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3525200000027

第27章 追寻生命的快乐(5)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要自杀。一天早上,我的妻子和孩子还没睡醒,我拿了一根绳子来到树林里。在一棵樱桃树下,我想把绳子挂在树枝上,扔了几次也没成功,于是我就爬上树去。

此时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树上挂满了红玛瑙般晶莹饱满的樱桃。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真甜啊!于是我又摘了一颗。我站在树上继续吃樱桃。

太阳出来了,万丈金光洒在树林里,涂满金光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摆,满眼细碎的亮点。我从未发现林子这么美丽。这时有几个上学的小学生来到树下,让我摘樱桃给他们吃。我摇动树枝,看他们欢快地在树下捡樱桃,然后高高兴兴去上学。

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我收起绳回家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自杀了。生命是一列向着一个叫死亡的终点疾驰的火车,沿途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留恋。

老者在一个学校的大门口和巴拉克先生道别。巴拉克先生长久地望着老者的背影,一直到它消失。他的表情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似乎不再那么从容。忽然,他飞快地冲进校园,看到老者正在标本室里身边围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

巴拉克先生开始显出从未有过的急躁,不耐烦地在窗外踱来踱去。老者终于出来了,巴拉克先生急忙迎上去,说:“如果明天早上你叫我三声听不到答应,请你多叫几声,或许是我睡着了。”老者微笑着说:“我一定会的。”

天亮了,远处的城市和近处的村庄开始苏醒,巴拉克先生从洞里爬出来,伸了个懒腰,站在高处远眺。

后来我问过那位欲放弃生命的朋友,问他体验死亡的感觉如何。他说出院的那天,看到阳光如此地明媚,外面的世界如此地新鲜,大街上姑娘们穿着红格子连衣裙,煞是可爱。长这么大第一次发现世界是这样的美好。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感受世界的那颗心不同而已。

为什么要活着?静下心来,认真去体验一颗樱桃的甜,一块饼的香,去享受春花灿烂的刹那,秋月似水的柔情。就这样活下去,把自己生命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得再精美一些,再纯净一些。不要为了追求目的而忽略过程,其实过程即目的。

的确,生命前行的速度飞快。它从不为我们的悲喜而有所停留。所以,活着就更需要勇气,要有勇气去面对生活,要有勇气去面对生命。

忽然想到一句话:活着比死去更加艰难。有勇气去死的人,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呢?一个人的一生也许真的需要一个可以点拨你灵魂的长者,也许就一面之缘,却改变了你的一生。

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

1954年,当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上台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却谦虚地说道:“得此奖项的人应该是那位美丽的丹麦女作家——盖伦?璧森。”

海明威所说的这位丹麦着名女作家,就是那位曾经凭电影《走出非洲》获得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的女主人公。《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结尾,打上了一行小小的英文字:盖伦?璧森,她返回丹麦后成了一位女作家。

盖伦·璧森(1895-1962年)不但在她从非洲返回丹麦后成为一位享誉欧美文坛的女作家,而且在她去世40多年后的今天,她和比她早出世80年的安徒生被并列为丹麦的“文学国宝”。她的作品是国际学者钻研的项目之一,几乎每一两年便有英文及丹麦文的版本出现。她的故居也成了“盖伦?璧森博物馆”,前来瞻仰她故居的游客大部分是她的文学崇拜者。

盖伦·璧森离开非洲的那一年,她可以说是一个女人什么都没有的,有的只是一连串的厄运:她苦心经营了18年的咖啡园因长年亏本被拍卖了;她深爱的英国情人因飞机失事而毙命;她的婚姻早已破裂,前夫再婚;最后,连健康也被剥夺了,多年前从丈夫那里感染到的梅毒发作,医生告诉她,病情已经到了药物不能控制的阶段。

回到丹麦时,她可说是身无分文,除了少女时代在艺术学院学过画画以外,无一技之长。她只好回到母亲那里,仰赖母亲,她的心情简直是陷落到绝望的谷底。

在痛苦与低落的状况下,她鼓足了勇气,开始在童年老家伏案笔耕。一个黑暗的冬天过去了,她的第一本作品终于脱稿,是七篇诡异小说。

她的天分并没有立刻受到丹麦文学界的欣赏和认可。她的第一本作品在丹麦饱尝闭门羹,有的甚至认为,她故事中所描写的鬼魂,简直是颓废至极。

盖伦·璧森在丹麦找不到出版商,便亲自把作品带到英国去,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英国出版商很礼貌地回绝她:“男爵夫人(盖伦?璧森的前夫是瑞典男爵,离婚后她仍然有男爵夫人的头衔),我们英国现时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家,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盖伦·璧森颓丧地回到丹麦。她的哥哥蓦然想起,曾经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美国女作家,便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给那位美国女作家。事有凑巧,那位女作家的邻居正好是个出版商。出版商读完了盖伦?璧森的作品后,大为赞赏地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出版实在是太可惜了。她愿意为文学冒险。1943年,盖伦?璧森的第一本作品《七个哥德式的故事》终于在纽约出版,一鸣惊人,不但好评如潮,而且还被《这月书俱乐部》选为该月之书。当消息传到丹麦时,丹麦记者才四处打听,这位在美国名噪一时的丹麦作家到底是谁。

