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3525200000029

第29章 走出生气的泥潭(1)

别总认为自己聪明过人

与人交往中,有很多人自认聪明,总想让自己压过别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其实这种举动是最拙劣的。自以为是的人总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对别人寸步不让,其结果往往是把事情弄僵。

交际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僵持不下的敌对场面,说到底,这不过是由于双方都觉得自己说得对做得对,而对对方不满意,并且都不让步,不愿去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敌对状态,争得剑拔弩张,分明是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哪里还有余地沟通。

因此,在谈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如果能让这次谈话有一个好的开端,让其在缓和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双方来说,既达到了目的,又增进了友谊。

特别是在了解到这次谈话是无法避免地要与对方讨论一场的情况下,更应懂得这一迎合对手、使对方满意的技巧。它将使你和对方在愉快的心情中达成一致的协议。

在开始与对方交谈时就应该让对方说“是”。虽然这样做很困难,但一想到以后的争执,就易办得多了。例如:此次谈话是为了对你们的合同达成一致,你就应先对对方说:“此次合作的目的,我们都是想让合作的项目成功,是不是?”对方肯定会说:“是的。”然后你再说:“此次讨论的目的,双方都是想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不是?”对方肯定会再说:“是的。”有了这种铺垫后,双方缓和了敌对情绪。这样做,使对方觉得你和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和息息相关的利益,沟通就会更加顺利。

如果你将你的想法说成是对方的创造,让他产生一些优越感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压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些朋友,你必须得做出点小小的牺牲——让朋友超越你,在你的前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

一位专设计花样草图的推销员尤金?威尔森的推销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连续3年,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着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无数次的挫败,威尔森认真地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太墨守成规,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听烦了的客户出于礼貌会等到自己将话讲完。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创造新的热忱。

没过多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他的办公室。“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后,威尔森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威尔森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服装设计师对此非常满意,并且全部接受了。

你看,当你不再极力显示自己的聪明时,事情反倒办成了。

当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如能有75%的时候是对的,那么已经达到他希望的最高程度。

当你能确定你55%的时候是对的,你可以到华尔街去一天赚一百万元。假设你不能确定你55%的时候是对的,为什么你要告诉别人他们错了呢?

如果你学会常说:“我也许不对,我常弄错的,我们且来审查事实。”自作聪明的永远会是对方。

所以,不要总和别人比聪明,虚心一些,经常听听别人的意见,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最聪明的做法,也能有效避免生气。

不要压力要动力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压力是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的四周。每一个人都有压力:例如青少年时,以课业压力为主;到成年人时,有家庭和工作的压力;迈入老年期,以退休、孤单、面临死亡为压力。

角色的扮演不同,压力也不尽相同。当老师和当学生的压力不同。做主管和做员工的压力不同;身为父母和身为孩子的压力不同,而一个人往往是身兼数种角色,集数种压力于一身。

如何应付生活压力是现代人所关心的重要课题,这里提供一些小偏方,让大家参考:

(1)别为小事抓狂

我们经常为一些小事抓狂,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只是专注于一些小问题上,把问题过度放大了。浪费宝贵的力气为小事抓狂,当然就无故平添了许多压力。

(2)小心你的想法滚出雪球效应

越是全神贯注在令你心烦的细节上,你就觉得越糟糕,思绪一个接着一个,直到你变得焦虑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实时打住,防患未然,并且要察觉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低潮所愚弄,完全以负面来看待周围的人或事物,否则,小小的压力,可能瞬间就变成巨大的压力。

(3)练习放松数到十

当你感到生气时,长长深深地吸一口气,同时大声对自己数1,然后在吐气时放松全身,数2~10并重复这个步骤。当你数完时,气也全消了,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把大事化小,压力也就消失于无形。

(4)你会变成你最常练习的样子

如果我们常在生活中表现出生气、愤怒、焦虑不安,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会反映出这类练习的结果,“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的,若是我们平常练习有耐心、放轻松、肯学习、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面临压力,也能以所练习的结果,从容应付,化解压力。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压力,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承受哪一种压力,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用哪一种方式去面对压力,解决压力。聪明的你会怎么做?

不要怕位居第二

你也许觉得奇怪,不要我们去夺第一,这不是叫我们失去进取之心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应该人人去争“第一”才是呀!不错!是得人人去争!但问题是“第一”只有一个,而且争“第一”时还得看争的代价。争得不好,恐怕连什么都保不住,也别说做第二了!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想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看似并不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道理,我们不妨加以借鉴。

当“第一”者确实要费很多的力气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个企业,小至一个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风险也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的研制开发、资金的投入、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录用、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等,都应该比别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都想超过你,甚至弄垮你!

因此,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非得争个第一,位居第二的确也有好处,例如:

①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警戒。

②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如果你想当“第一”的话,一旦你觉得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就可以趁机攀升。

③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不会造成得失心太重,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几率。

因此,不管是替人做事,还是经营自己的企业,从第二、第三做起都没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想着力做第一!如能稳稳当当地做个第二,一旦主观条件形成,自然也就成为第一了。这时候的第一,才是真正的第一!

