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烦恼成心病
人活在世上,如果我们想的都是些令人烦恼的事情,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如果我们想的都是一些快乐的情景,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如果我们想的全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
在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因过分忧虑而陷于精神崩溃中,后来他决定到佛罗里达州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化解自己的忧虑。上火车时,父亲交给他一封信并叮嘱道,一定要等到了佛罗里达之后再打开来看。他到佛罗里达的时候更难过,此时他拆开那封信,想看看父亲写的是什么。信上写道:“儿子,你现在离家已经有一千五百英里了,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所有烦恼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总之,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对各种情况的看法。因为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到这点以后,儿子,回家来吧。因为那样你就能医好自己的忧虑了。”这个年轻人看完父亲的信后,觉得非常生气,因为他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训。那天晚上,他在迈阿密一条小街上走的时候,经过一个正在举行礼拜的教堂,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他就走了进去,听了一场讲道。讲题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掠地的人”。他坐在神圣的教堂里,听到了和他父亲同样的道理,才发现自己一直很傻。他看清楚了自己,认识到唯一能改变忧虑和烦恼的,只有他心中的想法。
一个星期以后,他收拾行李回家了,又去干上了他以前的那份工作,并娶了那个他一直担心失去的女孩子。当他精神恢复的时候,他已是一个小部门的工头,手下有十几个人;后来他成为一家纸箱厂的厂长,管理数百名员工。他的生活比以前更充实、更有价值了。
后来,他为此反思道:“我现在能够使我的情绪为我所用,而不会有损于我,我现在才知道我父亲是对的。使我烦恼的,确实不是外在的情况,而是我自己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烦由心生。人活在世上,许许多多的烦恼与不快都源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善于将这些想法和念头清出体外,那么,它便会使你寝食难安。
学会忘却才能活得潇洒
人人都有痛苦的时候,也都有愁眉不展的时候。如果没有忘却,就不会有现实的快乐。长此以往,便只会淹没在对过去的懊悔、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忧虑与烦恼之中,永远没有喘息的机会;如果没有忘却,人们可能会因为人与人之间都会有的摩擦而终生没有朋友、没有伴侣;如果没有忘却,那么,我们除了能在既没有多少记忆也不需要忘却的婴儿身上,看到最天真的欢愉之外,不会看到任何一张洋溢着幸福的脸。
曾经有一个动不动就恨别人的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有的人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如果你想过得轻松些,你就要学会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而你的仇恨是你最大的负担,要想快乐,你必须学会忘却。”
可见,人生在世,忘却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忘却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
实际上,忘却还是爱别人爱世界的一种方式。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难得在滚滚红尘中走一遍,何必寻找那么多的烦恼呢?
人人都有不足之处,事事都有缺憾之时。但是瑕不掩瑜,只要我们学会忘却,不刻意追求完美,我们就会从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体验人生的真谛。
猜疑是烦恼的祸根
喜爱猜疑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疑神疑鬼、无中生有、草木皆兵。不可否认,爱猜疑的人常常是对事物非常敏感的人。但可惜的是,他们的敏感所引发的并不是真知灼见,而是胡思乱想。
有一对再婚老年夫妻,男的是某大学教授,女的是某企业会计,他们都遭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特别珍惜这迟来的幸福。每当黄昏时,他俩手牵手漫步于江畔,畅谈各自的工作和理想。二人是再婚,却能如此相濡以沫,令同事、朋友们都很羡慕。
然而有一次,邻居借了教授几千元急用,不久该邻居还给教授时,恰好他不在家,于是就还给了教授的爱人。事后教授的爱人却没有把此事告诉丈夫。教授知道后十分生气,他认为妻子正在悄悄地隐匿家庭财产,莫非另有意图?便开始警惕起对方来。