盖伦·璧森在她行将50岁那年,从绝望的黑暗深渊,一跃而成为文学大际一颗闪亮的星星。此后,盖伦?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为名着,原文都是用英文书写,先在纽约出版,然后再重渡北大西洋回到丹麦,以丹麦文出版。盖伦?璧森在成名后说:“在命运最低潮的时刻,我和魔鬼做了个交易。”她效仿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作为承诺,她把一生的经历都变成了故事。

盖伦·璧森把她一生各种经历先经过一番过滤、浓缩,最后才把精华部分放进她的故事里。她的故事大都发生在100多年前,因为她认为,唯有这样她才能得到最大的文学创作自由。熟悉盖伦?璧森的读者,不难在其作品中看到她的影子。

盖伦·璧森写作初期以IsakDinesen为笔名,成名后才用回本名。Isak,犹太文是“大笑者”的意思。她之所以采用这笔名,也许是在暗示世人,她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

盖伦·璧森成为北大西洋两岸的文学界宠儿后,丹麦时下的年轻作家皆拜倒在她的文学裙下,把她当女王般看待。74岁那年,第一次拜访纽约,纽约文艺界知名人士,包括赛珍珠和阿瑟?米勒皆慕名而来。但盖伦?璧森对她的文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的梅毒给她带来极大的肉体痛苦,当梅毒侵入她的脊柱时,她常痛得在地上打滚。晚年时,她变得极其消瘦、衰弱,坐立行皆痛苦不堪。

盖伦·璧森死时77岁,死亡证书上写的死因是:消瘦。正如她晚年所说的两句话:“当我的肉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最轻微的东西抛弃掉。”

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体验,我们用柔弱敏感的触角,体验着春夏秋冬,体验着人情冷暖。

生命是娇美的一朵花,也是坚硬的一块钢。刚柔相济、有爱有恨,才是完整和美丽的人生。

轻松化解工作压力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因此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实际上,压力是一种认知,是在个人认为某种情况超出个人能力所能应付的范围时产生的。我们常常认为压力是外来的,一旦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就认为那是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压力有个正确的认识,一个人能否顺利应付压力,取决于他对压力的认识和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则关于沙丁鱼的故事吧: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在古时候,由于渔船窄小,加之沙丁鱼非常娇贵,它们极不适应离开大海之后的环境,所以每次打渔归来,那些娇嫩的沙丁鱼基本都是死的。这不但影响了沙丁鱼的食用味道,而且价格也差了好多。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沙丁鱼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最终,运到渔港的就是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

从沙丁鱼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当人们感受到压力存在时,为了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一个铁圈把一个成长中的小南瓜圈住,以便观察南瓜在生长过程中承受的压力能有多大。第一个月,测试的结果是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测试的结果是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这个结果完全超出了原先的估计。等到第三个月时,测试的结果简直让大家目瞪口呆,这个小小的南瓜竟然承受了3000磅的压力。当充满好奇心的试验人员解开这个不同凡响的南瓜的时候,发现这个南瓜被铁圈箍住的部分充满了坚韧牢固的纤维层,而且南瓜的根系也伸展到了整个试验土壤。

一个小小的南瓜为了冲开铁圈的束缚,居然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并且积极地把压力转化成生存的力量。其实,大多数的人都能够承受超出他们想象的工作压力,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比自己想象中大得多的潜能。

处在各种压力之下,你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压力是阻力,但压力也是提高你自身能力的催化剂。如果你在面对压力时一味地害怕、困惑,那就很容易被压力打垮。但如果你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你最后就会发现,其实压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据调查,目前有80%以上的上班族认为自己缺乏职业安全感,担心失业、觉得工作不稳定、缺少归属感、对工作前景感到忧虑、在工作中经常被挫伤自尊心等。这些无形的工作压力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容易使人产生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精神紧张、焦虑、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如孤僻、绝望,甚至自杀等。

工作中有压力是正常的,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压力。既然压力是不可避免、又不可消灭的,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自我减压,使压力保持在我们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不要发生“水压过大,胀爆水管”的可怕事故。

压力,是磨炼成功者的试金石。诸如,在职场上的竞争、忙碌会给人以无形的压力,有些人被压垮了,有些人却可以把压力变成燃料,从而让生命更猛烈地燃烧。优秀的人不但能够承担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还能够在环境相对轻松的时候给自己“加压”。聪明的人总是在自己的背后放一根无形的鞭子,让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一秒都处在适当的压力下,这样才有一种紧迫感,才能在工作中保持始终如一的韧劲。

要有适度的危机意识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会轻易被目前的压力所打倒而停滞不前。在他们的心目中,适度的危机意识、适度的压力只是前进中的动力,不但不可怕,反而会使人越挫越勇。

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美好的理想,为什么只有仅有的少数人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而另一部分人只能够达到一种较有成就的生活水平?更多的人却只能永远地活在“望洋兴叹、曾几何时”的回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