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代家具收藏艺术
3521200000001

第1章 古代家具概述(1)

一、简述

我国的家具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从商周到秦汉,是以席地跪坐的方式为中心的家具;从魏晋到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交替的家具;北宋以后,是以垂足坐为中心的家具。总的趋势是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发展。

有关家具的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如《易经》载:“巽在床上,用史巫纷若。”可见当时床已问世。又如甲骨文中,“牀”字的偏旁“片”,《说文解字》释为。判木为片,即制木为板”,无疑木片就是。实物则,有青铜器中的俎与禁等。俎用以放置祭祀的牛羊,从外形和用途来看,它应是几、案、桌等家具的雏形。禁是稍高的平台,其上存放酒器,可谓家具中箱、橱、柜的母体。至春秋战国时期,家具种类丰富多了,有俎、几、案、床、屏风、架、箱等。古时无桌,用案盛食,供人进餐,几为凭倚之具,屏风既有。八尺屏风可超而越。又有彩绘木雕小座屏。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彩绘大床,是我国现存古代家具中罕见珍品。秦汉时的起居方式以床榻为中心,从当时的壁画、画像砖中可知,床榻不只限于睡眠之用,办公议事、聚餐会友等都在床榻上进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床略比榻高且宽。案的样式有方有圆,尺寸上也有长短之分。几的作用由单纯凭靠向放置榻前移动,逐步与案趋于统一。壁画上还出现了从西域传到中原来的胡床,《益都耆旧传》中有“踞胡床,垂足而坐”之说。另有一种立柜,外形似带矮足的箱子,门向上开,有一定容量,从仓房的橱发展变化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以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为主,但也出现侧坐及向后靠背坐等方式,所以家具也随之而变化,开始出现一些新兴高型坐具,意味着向垂足坐过渡。敦煌壁画中可以见到两人并坐的双人胡床,龙门浮雕中有高型坐具筌蹄,用藤草编成,形似束腰长鼓,敦煌285窟西魏壁画《山林仙人》中所坐的椅子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椅子形象。隋唐五代时的起居方式,垂足而坐渐为主流,高型家具逐渐推广。坐具类有西安高元玨墓壁画中的扶手椅,是现知垂足坐椅最早的形象。唐人《执扇仕女》和《宫中图》中绘有圈椅,唐敦煌壁画中垂足坐的长凳更是屡见不鲜,高型坐凳还有粗木小凳和较大的囱足凳,以及腰凳、圆凳等。桌案形式更为多样,唐敦煌壁画《屠房图》中有高型粗木方桌,《宫中图》中有壶门大案。凭几的倚靠功能遂渐由椅背代替。床的形式不断翻新,由低向高变化,由简向繁发展,主要有案形结体和壶门台座两种形式。大者供日间工作、读书以及晚间睡眠用,小者只供一人坐用。唐末、五代间,家具的品种和类型已基本齐全,高型家具已趋完善,家具阵容初具扭模,《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家具就有长桌、方桌、长凳,椭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几、大床,屏风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实物则有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家具几、床、屏风,衣架、箱、柜等。

至宋代,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家具特点是尺寸增高,同耐为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产生了一批新家具,淘汰了一些与之不适应的老家具。明显增高的家具有衣架,巾架、镜台等,因原在床土使用此时移到了地面。新生家具有《山谷老入刀笔》中记载的折叠桌子、曲足盆架、交足柜和《三顾茅庐图》中的交椅,以及因填词唱曲之需产生的琴桌。此外,还出现了抽屉的记载和形象。《因树屋书影》“唐临夫作一临书桌子,中有抽替。”抽屉形象见苎于河南白沙宋墓二号墓壁画。元代家具多承袭宋代传统,也有新形式。大同冯道真墓壁画中的六足盆架,与河南白沙宋墓壁画里的曲足盆架十分相似。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中的桌案、交椅,以及椅下设踏床子,与宋制也大致相仿。与前代不同的家具有山西文水北裕口古墓壁画中的抽屉桌,抽屉位于桌的上部,桌面上摆着提梁壶和碗,表现出蒙古人敦实的风貌。明代家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称之谓“明式家具”。品种和式样丰富多采,按其功能可分为:椅凳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屏座类、台杂类(器物见词目,特点另述)。清式家具也有其独到之处,总体尺寸比明式要宽、要大,造成稳定、浑厚的气势。样式也多,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华丽,运用雕、嵌、描、堆等多种工艺手段,构成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描金、彩绘,更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

二、历史及演变

家具制作业不仅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工艺职业,其发展史也是人类使用材料技能的进步和征服自然环境能力增强的历史。