然而,夫妻之间一旦失去信任,家庭矛盾就会越积越多,二人便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大吵大闹,最终成为怒目相向的“仇敌”。有一天,终于被女方拿走了家里的现金、债券存折等财产,二人的婚姻走向了彻底的决裂。后来二人又在财产的分割上互不相让、誓死相拼,最终对簿公堂、反目成仇。结果5年“马拉松”式的官司,耗尽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使本应过得和和美美的夫妻落到了两败俱伤的惨境。
事后,这位教授痛心疾首地对别人说:“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老伴,也是事业上的好帮手,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如今却闹到如此地步,真是得不偿失啊!唉,都是猜疑心害了我们。”
事实确是如此,因为猜疑是烦恼的种子,猜疑是人与人之间的绊脚石,猜疑是人际关系中的恶瘤……有了它,灿烂的阳光下也会投下不幸的阴影,使人压抑、郁闷甚至陷入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有了它,人与人之间就如筑起了一道不幸的屏障,友谊、幸福将被拒于屏障之外,痛苦、烦恼和灾难就会趁机入侵。
猜疑是烦恼的祸根,谁要在心中播种了它,谁就会收获不幸的恶果。只有将心胸放宽,不随便猜疑他人,才能使烦恼无机可乘。
嫉妒是柄双刃剑
有嫉妒之心的人,内心自然难以平静。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烦躁呢?”亚里士多德回答道:“因为折磨他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有嫉妒心的人,可以自己长进,却不允许别人长进。自己不长进,就更不允许别人长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拖人下水的办法:我不行,而你和我一样,大家都活不成,拉倒大吉。于是因嫉妒而产生的种种心态便表露出来,或消极沉沦、萎靡不振,或咬牙切齿、恼羞成怒,或铤而走险、害人毁己。你居我之下,一好百好;超我而上,谁都不好;你有了名声,我脸上无光。见别人比自己强,便有一种万箭钻心之感,非把人家挤倒方消心头之恨。这除了损人不利己之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他只能如尼采所说的:“为嫉妒的火焰所围困着的人,如同蝎子一样转动了毒尾刺杀了自己。”
某地一所着名的医科大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伤害事件:一名即将毕业的医学研究生用水果刀将自己的导师刺伤,随即举刀自杀未遂。而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本原因是这个研究生的嫉妒性格。当时,那位导师所在的医科大学获得一个去德国深造的名额,鉴于他的学识和威望,校方决定由他指定出国人员。该教授权衡考虑了整整一周,最后还是决定将另一个很优秀的研究生的名字报给了学校外事办公室。这个研究生知道此事后,先是与导师大吵大闹,一定要让导师把那名字换成自己。在哭闹不成之后,就以刺杀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嫉妒之火……
这个研究生可以说也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本来拥有无限美好的前程,可是,因为她那根植于心的嫉妒,使一切都葬送在了自己手中。美丽的梦想,被嫉妒的欲火吞噬,所有的希望都已烧毁。等待她的,只剩下法律的严惩。嫉妒将一个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优秀学生沦为了阶下囚。可见,嫉妒不仅无法使人走向成功,还会将唾手可得的成功化为乌有。
生活中,羡慕强者,你就会成为强者,甚至比他更强;羡慕成功者,你也会成功,或者更加成功。但嫉妒,则会令你在强者面前感到渺小,在成功者面前感到失败,并且从心底里嫉恨他们的强大和成功。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成为赢家,就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如果发现自己在嫉妒别人,就应赶紧将心态放正,那样,你才能正确面对身边的得失。
少一份计较就会少一份烦恼
在生活中,斤斤计较的人,之所以时时感到烦恼,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用一颗宽容之心待人。不懂得少一份计较就会少一份烦恼,凡事寸步不让、得理不饶人的人注定只能被烦恼所左右。
仲由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一天孔子叫他到集市上去买些东西,谁料却惹上了一身麻烦。那日,仲由来到市上,见两个人正在为买布吵架,便好心地前去劝阻。
“我的一尺布要价三钱,他要八尺,三八二十四个钱,他少给,我坚决不卖!”卖布人首先向仲由诉说。
买者争辩道:“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钱不是欺负人吗?”
仲由听后笑了,对买布人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并没多收你的钱。”买者一听仲由替卖者说话,更为光火,便撇下卖者,和仲由争执起来,并要和仲由打赌。仲由年轻性烈,把刚买到手的衣冠押为赌注。买者也是位性如烈火之人,非要拿自己脑袋做赌注。二人取保击掌,一致同意找大学问家孔子来仲裁此事。
孔子听完二人诉说的事情的原委后,笑着对仲由说:“仲由啊,你怎么这么糊涂呢?不会连数都不会数了吧?你输了,将衣冠给人家吧。”这下买者乐坏了,连夸孔子圣明,抱着仲由的衣冠高兴而去。
丢了脸面又损失了衣冠的仲由非常恼怒,觉得孔子昏庸便负气回家了。
仲由走后,别人问孔子:“明明是仲由对,您为什么要说他输了呢?”
孔子笑道:“仲由输了,说‘三八二十三’的人是个缺少知识的人,为了一个钱死争的人是个斤斤计较的人。而仲由作为一个明白人,反而为了这种争执用脑袋和衣冠作赌注,岂不是自寻烦恼吗?人生何必为了这种小事而生气呢?”
