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做人后做事
3530400000019

第19章 聪明处世,低调做人(2)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告状者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使处理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具备,但职称总评不上,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这位领导听后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此君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你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

这位办事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你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你可就被动了。”任何一个领导,都不愿给上级领导留下推卸责任、玩忽职守、把矛盾上交的坏印象,只不过在现实中,常常忘了这一点罢了,这时,就需要有人来点拨。

二、不断催问,化被动为主动

托人办事者总想尽快解决问题,可实际上,事情往往难如己愿。显然,被动地等待是不行的,还得一次又一次地向对方催问。

催问很有讲究,催问时,态度要诚恳,语气应平和。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钉子,或者处理者发了火,你也要沉住气,只要问题能得到解决,受点委屈也值得。你仍然要心平气和地陈述你的看法。

说话时,要注意用语的分寸,多用恳请语气,千万不可用“怎么还不处理呀?”“不是说今天就给我答复吗?为何讲话不算数?”“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个月底前必须处理!”等等的责问句或命令句。如果改换另一种询问口气,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不能有急躁情绪,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申诉你的理由和要求。别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复和处理,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在催问时间的间隔上,要越来越短,次数上要越来越频繁,以造成处理者的紧迫感,当然,频频询问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烦躁,这不要紧,只要你是有礼有节,就没有关系,如此坚持不懈,定会带来转机。

一位被领导穿小鞋的受害者向上一级领导告状之后,这位上级领导不想过问,受害者于是频频催问,以至于连这位领导的妻子也嫌烦了,她对丈夫抱怨道:“这个人怪可怜的,天天来,烦人不,你就给他解决算了。”这位领导想想也是,因此,才下了决心,处理了这一问题。

总之,以柔克刚是一门处世之道,值得仔细琢磨。

柔刚并济,不重不轻

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同外在的客观世界一样奇妙而复杂,有时一句反向的话,或许就可以促成对方正向的举措,其奥妙在于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突然变化——而怎样变呢?其实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规律: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就像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体中,大多数的人考虑问题都是完全通过自己的是非判断和情感好恶来决定的。只要你事先了解了对方的情感好恶和评判是非的标准,就知道了对方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哪一个点上,你就可以根据社会平衡关系,或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恶,机动灵活地激发对方产生某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倾向,然后促使他按照这种倾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种做事方法就是世人常用的激将上钩法。

此法重在人的心理战,让人在某种情绪冲动和鼓励之下做出毅然的举措。

一、婉转激将,深藏不露

戳到对方痛处能激发对方办事的巨大力量。“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知道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以义激之的方法在我国更为有效。因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视人的品德修养,讲求道义、气节。对于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道义之旗竖在属于做人道德的领地。激之以道义,恰恰就是去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让他认为对方“求助”的实质是道义的行为。所以说,义,是一种促进力、凝聚力,它能让每一个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动担负起某些责任与义务。

三国时期的刘备,凭着“礼”求来了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智慧,后来又凭着“义”求得了关羽、张飞的忠肝义胆、生死相随,为他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势单力薄,继续与曹军对抗已毫无前途可言,除与盘据江东的孙权联手外已别无他计。

刘备身边能胜此任的唯有诸葛孔明,他自荐过江,求取吴国出兵伐曹。后来他终于说动孙权,成功完成联耿拒曹的使命,以致促成三国鼎立之势。

诸葛亮是怎样打动孙权的呢?此时的孙权仅是一个26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这个弱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最终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诸葛亮对孙权先说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备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争夺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气概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好生斟酌才对。如果贵国的军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与他断交;如果无力与其对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很急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定下主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靠。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拥有吴国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孙权虽然大叫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孔明早有准备,冷静地给孙权分析形势,打消了他的不安。孔明说:“刘备确实吃了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骑兵一昼夜竟跑了三百里。再有曹军北兵不惯水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手作战,一定可以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定了。”

经孔明这么一番分析,指出强敌之短处,强调刘、孙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最终断下决心,联军抗曹,以致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

诸葛亮采用“激将法”,既达到了目的,又没有造成自己的损失,实在是妙不可言。

这里的例子并不是说只有深远、重大的事才能以“义”相求。平日里的生活琐事,仍然可凭借道义去激对方,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生活小故事:

有一位母亲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谈到了自己的儿子。原来这个儿子要求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

但是,儿子怕遭到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而母亲是不可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的。于是儿子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苦苦哀求,更没有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见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颇为天真而又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事后,母亲谈起这事,说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一句话就说服了母亲,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许他当时在说这话时,心里唯一想的就是一定要打动母亲,而并没有仔细去想该用什么方法。但在事实上,他的确是从母子道义上刺激了母亲,让母亲觉得儿子的要求合情合理,并不过分。

这种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也许有时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又确实是凭着道义达到了办事的目的。

二、潜在的动力——声誉

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都可以作为“激将法”中的武器。

美国黑人富豪约翰逊决定在芝加哥为公司总部兴建一座办公大楼,出入无数家银行,但始终没贷到一笔款。于是他决定先上马后加鞭,设法将自己的200万美元凑集起来聘请一位承包商,要他放手建造,当自己想方设法筹集起来的其余500万美元持续施工到所剩的钱仅够再花一个星期的时候,约翰逊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个主管在纽约市一起吃晚饭。约翰逊拿出经常带在身边的一张蓝图准备摊在餐桌上时,保险公司主管对约翰逊说:“这儿我们不便谈,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来吧。”

第二天,当约翰逊断定大都会公司很有希望给他抵押借款时,他说:“好极了,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今天我就需要得到贷款的承诺。”

“你一定在开玩笑,我们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给过这样贷款的承诺。”保险公司主管回答。