中国家具历史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席地而坐”之席,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的坐具。有关汉代以前的家具实物到目前发现很少,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漆木床为目前所见最早床舶实物。此床长218厘米,宽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通高44厘米。前后各留有一缺口以便上下。床体施黑漆,装饰红色方形云纹,床面铺屉板。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龙凤方案,高37.4厘米,48厘米见方,青铜制作,通体用金银丝镶嵌。上方下圆,上大下小。这两件器物都很合适当时席地而坐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文化进一步向江南传播。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也对中国产生影响,开始出现高型家具,旧有的床、凳、桌子、椅、杌不但已变得形式多样,高度亦接近现时尺寸。敦壁画285窟顶西魏时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禅僧一人跪坐在椅上,座椅上有搭脑,有扶手,虽因画面剥落,但椅子形状仍清晰可辨。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中有一细部,描写妃子班婕妤坐于床上和皇帝谈话的情景。此床形式为无缩腰的架子床,床前还放有一只春凳。另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卫贤《高士图》等图卷中,更可见到晚唐五代时期家具完全脱离了以前的箱式结构,而呈现风格新颖的框架结构。

到明代,中国家具的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其时大致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硬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铁力木、酸枝木等源源不断输入中国。这些木材色泽沉着,纹理优美,兼之质地坚硬细腻,适宜于制作精密的榫卯和进行细致的雕饰。加之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家具制作在技艺、造型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各类家具的种类也空前发展,家具制造业有了新的突破,明代成为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各地都形成一些专业制造家具的作坊,且都拥有一些很高技艺的匠师。特别是苏州地区、广州、北京等地的家具作坊,不仅在式样、制作工艺上颇具特色,且都自成体系,制造出许多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家具,也使苏州、广州、北京成为当时有名的家具制作中心。

明代制作的家具(包括清初制作的一部分)一般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秀丽、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以“线脚”为主要形式语言的造型手法,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明式家具不事雕琢,为了讲究线条的优美,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仅在部分构件上作小面积的雕饰,结构上讲究巧妙的榫卯和加工工艺上的精巧。

清前期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式家具风格。雍正以后,在造型艺术、用料、装饰及色彩方面则与明代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当时制作家具的工匠充分发挥了雕、嵌、描绘等方法,并吸收了外来文化艺术,在家具形式上大胆创新,变肃穆为流畅,化简素为雍贵,一改前代风格,出现了稳重,华丽的清式家具。清式家具的制作地点主要是北京、苏州地区及广州。因各有其自己的地方风格,于是又分别被称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和苏式较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具的传统形式,而广式家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又因来往的欧洲客商要求及贸易需要,形成了独特的家具风格,趋向于“西化”。

清代家具除广州、苏州地区及北京三处带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风格,而成为清代家具的主流外,其他地方也各有其风格和特点,只是在数量上略少,影响上略小而已。如甬作骨嵌家具、鲁作嵌金银丝家具云南制作的镶嵌大理石家具、扬州的漆器家具以及湖南、江西等地的竹器家具。

清代家具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继承了历代工艺技法,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装饰手法胜过前代。

现代家具的发展是和现代技术并行、与现代建筑同步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工艺的发明和新材料的采用,出现了低廉的曲木家具和以金属连接件为家具重要组成部分的金属架家具。现代家具开始由框架式结构向板式结构和拆装式结构发展。观察近现代家具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新材料,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而取得技术的进步,其例子就是曲木家具;另一方面是继续追求艺术质量,努力坚持着传统工艺,如上海、广东及江浙两省的红木家具行业。这些硬木手工传家具雕刻虽然可以认为其尽善尽美,但成本太高、生产期太长,对于大批量生产来说,当然很难维持,同时价格止太昂贵。因而以此为生计的硬木家具制作者和装饰家庭的现实需要之间便形成一定的距离。

现代家具茬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和传统手工艺背离的观念。家具行业尽管还需要技艺高超的雕镶技术,但雕刻家具已不再流行。现代家具艺术风格在背离了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也背离了前人对结构的重视。现代充分发达的机械虽然使人生畏,但它却有诱惑力。它不仅许诺物质生活的舒适,而且使每个人有更多的闲暇。然而,它又似乎威胁着我们的个性感和出自本能的生活方式。

总之,现代家具在制造方式和设计原则上与手工艺品即传统家具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家具是手工创作的手工艺品;而现代家具则是一种机器产品。

三、家具木材

中国传统家具多以较名贵的优质木材做成,这些木材均有不同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很少雕刻花纹,且材质坚硬,木性稳定,能制出复杂的榫卯,以及刻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和花纹。所用木材大体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铁梨木、红木、楠木、瘿木、乌木、黄杨木、椐木等。

紫檀自古认为最名贵的木材。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主要产于越南、印度,我国两广地区亦产,但数量不多。木质极其致密,无痕疤。色呈犀牛角色,老者色紫,新者色红,有不规则蟹爪纹。木质坚重,鬃眼细密,年轮纹大多为绞丝状。老紫檀浸水不掉色,打上颜色一擦就掉,新紫檀浸水后掉色,打上颜色不掉。

