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事心理学(全集)
3530300000027

第27章 巧妙说话,灵活办事(2)

用赞美激励对方

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多么需要他人的赞赏和鼓励,因为在此当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乐趣和温馨,同时也能增添自信。

有一个人上大学前,母亲告诉他:“你6岁时有位算命先生为你看过相,说你是有福气的人,将来肯定能飞起来的。”他告诉母亲那是迷信,骗钱罢了。但是母亲当时是用非常殷切的语气说的话,好像把假话都说成真话了。

“你一定会飞起来的!”这句话一直在他心中打转转.模拟考试考砸了的时候,他急得吃不下饭,恍惚中又想起了母亲的话,“你一定会飞起来的!”后来他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读书。他至今还不太明白母亲的用心,但却悟出:就是母亲的那句赞美之辞让他走远的。

有位教育家曾说:“我们若不断地赞扬年轻人,他们必会产生自信,此时,我们便予以严格督促。这样,他们仍会对自己的能力深具信心,因而能够摆脱低落的情绪,接受更进一步的指导。”

生活中,经常需要称赞别人的优点。真诚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意义。对别人来说,他的优点和长处,因你的赞美显得更加光彩;对自己来说,表明了你已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这有可能是进步的开端。

英国文豪狄更斯年轻时潦倒不堪,稿件不断被退回。一次,一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写信夸奖了他。这个赞扬改变了狄更斯的一生,从此世界上多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用幽默来化解尴尬

尴尬是在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人的感觉比受到公开的批评还使人难受,引起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

有时是对方有意依仗亲密的关系公开揭你的短,或讲述你过去的傻事。有时是对方无意地,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你的隐痛之处。而你如果真的动气,别人还会说你没有涵养,可见,尴尬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愿碰到且不能不碰到的,问题在于怎样应付。受到讥讽之后,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思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跟我过不去上面,更不能假设有什么“深仇大恨”。要学会自我解嘲。因为有意者可能是习惯,对谁都这样,无意者更不能激化矛盾。让心情放松,自己把这种耍笑转移给大家。如有人说“不愧是属猪的,真能吃”,不妨接上一句“所以咱们才能聚到一起呀”。

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挖苦萧伯纳:“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要用幽默来保护自己。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如果活动中出现尴尬局面,幽默更是使双方摆脱窘迫的好办法。如:两个班级联欢,男女舞伴第一次跳舞,由于一方的水平低发生了踩脚的情况,说“没关系”,这样礼貌的话可能还会加重对方的紧张,如果用一句“地球真小,我俩的脚只能找一个落点了”,可使双方欢笑而心理放松。

怎样与同事说话

在办公室里,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内容可能还会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然而说话不适宜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与同事谈话必须要掌握好分寸:

一、公私分明

不管你与同事的私人关系如何。但如果涉及到公事,你千万不可把你们的私交和公事混为一谈,否则你会把自己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沈萍与公司其他部门的一位主管陈华十分要好。有一天,陈华突然过来找沈萍。

沈萍很奇怪,问:“你来找我干什么,这可是工作时间。”

陈华说道:“沈萍,我们部门现在有个计划,希望与某公司合作。但我在这个公司没有熟人,所以想请你帮忙啊?”

沈萍一愣,陈华继续说:“我知道,你和某公司的公关经理很熟,你就做个中间人吧!帮我说几句话,事成之后,我不会亏待你的。”

沈萍一听,感到很为难,想直接回绝,又怕陈华不高兴。答应吧,她还不想把公事和私交混在一起。

于是,她对陈华说:“我是认识该公司的公关经理,不过,她这段时间在休假。我怕等她回来。你们的计划就给耽误了。”

陈华一听就明白了。

沈萍又补了一句:“我听说某公司的老板不错,你不妨直接去找他。”

其实,沈萍的朋友并没有去休假,她只是不想把自己搅进去。自己与陈华不是一个部门的,插手其他部门的事,怕自己上司不高兴。再说,如果办不成的话,反倒影响了自己和陈华的友谊。