约翰逊把椅子拉近说:“你是这个部门的主管,也许你应该试试看你有无足够的权力把这件事在一天之内办妥。”

他微笑着说:“你这是逼我上梁山,不过,我还是试试看好了。”

试过以后,本来他说做不到的事没想到却做成了,约翰逊也在钱花光之前几小时回到了芝加哥。

以激将法说服别人,就务必要找到并击中对方的要害,迫使他就范。就这件事来说,要害是那位主管对他自己权力的尊严感。

约翰逊在谈话中暗示,他怀疑那位主管果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主管听了这话,感到自己的权力的威严受到了挑战。那好,我就证明给你看!再来领略一个“激将法”的例子,那就是唐朝的一位剑法超群的将军,裴文。

裴文家亲人亡故,为表达他对死者难以磨灭的敬意,他想请人在天宫寺绘制一幅壁画,一来为亲人超度亡灵,二来也暗合了自己的嗜好。于是遍访各地,但却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画师。

一日,裴文来到天宫寺,巧遇画家吴道子和书法家张旭。

他热情迎上前去,主动报上姓名,盛情邀请二位艺术家到一家酒店“便宴”。二位也不推辞,大呼“幸会”,脚已毫不犹豫地迈向酒店。

席间,裴文虚心请教画坛之事。吴道子像是遇到知己般大谈画坛境况。裴文直点头,大叫深刻、精辟,很受启发。

酒过三巡,裴文道出自己的心事,并分别给二位送上玉缎十匹、纹银百两,作为作画、题字的酬礼。

哪知二位艺术家立刻笑意全消,冷若冰霜,拂袖而去。

裴文见状,心想大概是两位艺术家嫌这报酬太低,有辱“大师”的名声。我只给他们如此微薄的报酬,太少、太不像话。

他立即痛心疾首,带着痛改前非的诚恳表情拦住二位,赶忙赔礼道歉:“二位先生莫嫌钱少,我这是分期付款。等画作好之后,我再补齐。”

吴道子听罢,怒从心起:“裴将军这不是太小看人了吗?”说罢,气咻咻转头就要走。

裴文觉得十分难堪。他想,论社会地位,我不比你们低,我是将军;论本事,也是各有所长,说不上谁高谁低。画画得好,字写得棒,我的剑术也算堪称一流。今天我屈尊求画,反在这公共场所受到冷落,好生尴尬。裴文也不由怒气上升,一时难以压下。

裴文有个“毛病”,一怒就要舞剑,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什么大师!什么书圣!画圣!我看只是欺世盗名,徒有其表罢了!光会舞文弄墨,描些香草美人,于世道无补,甚至不能助我尽上一份孝心……还不如咱手中这把剑,可以斩妖驱邪,换来人间太平。有能耐来呀,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吴道子、张旭听着,面面相觑,不禁汗颜,看罢舞剑,上前与斐文热情握手、拥抱。“刚才我们并非故意让你难堪,实在是我们太厌恶铜臭味。我们绝不为了钱而出卖艺术。”

说罢,吴道子灵感大发,挥动如橼大笔,在画壁上舞墨作画,一口气绘成一幅巨型壁画。这就是吴道子平生最得意的《除灾灭恩图》。

三、激将要恰如其分

前面我们说过,有一些事情,你请人家办,别人不一定肯办。但如果你换个方式,刺激他一下,别人反而会立刻转变态度并爽快地帮你办事。

有一次,某厂改革用人制度,决定对中层干部在厂内张榜招贤。榜贴出以后,大家都看上了有能力有技术的技术员小黄。然而由于某种原因他正在犹豫,不敢揭榜。这时,一位老工人把小黄找了去,老工人对他说:“小黄啊,厂里花那么多钱送你去上大学,你不是优等生吗?大家都巴望着你出息呢,没想到,你连个车间主任的位子都不敢上,真窝囊!”

话音刚落,小黄就跳了起来,说:“我咋不敢了?我非干出个样儿来不可!”

他当场揭了榜,出任了车间主任。

本来还在犹犹豫豫的小黄,被老工人用话一激,立刻就下了决定出任车间主任。老工人正是用激将法把事情办成的。可见激将法是有一定作用的。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使用激将法呢?

主要是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如不注意分寸,胡乱刺激一通,那就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很可能与朋友的交情就此了断。为此,一定要对对方的思想观点和性格脾气有所了解。

如果不了解,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寸适当,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在掌握分寸方面,特别要注意分清敌友,对敌人的激将和对自己人的激将是截然不同的。

1933年5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邓中夏不幸被捕。尽管敌人软硬兼施,但仍不能从邓中夏口中获得任何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这时国民党有个中央委员,听说邓中夏口才极好,竟不自量力,要来和他谈“理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争辩,那个中委连称“佩服、佩服”,败下阵来。临走时,邓中夏激他道:“请你寄语你们中央委员会,假如你们认为自己有理,我邓中夏有罪,就请你们在南京公开审判我。我可以和你们订一个君子协定,你们全体中委都可以出席,都可以发言。我一人一嘴,连辩护律师都不要,论辩到最后,谁情亏理输,便要自动向对方投降。怎么样?有勇气辩一辩吗?”

那个中委无言以对,支支吾吾,窘得满脸通红。

邓中夏最后冷冷一笑:“谅你们的蒋委员长第一个不敢这么办!”

这是对敌人的激将法,实质是对敌人的辛辣讽刺。

再请看一个例子:

某化工厂食堂办得不好,工人有意见。一天,厂党委刘书记叫从部队转业来的行政科长到食堂去看工人们敲筷子敲碗的情景。

刘书记说:“老高,你的老部队在新疆吧?”

老高答:“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