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圆凳造型略显敦实,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均有。做法一般与方凳相似,以带束腰的占多数。
无束腰圆凳都采用在腿的顶端作榫,直接承托坐面。它和方凳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凳因受角的限制,面下都用四腿,而圆凳不受角的限制,最少三足,最多可达八足。一般形体较大,腿足作成绵形,牙板随腿足膨出,足端削出马蹄,名曰鼓腿膨牙。下带圆环形托泥,使其坚实牢固。
绣墩
古代绘画中所见,大多是一个鼓形圆墩上复以锦绣的袱子,“绣”当是指墩上所复之物而言,里面构造如何不得而知。
《遵生八笺》说,“蒲墩以蒲草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且甚坚实,内用木车坐板以柱托顶,久坐不坏。”明代绘画中的绣墩样式不一,有绣墩全部为绣袱所掩的,也有只盖住上半截的,略可窥得其精巧的构造。当时仍有蒲墩。这可能是墩的原始形态,它和杌最初可能是草制木制、软硬座面的不同。
藤制器具不可能传到现在,故宫所藏明代紫檀绣墩,四周有黄杨木钱形雕饰,很像双股藤圈。这种仿藤的装饰,多少可以说明当时藤墩曾风行一时,清代也有同一形式的。此外如黑漆描金彩绘或雕漆、填漆以及各种木制、瓷制、珐琅制等花样形式,也都精美异常。
圆登和绣墩在室外内占的面积很小,宜设在小巧精致的房间,这类坐具四面都有装饰,最宜不依不靠,哪里需要就设在哪里。
绣墩在明代较前代有所发展。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但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作法是直接采用木板攒鼓的手法,做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形。两端各雕弦纹和象征固定鼓皮的乳钉,因此又名“花鼓墩”。
为了提携方便,有的还在腰间两侧钉环,或在中间开出四个海棠式透孔。明清时期的绣墩除木制外,有蒲草编织、竹藤编织而成的;有以瓷雕漆、彩漆等材质制成的。进入清代,除在造型上较明代为瘦而显秀雅外,还从圆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多种形式。使用中并根据不同季节使用不同质地的坐墩。如蒲墩保温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藤墩透气性能好,散热快,故多用于夏季,取其通风凉爽。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辅以不同的软垫和刺绣精美花纹的坐套。合在一起,才是名副其实的绣墩。
脚凳和滚凳
古代的“凳”字,最初并不指坐具,而是专指蹬具。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之事。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显然是一种上床的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脚踏,又称脚凳。
脚凳常和宝座、大椅、床榻组合作用。除蹬以上床或就坐外,还有搭脚的作用。一般宝座或大椅坐面较高,超过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两腿必然悬空,如设置脚凳,将腿足置于脚凳之上,可使人更加舒适。
明代道教养生术中还将脚凳与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制成滚凳。道学认为人之足心的涌泉穴是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令人摩擦,遂创意制滚凳。其形制是在平常脚踏的基础上将正中装隔档分为两格。每格各装木滚一枚,两头留轴转动。人坐椅上,以脚踩滚,使脚底中涌泉穴笪以摩擦,取得使身体各部筋骨舒展,气血流通的效果。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介绍滚凳说:“涌泉之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欲令人摩擦。今置木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柱镶成,中分一档,内二空中车圆木两根,两头留辆转动,往来脚底,令涌泉穴受擦,无须童子。终日为之便甚。”
以上是对明代的椅凳普遍性的介绍,这些椅凳,在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有很丰富的实物。下面只就故宫博物院所藏,具体分类作一些介绍。
皇宫中的椅子还保存着床的特点,体积重大,固定在室内中心,或其他主要位置,是最庄重的坐具。这种椅子有木质髹金漆,或朱漆金饰,或硬木精制,为皇帝后妃所专用,当时称为宝座或御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五屏风式背