如果你也遇到同事要求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可以打趣地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你一定可以应对自如的,被我的意见左右,可能不妙。”这番话是间接在提醒他:一个成功的人必须独立、自信,而且这样也不会损及大家的情谊。

二、是朋友,也是同事

虽有人说“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打工仔,能碰巧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绝不稀奇。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把他交给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架构、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与好朋友搭档工作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工作中,你们的友谊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你与搭档的职级相同,但工作量却大大不同。人家可以“煲电话粥”,你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你心情不佳。但切勿向搭档发脾气,因为你们日后并肩作战的机会还有很多,许多事还是唇齿相关的。

表面上,你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对这位搭档要保持一贯的友善作风。

不过,最重要的策略是向上司表态。上司不一定是偏心,有可能是对各项工作所需时间不大了解而已,所以你行必要找他商谈,让他知道,每件工作所花的时间为多少,在一个工作日里可以做些什么,你的任务又是如何得多。只要讲出你的困难。不要埋怨搭档相对地闲着,对事不对人,才能让事情圆满解决。

总之,大前提是公私分明。你要记住,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搭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工作业绩。私下里,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吧!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难道你一天8小时的工作还不够吗?

三、闲谈时莫论人是非

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闲言碎语。有时,你可能不小心成为“放话”的人;有时,你也可能是别人“攻击”的对象。这些背后闲谈,比如领导喜欢谁、谁最吃得开、谁又有绯闻等等,就像噪音一样,影响人的工作情绪。聪明的你要懂得,该说的就大胆地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要乱说。

宇宙之大,谈话的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当作话题?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衷非你所能详悉的。若贸然把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不亚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当事后完全了解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王某借了李某的钱不肯还,这真是岂有此理!”昨天你对一个朋友说,这是从李某那里听来的,他当然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明白了人类的这一弱点。你就不会诋毁王某。因为你若有机会见到王某,他也会告诉你,他虽借了李某一笔钱,但有一张房契押在李某手里。因房租跌价,到期款未还清,只好延长押期。而李某则急于拿回现款,王某一则无法立即清付,再则借据上写着若房租因环境关系而减租时,可以延长押期,到李某将该款全数收回为止,所以不能说他是赖债。由此看来。双方皆有道理。人与人的种种关系大半如此复杂,你若不知内情,就不要胡说八道。

社会上行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逢人便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了恶果。而这种恶果的滋长,是你所料想不到的。

四、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习俗各异。一个规模较大的单位不可能只由本地人组成,一定还会有来自各地的同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同的地方。语方习惯不同,自己认为很合适的语言,在其他不与你同乡的同事听来,可能很刺耳,甚至认为你是在侮辱他。

比如:小齐是西北某地区人,而小秦是北京人。一次两人在业余时间闲聊,谈得正起劲,小齐看见小秦头发有点儿长了,便随口说:“你头上毛长了,该理一理了。”

不料小秦听后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长了呢!”

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无疑,问题就出在小齐的一个“毛”字上。小齐那个地方的人都管头发叫做“头毛”,他刚来北京时间不长,言语之中还带着方言。因此不自觉地说了出来。而北京人却把“毛”看作是一种侮辱性的骂人的话,什么“杂毛”、“黄毛”,无怪乎小秦要勃然大怒了。

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界。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留心对方的忌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伤同事间的感情。即使对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讳,虽情有可原。但你终究还是冒犯了他,因此应该特别留心。

五、不要显示自己的优越

有些人动不动就提到自己或家人的辉煌业绩和显赫地位,向同事们炫耀,这将造成对同事们自尊心的伤害,引起大家的不快,导致对你的厌恶和反感。

“我在北大当学生会主席的时候……”

“我们家的大理石地面……”