孔子的话,后来传到了仲由的耳朵里,使他感到非常羞愧,从此得到了老师的感化,师生感情笃深,愈久弥坚。
生活中,总是充斥着无数的烦恼与忧愁,如果事事关心,斤斤计较,必然会被忧愁所淹没。但是,你如果懂得宽容和忍让,便会多一份宁静,少一份烦恼。
面对恋人离去,不必悲伤
正在恋爱的人们,如果有一天,当你兴冲冲地去赴约时,迎接你的不是恋人温情的目光和火热的爱语,而是心上人与你断交的决定。此时,你的心情该是怎样呢?忿怒、痛苦?还是悲哀?你该如何对待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呢?
一般来说,失恋之后,人的心理上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平衡。爱与恨、甜与苦、希望与破灭会交替出现。在情绪受到破坏、身心受到折磨的情况下,某些失恋者会引起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失调反应。所以,在失恋之后,首先是要冷静,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
一时的冲动带来的只能是长久的痛苦和懊悔。你应压住心中的激情,冷静地询问分手的根本原因。态度要和缓,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并避免当场答复,因为激动万分时很难有理智的思索和正确的结论。
假如分手真的使你伤心痛苦,在抛弃你的人面前,应该表现出高度的自我克制能力,软弱只能体现你的无能,降低你的人格。
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才能称其为爱。假如一个不能理解你的姑娘,或者一个顶不住外界各种压力的姑娘放弃了对你的爱,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你们之间不可靠的爱情,是不能成为牢固的婚姻基础的。爱是不能勉强的,即使她在你的痴情或利诱下与你结合,也只能酿成不幸的婚姻。
失恋的痛苦常常会在一些人心中造成深深的、甚至毕生都无法愈合的创伤。于是有的人消沉了,有的人颓废了,有的人疯狂了,有的人堕落了,但更多的人因此而坚强了。
古今中外,失恋不失志的例子还少吗?失恋后的歌德写出了不朽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个人所尽知的例子。我们歌颂真挚专一的爱情,但我们不欣赏那种毫无希望的单相思,更反对盲目的爱情至上主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里,自由的含义,应包括理想、工作、学习等各种不懈的追求。
失恋的打击,也许会斩断你“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但决不应该使你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况且,奋发的工作、学习本身也是减轻痛苦、医治创伤的一剂良药。待到你从失恋的痛苦中完全挣脱出来时,你会为你的自强不息而欣慰。
终身独居的瑞典科学家爱弗莱?诺贝尔,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禁欲主义者。他一生的爱情生活是不幸的,但他的生命没有沉沦其中,他把对姑娘的爱附着到“专心攻读‘自然’这本厚书”的迷恋上了。他为人类贡献的300多项发明创造,不也正是他那崇高、执着的爱情之果吗!
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一个青年失恋之后,丧失了理智,或行凶报复,伤害过去的恋人;或进行人身攻击把双方搞臭;或动用武力威胁对方,大有不结亲便结怨之势。这种种行为,都不是真正的爱情。其结果,一害他人,二害自己,实不可取。
假如你失去的恋人是个见异思迁的薄情女,甚至是有意欺骗你的无情女,你也不必心存怨恨,更不可寻机报复。你不值得为这样的女子付出高昂的代价。你高傲、轻蔑地看着她离去,不仅会得到心灵的安宁、人格的完整,也会因此而赢得人们的敬重。对待无情女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精神上战胜她,并用你辉煌的事业来表明她在你心中的微不足道。
作为失恋者,没有沉溺在痛苦中的必要。一个男子汉,必须有力量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从爱情的迷惘中清醒过来,从失恋的痛苦中自拔出来。
你可以用发奋地工作和刻苦地学习来转移注意力,使失去平衡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一定的抑制。读书,可以使你心境平和,精力转移;工作,会让你忘却痛苦,重获新生。这样,你最终会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会燃起生活的希望,在广袤的大自然中,你真正的爱情将得到升华!
夫妻失和,及时掐灭战争导火索
夫妻相处难免有未尽人意的地方,双方应以“恋人的心肠”加以宽容,少加指责。
例如,丈夫对妻子说:“饭怎么又烧糊了?不知跟你说过多少回了,没记性?”妻子忙累了半天,马上回敬道:“怕糊你自己烧,以后没人给你烧了!”“谁稀罕!少你还不吃饭了?”……你一言,我一语,一顿饭弄得举家不欢。
在这一点上,任弼时和他的夫人可谓典范。有一次,任老的夫人不小心把饭烧糊了,任老吃着,嘴巴都是黑乎乎的。夫人十分愧疚,任老为了打消她的顾虑,诙谐地说:“我明天得演黑脸张飞,用不着化妆了。”说得夫人“噗哧”一声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