花梨木产于南海诸地及我国南方。质坚而不过重,色彩鲜艳,鬃眼细密,纹理清晰。老花梨又称黄花梨,颜色由淡黄到紫赤,且具香味,新花梨木色赤黄,木质粗,纹理呆滞无变化,且无香味。制成器物一般通体光素,不加雕饰,以突出木质纹理的自然美。

鸡翅木又作“鸡鹜木”、“杞梓木”。因其纹理酷似鸡翅而得名。子为红豆,兼有“相思木”之名,亦直呼为“红豆木”。又因木质十分坚硬,破料时常打锯,工匠们叫它“砂石木”。产于我国广东及海南岛。斜锯木纹呈细花,老者肌理细腻,有紫褐色深浅相间的蟹爪形花纹,尤其是纵坯面,纹理变化无穷,自然形成各种山水、风景图案,制作家具时,尽可能把纹理整洁和色彩优美的部分做在表面,以增添天然艺术韵味。新者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僵直呆板,木丝容易起茬,较老者为差。

铁梨木或作“铁力木”、“铁栗木”,别名“石盐”、“铁棱”。产于我国广东。呈紫黑色,木质糙而纹粗,鬃眼显著。树种高大,多用以制成大件家具。有明代翘头案面,长约3—4米,宽约60—70厘米,厚约14一15厘米,用大块整料做成。色泽纹理略似鸡翅木,有些鸡翅木家具的个别构件有以铁梨木伪充制成。

红木产于我国广东、云南及南洋诸岛。木质坚硬耐用,重量较轻于紫檀,鬃眼比紫檀大,年轮纹都为直丝状。老红木近似紫檀,有时具有墨色斑纹,但光泽较暗,颜色较淡,质地致密也较逊,有轻微馨香气味。新红木色赤黄,有花纹,颇似黄花梨。不如紫檀贵重,但产量大,选料时多取其最精美的部分,制成家具仍不失为上等器具。

楠木色泽淡雅匀整,伸缩性小,易操作而耐久稳定。产自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博物要览》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又名紫楠;二日金丝楠;三日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的白乐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楠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之类,惟可做桌凳之类。”传说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南方人多用作棺木或牌匾。宫殿及重要建筑之栋梁必用楠木,器具除做几案桌椅之外,主要用做箱柜。

瘿木瘿“树瘤也,或树根”。亦称影木。产于我国辽东、山西、四川等地。《博物要览》谓:“影木产四川溪涧,树身及枝叶如楠。年历久远者,可合抱,木理多节,缩蹙成山水人物鸟兽之纹。”书中并记一瘿木桌面,长一丈一尺,阔二尺七寸,厚二寸许。满面胡花,花中结小细葡萄纹及茎叶之状,名“满架葡萄”。影木大多取自树木的根部,树干部位多取树之瘿瘤,为病树所致。南方多枫树瘿,蟠屈秀特,北方多榆木瘿,既大又多。《格古要论》云:“瘿木出辽东、山西,树之瘿有桦树瘿,花细可爱,少有大者;柏树瘿,花大而粗,盖树之生瘤者也。国北有瘿子木,多是杨柳木,有纹而坚硬,好做马鞍鞒子。”影木数量稀少,一般用作台面的心板,四周以其他硬木镶铺。

乌木产于海南、南蕃、云南等地。纹细,质重,坚实如铁。老者纯黑色,光亮如漆,久不变色。《古今注》谓:“乌木出波斯”,称“乌文木”;《渚蕃志》称。“乌楠木”;《西洋朝贡典录》称“乌梨木”;《通雅》称“焦木”。《南越笔记》载:“乌木,琼州渚岛所产,土人折为箸,行用甚广。志称出海南,一名‘角乌’,色纯黑,甚脆。有曰‘茶乌’者,自番舶来,质坚实,置水则沉。其他类乌木者甚多,皆可做几杖,置水不沉则非也。可见乌木并非一种,并有沉水与不沉水之别。此木无大材,多作镶材,利用其颜色变化制成特殊效果的家具。

黄杨木我国南北方常见树种,木质坚致,有斑纹状之线。据传每年只长3厘米,闰年则不长。因其难长,故无大料。一般用作小件木制品,如木梳、刻印等,用于家具则多作镶嵌纹饰用,木色彩艳如蛋黄,若与紫檀相配,互为映衬,异常美观。

椐木亦作“榉木”、“木具木”。木质坚固,木理秀美,色黄。产量多,江南民间普遍用做箱箧几案。其老龄而木材带赤色者,名为“血榉”。有大花纹,如山峦重叠,称为“宝塔纹”。有的榉木花纹酷似花梨木。明式椐木家具与黄花梨等硬木家具的造型和制作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樟木因木理多纹成章,故名。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尤以福建、台湾为多。纹理甚细,有香气,能避虫害,多用作箱、匣、柜、橱,或与硬木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