久而久之,同事也会觉得你“高人一等”、“异于常人”,所以,就会把你摒弃在他们这些“常人”的圈子之外,冷漠你,孤立你。

办事会变通,人生处处有春风

事事顺通很难,但只要你多花点心思,多角度考虑问题,也许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很多人在办事的时候,往往会依据经验确定办事的原则和方法,然而这并非总能奏效。第一次遭到对方拒绝的时候,往往也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办事能力的时候、善于办事的人懂得变通,这等于增加了更多机会,这样人生之路走起来会很顺畅,处处如沐春风;而有的人不懂灵活变通,最终彻底失败。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走到一个屋门下,屋门紧闭,他的目的是尽快走进屋里。他使用全身的力气推门,但门始终不开。他就这样推呀推,一直推了快一整天了,还没有将这扇门推开。黄昏时分,他浑身无力,已丧失了进屋的信心。正准备放弃起身离去时,突然发现身后站着一位老人。

“我已在这儿站了很久了。”老人说。

“我要进这所屋子,但这扇门怎么推也推不开,为什么?”

“你拉一下试试。”老人说。

这人轻轻一拉,门便打开了。

“这是怎么搞的?我家的门可是要推的。”

“这可不是你家。”老人说。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折射出很深的人生哲理。他反映出一个人办事时的变通问题。这个想进屋里的人,是个办事不会变通的人,所以他长时间被挡在门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办事会变通是现实生活中必需的,只有会变通的人,才容易克服办事中的重重困难,他的人生才能处处充满春风。

张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自己的上司,经过多年的共事,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一个别的公司高级主管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费劲。

回到家中,张先生翻来覆去地想,还是觉得自己对现在任职的公司非常满意,除了那个讨厌的上司。可是有什么方法能改变这一局面呢?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正在面对的问题换一个思路考虑,即把问题完全颠倒过来看——他想到的是:我能不能让上司辞掉这份工作呢?

第二天,他又来到猎头公司,这次他是请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因为新的工作也待遇优厚,所以他的上司没考虑多久,就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这件事最恰到好处的地方,就在于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结果他的位置就空出来了。于是,张先生就坐上了以前上司的位置。

在这个故事中,张先生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的工作,以躲开令自己讨厌的上司。但他选择了变通,换了一个角度,为他的上司找了一份新的工作,结果,他不仅仍然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摆脱了令自己烦心的上司,还得到了意外的升迁。

这种需要变通的情况,常常在我们的办事中出现。有时候,你会为办事失败而懊悔,但是,如果你稍稍变通一下,就会是另一个结局。生活是多变的,事物也是多变的,在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世界中,你得学会随机应变。多多训练你的应变能力,你将受益无穷。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办一些傻事。有时候,这些傻事会傻到让你吃惊的程度,但你却又避免不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你的脑筋太直,不会转弯。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常常以过去的成败来看将来的机会。如果你的过去特别艰难困苦,你大概得加倍努力,才可以看到将来的前途。

懂得变通、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从来都是聪明人,他们总能独具慧眼,找到一条新的路,让自己办事成功。而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的人,他们头脑中的标准已经固定,使他们不能转换方法去想问题,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在办事中,怎样变通,另辟蹊径,达到办事成功的目的呢?

(1)变换思维

有一家生产圆珠笔的公司,生产出的圆珠笔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原因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圆珠笔虽然很实惠,但当油还没有用完的时候,笔尖就坏了,投入市场后效果一直不好。怎样解决质量问题呢?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笔尖进行了改良,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最后,公司决定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改良方案,并许诺重金。

广告发出后,征集的方案不少,但最后公司采用的却是一个小女孩的建议。她的建议非常简单:缩短笔杆长度,使笔尖寿命恰好用完油墨一致。小女孩的聪明在于,大家都把眼光放在笔尖上,只有她逆向思考,把眼光放在笔杆上,从而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变换思维办事带来的奇效。

(2)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

世界是变化的,人也不能固守着自己的思维而不求突破。有优势的人常常以为倚仗自己的优势就可以无往不胜,他忽略了当外面世界变化时,优势也不会永远保持下去。不突破这种固定的思维束缚,本有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3)学会改变思路

任何规则都是人制定的,在必要时我们要善于改变,而不能一味坚守过去的规矩。适时改变做事规则,就掌握了办事的主动权。很多人总是在路走不下去的时候,才想着改变,而事实上,这时已经晚了。我们要获得主动,就应该未雨绸缪,在最合适的时候做出改变,这样才能永远走在他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