于和动、植物同样的层面。极端的自私会让人惊异,质疑你是否是同类。“那还是一个人吗?”这同样也是口头禅。虽然,“人都是自私的”,但却不能过分,也就是说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单纯单一。从内在体验说,自私使自我膨胀、壮大,甚至不惜损人利己,但即使是再自私的人,都会有一种“贡献”的冲动。可以对整个世界自私,但对自己的儿女呢?或者,可以六亲不认、无比自私,但对自己的“事业”呢?人要敛聚、积累,也要贡献、支出,如此才能平衡。

如此,攫取所获之物才能派得上用场,壮大膨胀的自我才有意义。即使是一个守财奴,只进不出,也会为自己的财富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异化”在此是不可避免的事,“异化”在这里就是一种献身,虽然是病态扭曲的。

就算“人都是自私的”,并且这种自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毫不含糊、义无返顾,但也有“理性的自私”和“疯狂的自私”之分别。“理性的自私”就是意识到,利己和利他并不总是矛盾的,利他的前提可以带来利己的结果。在一个利益共同体内,互惠互利是其基本原则,为了维护共同体的利益,个人有限、暂时的牺牲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理性的自私”将人生作为或长或短的全局来考虑,有的甚至突破这一世而幻想来世的报答。“理性的自私”将利他作为投资,用以获取最终的福利。

“疯狂的自私”则不然,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惟利是图,须臾不肯放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吃亏。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疯狂的自私”受制于某种动物本能,完全是条件反射式的。无长远的眼光,无未来的计划,没有任何忍耐的品质,更不用谈委曲求全了。“疯狂的自私”写在脸上,令人生厌,其结果自然是到处碰壁。于是便导致恶性循环。“疯狂的自私”的人生是可悲的,因为愚蠢和病态,将自私的目标当成了方式本身。

就算“人都是自私的”,那也得看是什么样的自私、如何去实践这种自私。

◆满足人的自私之心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池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结果耐人寻味。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进行了营救;当孩于“溺水”时,累计有32人进行了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营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50人。

心理学家称,这个试验可以证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倾向。虽然同样是救人,但他们在跳下水的那一刻,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一看就知道。

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人的自私是一种自然、与生俱来的人性。

有没有绝对不自私的人呢?我们不敢说没有,但至少在我们周围这种人较少,大多数是自私的,差别只在于自私的程度不同而已,也许你也是自私的。

你可以用“自私”来解读他人的行为,那样对人的行为就不会感到疑惑不解,并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了。

自私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很多行为便是以此为中心点而形成的。而按照性格、教育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自私表现在行为上也有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善”的形式。自私通过“善”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利人又利己。例如一般人上班,一方面为老板做事,并间接服务了消费者,一方面赚了钱,可以养活自己及一家大小,满足生存的需要。不过也有一些人只求利人而不求利己,像有些传教士深入不毛之地,为的只是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而自己的生活不仅谈不上享受,甚至可说是一种自我虐待。在只为自己着想的世人之中,这种人实在值得钦佩。

另一种形式则是“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自私是只求利己而不求利人,若只是利己但不伤人,那么这种自私还不算是“恶”,有一些人的自私是通过损人来利己,这才真的是“恶”!这种行为如抢劫、欺诈、陷害、背叛,更严重的还杀人放火,危及他人的性命。

对一般人来讲,会危及性命的事一般不会碰到,但人的自私行为你却不时会碰到,你不必对此在意,反而要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如何对应这些自私的行为,以营造一种双方和谐的关系,或得到他的协助与合作?

其实做到这一点很简单,认识和利用“自私”,而不是逆“性”而为。满足对方的自私就对了。

一座城市的郊区有一座水库,每年夏天都吸引大批游泳爱好者前去游泳。而水库是城市自来水工厂的重要取水源,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自来水厂在库区竖了许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照游不误。

后来自来水厂换了所有的禁止类的标语,公告牌上写着:“你家用的水来自这里,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保持清洁卫生。”结果,库区中的游泳者就鲜见了。

人性之私,我们不容回避。我们要做的就是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需要无私奉献,但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事儿都因为只强调“无私”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少一些自私吧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一名农村的中学老师,还是一名优秀老师。他的妻子很贤慧,能够孝敬公婆,对两个孩子更是疼爱有佳,一家人过得和睦美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位老师的妻子不幸去世了。后来,这位老师又续娶一个农村的女人。这个女人与老师的前妻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她非常自私,对人也很刻薄,她容不下公婆,公婆只好搬出去另过,她更容不下先方留下的两个孩子,把两个只有十二、三岁孩子赶了出去,最后那位老师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一气之下把那个刻薄的女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