通体髹金罩漆,两旁扶手,四卷足,足下有底座,通体雕云龙,靠背和扶手的顶端平悬龙首。
圈椅式背
四圆柱上承三龙作弧形,正面高两扶手渐低,正面两柱各蟠一龙,背板平雕阳文云龙,座面与底坐相连,是一个宽约五尺深约二尺余的须弥座,无足,通高约四尺。
故宫所藏只有一把,从髹漆制作、雕刻的刀法和龙的造型等方面来看,是明嘉靖时的。在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军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这把椅子原是太和殿宝座台上的宝座,椅子两柱的蟠龙,特别是组成背圈的三条龙,龙的姿势要完全按照背圈的形式来雕刻,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能显出蜿蜒奴手空之势,作者的手法是很惊人的,整个椅背造型简洁,下面采用须弥座而不用四足,更给人以坚实厚重的感觉。在龙椅中是一个新格,可惜已经残破。
云龙圆背椅
通体髹金罩漆,突雕云龙蟠绕在椅背和扶手上,尺寸略小于上述(2),如乾清官的宝座,就是这个形式。以上三种椅子都设在大殿正中,后有髹金屏风,是皇帝举行最隆重的典礼时所用。
三屏风式背
髹朱饰金,突雕龙凤纹,四足下有底座;也有通体云凤纹的,设在后居的正殿明间。以上四种椅子必陈设在朱油贴金彩画的室内,才能协调。
紫檀、乌木、黄花梨、楠木、红木等硬木所制和黑漆描金彩画、雕漆、填漆、戗金及饰牙角竹木宝石等作法的大椅。
这种椅子当中有一部分有龙或凤的装饰,但大部分是其他图案,形式或繁或简,确有不少新鲜活泼的题材,充分表现出质地美、造型美、舒适耐用的优点(椅上都有特制的坐褥靠垫隐枕)。
这种椅子有的和屏风宫扇一起设在屋宇明间的正中,作为便殿宝座的形式,或设在大书案的后面,当作写字看书的椅子,或设在面窗对景的地方。
这类大椅没有成对的,都是单独的陈设,可姑且称为床式椅。明《遵生八笺》说,“仙椅,默坐凝神运用须要宽舒,可以盘足后靠”,“禅椅较之长椅高大过半,惟水磨者为佳……其制惟背上枕横木阔厚始有受用”。明代这些宽大的仙椅、禅椅,以及清代特有的鹿角椅,也都应属于床式椅一类。
一统背式椅
和灯挂式差不多,只是背上横梁不挑出,多为普通木材所制,宫廷中的也有黑漆描金彩画等装饰。这种椅子宜于放在靠墙,靠隔扇,或靠栏杆罩等地方,两把椅子夹一方几,过去的长条形椅披,就是用于一统背及灯挂背椅子的。
五、明代家具中的床榻
明代床榻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架子床
架子床是指有柱、有床顶的卧具。有四柱床、六柱床、拔步床,还有一种属于变体并十分繁复的月洞式门罩大架子床。
架子床四角安装有立柱,床面的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上端装楣板,顶上有盖,俗谓“承尘”。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拼接成各式几何纹样。因床上有顶架,故名“架子床”。
也有正面多加两根立柱,两边各安装方形栏板一块,名曰“门围子”。正中是上床的门户。更有巧手把正面用小木块拼成四合如意,中加十字,组成大面积的棂子板。中间留出椭圆形的月洞门。三面围栏及上横楣板也用同样方法做成。床屉用棕绳和藤皮编结成胡椒眼形。四面床牙浮雕螭虎、龙等纹饰。
也有单用棕屉的,做法是在大边里沿起槽打眼,把棕绳尽头用竹楔镶入眼里,然后再用木条盖住边槽。这种床屉使 用起来比较舒适,在南方直到现在还很受欢迎。明代万历间午荣所编的《鲁班经匠家经》中对架子床的制作有过详细的介绍。明式架子床当时使用较为广泛,因而有一些传世,在民间收藏家手中亦有一些。
然而,用料高贵、雕工精美的传世品却不多见。这里重点介绍一位民间收藏家收藏的黄花梨月洞式门罩架子床,学习收藏者可以窥一斑以知全豹。
该床气势宏大、豪华富丽,尺寸为长228厘米、宽160厘米,通高228厘米,屉高51厘米,床面为藤皮编制。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但方中有圆。正面门罩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为一扇,下半左、右各一扇,均用榫卯结构与立柱及屉相接,形成月洞式门罩。正面门罩与床围、挂檐的纹饰均采用四簇云纹,再以十字连接,图案十分繁缛。由于它的面积较大,图案又由一组组相同的纹样攒斗而成,故引人注目的是匀称而有规律的整体效果,且不使人有繁琐的感觉。床身高束腰,束腰间立竹节型短柱,分段嵌装绦环板,雕喜上眉梢、鸳鸯荷塘等吉祥纹饰,均采用深浮雕方法,立体感强,增加艺术装饰效果。下牙板浮雕草龙、螭龙及缠枝花纹。挂檐的牙板上浮雕暗八宝纹饰。这是明代家具中体型高大而又综合使用了几种雕饰手法的一件作品。
床的腿足采用整木雕成三弯形状,上部用仿铜包镶作法雕饰龙头,中部雕饰螭龙,下部雕饰卷草纹。整条床腿形似象足,墩厚、质朴。榫头为典型的明式家具中的抱肩榫结构。床架部分的连接十分巧妙,制成的榫头小巧精湛,叫“走马销”或“走马楔”,南方师匠一般称“扎榫”。是一种特制的栽榫。它一般用在可装可拆的两构件之间,榫卯在接合后须推一下,它才能就位并销牢;拆卸时又须把它退回来,才能拔榫出眼,把两构件分开。因此它称“走马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