跑得太快反而容易绊倒

越是有能力的人,越容易焦急盼望自己能早日出人头地。由于这一类的人多具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所以很容易陷入自己主观的判断之中,认为事情应该会照自己所想的发展。一旦事情并非如自己预测的那样,就很容易焦躁不安,或是急切地想要挽回。这是因为沉不住气,这种人反而很容易失败。

如果你希望成为成功的人,除了要有能力之外,“运气”、“韧性”和“钝性”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韧性”,指的就是不倦不怠、不焦急、不放弃地贯彻到底。但是这却是许多才华出众的人最欠缺的。这就像是马拉松竞赛一般,刚开始时就必须控制在适当的速度来保持体力,以利于最后的冲刺。“钝性”则是不拘泥于小事物,专心一意地储备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一跃而出。因此,平时对于一些不相干的事应不予理会,以免扰乱了自己的心思。越是头脑灵活的人,越容易受到不相干的事物所困扰,无法专心一意地贯彻到底,这就是缺乏“钝性”。

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情轻率地盲目地蛮干,结果遭到了失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不能被困难吓倒。闻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从事任何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以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跑得太急太快反而容易被绊倒。应一步一步地踩稳脚步,看清楚了前面的情况再出发。不可以为了追求眼前的效果而急躁出手。人生可不是一场戏,不会有戏剧性的发展。当你在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不妨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别期望自己是电影里的主角,可以一步登天,唯有你勇敢地面对,才能开创出自己的人生大道。

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

25岁的时候,普雷斯失业且面临挨饿。他以前在君士坦丁堡、在巴黎、在罗马,都曾尝过贫穷而挨饿的滋味。然而在这个纽约城,处处充溢着富贵气概,这尤其使他觉得失业的可耻。

普雷斯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觉得自己胜任的工作非常有限。他能写文章,但不会用英文写作。他白天就在马路上东奔西走,目的倒不是锻炼身体,因为这是躲避房东的最好办法。

一天,普雷斯在42号街碰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大高个。普雷斯立刻认出他是俄国的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普雷斯记得自己小时候,常常在莫斯科帝国剧院的门口,排在观众的行列中间,等待好久之后,方能购到一张票,去欣赏这位先生的艺术。后来普雷斯在巴黎当新闻记者,曾经去采访过他,普雷斯以为他是不会认识自己的,然而他却还记得普雷斯的名字。

“很忙吧?”他问普雷斯。普雷斯含糊地回答了他。普雷斯想:“他已一眼明白了我的境遇。”

“我的旅馆在第103号街,百老汇路转角,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他问普雷斯。

走过去?此时是中午,普雷斯已经走了5小时的马路了。

“但是,夏里宾先生,还要走60条横马路口,路不近呢。”

“谁说的?”他岔着说,“只有5条马路口。”

“5条马路口?”普雷斯觉得很诧异。

“是的,”他说,“但我不是说到我住的旅馆,而是到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

这有些答非所问,但普雷斯却顺从地跟着他走。一下子就到了射击游艺场的门口,他们看着两名水兵,好几次都打不中目标。然后他们继续前进。“现在,”夏里宾说,“只有11条横马路了。”普雷斯摇摇头。

不多一会,走到卡纳奇大戏院,夏里宾说:“我要看看那些购买戏票的观众究竟是什么样子。”几分钟之后,他们重又前进。

“现在,”夏里宾愉快地说,“离中央公园的动物园只有5条横马路口了。里面有一只猩猩,它的脸很像我所认识的一位唱次中音的朋友。我们去看那只猩猩。”

又走了12条横路口,已经来到百老汇路,他们在一家小吃店前面停了下来。橱窗里放着一坛咸萝卜。夏里宾奉医生之嘱不能吃咸菜,于是他只能隔窗望望。“这东西不坏呢,”他说,“使我想起了我的青年时期。”

普雷斯走了许多路,本该筋疲力尽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这样忽断忽续地走着,走到夏里宾住的旅馆的时候,普雷斯满意地笑着:“并不太远吧?现在让我们来吃中饭。”

在那席满意的午餐之前,主人解释给普雷斯听,为什么要走这许多路的理由。“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位大音乐家庄严地说,“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五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常常注意于未来24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儿。”

屈指到今,已经19年了,夏里宾已长辞人世了。他们那天所走的马路,大都已改变了样子。可是一直到现在,夏里宾的实用哲学,有好多次解决了普雷斯的困惑……

美国体坛明星迈克尔?乔丹谈到成功之路时说:“循序渐进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一个目标的实现就会引出另一个新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会走向成功。”做任何事,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会逐渐靠近你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你便走上了成功之路!

告别猜疑,猜疑能乱人心性

猜疑心强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凭自己的想象,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许多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发现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后他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