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苍凉后土
3517800000062

第62章

一家人筹划和念叨已久的中明老汉六十岁生日,很快就来到了。随着日期的越来越近,不但佘家老少处在了一种无法说清的繁忙、紧张和兴奋中,就连四邻的乡亲,见了中明老汉家里的人,也都露出了一种祝贺和喜悦的神情,纷纷打趣地说:

“中明老汉,恭贺你呀!”

“佘大伯,怕不怕我们这些大肚罗汉来吃多了?”

中明老汉和田淑珍大娘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嘴里却说:“这是些啥话?添人添筷子,哪个怕你们吃多了?要看得起,就早些来!”

田淑珍大娘另外还说:“他大侄子,你要来,也不要送啥,给你大伯多买几挂鞭炮,闹热一下就行了!”

听话的人忙说:“那行呀!别的做不到,这个我们做得到,到时候爆它个遍地红!”

生日的头一天,一家人起了个大早,开始忙碌起来。中明老汉带着文富,披着灿烂的朝霞上街采购东西。各种蔬菜、副食和油盐酱醋等佐料,买了满满两大箩筐。在副食商店买佐料时,又让陈民政和小吴看见了。陈民政忙问中明老汉家里有啥事,中明老汉说:“没啥!没啥!自己家里人要吃。”

陈民政看了看,说:“老佘大哥,你别骗我们。庄户人家,如果不办事,谁会买这么多东西?”

文富听了,见瞒不过他们,就心直口快地说:“我爸明天六十大寿。”

陈民政和小吴听了,也不说啥,就分别叫营业员从柜台上拿了两瓶寿酒,作为礼物送给中明老汉。中明老汉见了,心里十分感激,却不肯收他们的礼物,说:“这哪行呢?光让你们破费!”

陈民政说:“人生六十是道门槛!俗话说,添人添寿,像老佘大哥这样的好人,我们只在心里期望再办一次六十岁生日。”

中明老汉说:“那不活一百二十岁,成老怪物了!”

小吴说:“我们就是要祝你永远健康,长命百岁呢!”

推辞了半天,中明老汉只好含着热泪收下了礼物,同时再三叮嘱他们明天一定来吃寿酒。陈民政和小吴答应了,中明老汉才带着文富兴高采烈地回了家。

回到家里一看,文英赶早班车已回到了家里,正和田淑珍大娘、卢冬碧一起磨豆腐。石磨吱吱呀呀欢快地唱着,雪白的豆浆顺着磨槽,汩汩地流进木桶里,散发着一股香甜的味道。文忠光着上身,在院子边的李子树下,卖力地劈着一只柏树树蔸。金箔似的阳光光斑在他油光光的皮肤上,顽皮地跳跃着,劈出的木柴已像小山一样堆了起来。几只喜鹊在旁边的核桃树上大声地唱着,更给这小小的农家院落增添了一种节日的快乐。只有天志老头,像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孩,坐在院子中间的一把小竹椅上,眯缝着眼,安详而惬意地晒着太阳。他今天的气色好像格外好,脸膛上放着一层红光,似乎也透露出了内心的高兴。一根他寸步不离的拐杖,放在竹椅旁边。叫“四眼”的大黄狗卧在他脚边,把头埋进两只前腿里,也在打瞌睡。这幅温馨的图画,倒给这小院里的繁忙,带来了和谐的气氛。

中明老汉看见文英一回来,就帮着家里干活,比以前在家里做姑娘时,懂事和勤快多了,做父亲的更打心眼儿里高兴,就眉开眼笑地看着女儿问:“咋这样早就回来了?”

文英说:“晓得家里忙,早点回来干点啥!大事干不了,也打打杂,跑跑腿吧!”

中明老汉听了,内心涌起一股骄傲和自豪来。养儿才知娘辛苦,养女才报父母恩,他算没白疼这个女儿!俗话说,一个孝顺的女儿胜过十个不孝的儿子。可他中明老汉,不但女儿孝顺,儿子们的孝心也一个比一个强,这对于他来讲,似乎再没有啥遗憾了。他心里高兴,嘴上却不直说出来,只说:“要你干啥,家里帮忙的人多着呢!你能够记得住老子这一天,就算我这辈子没白疼你!”

文英说:“爸,我咋会不记得,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呢!”

中明老汉眼里闪出了一层潮湿而晶莹的光泽。看见女儿的孝顺,想起春天里对待文英的事,倒一下觉得对不起女儿了,便问:“朱健呢,咋没回来?”

文英说:“他还要上班,明天会回来的,爸!”

父女俩只顾说话,文富将担子挑进厨房里,又重新走了出来。这时,田淑珍大娘打断了中明老汉和文英的话,对丈夫说:“你不要光站在阶沿上说话,进去看看文英给你送了啥?”

中明老汉问:“送的啥?”

田淑珍大娘说:“你各人进屋看嘛!”

中明老汉听了,急忙向堂屋奔去,文富也好奇地跟了过去。走进堂屋里一看,只见桌上放着一块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大匾额。匾的中间是一幅寿星拜寿图。寿星头上顶着一个大包,拄着拐杖,童颜鹤发,正对着他们亲切地微笑。两个小童子跟在寿星身边,手托仙桃等寿果,像是朝他们走来。图案两边,是一副用黄色有机玻璃刻成的对联,嵌在红色的玻璃上。文富念出了对联的内容:“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明老汉默默地、无比幸福地看着匾额。画上的意思他懂了,过去很多有钱人家的堂屋上,都挂有这种图画。对联的意思他却不懂,文富就对他说:“爸,这是文英祝你像山上的松树一样,永远不老,福寿双全!”中明老汉听了,脸上的皱纹颤动起来,像是抑制不住内心巨大的幸福和喜悦,这颤动慢慢变成深厚的笑意,一层层荡漾在眼睛里。他哆嗦着手,捧起了女儿送来的祝福,走出堂屋,来到阶沿上。当东晒的阳光投射在他手中匾额的玻璃上,玻璃马上闪烁着耀眼的金光。他又高兴地端详了匾额一会儿,才幸福得颤抖地对文英说:“你咋给爹送这样贵的礼,得花多少钱?”

文英说:“爸,花多少钱都值得!”

田淑珍大娘见老头子高兴,就对他说:“看你看不够的样子,让文富挂在墙上,慢慢看吧!”

文富也说:“爸,给我挂吧!”

中明老汉却舍不得,把匾仍抱在胸前,说:“忙啥?等明天客都来了再挂!”末了又说,“让大家都看看文英的孝心呢!”

文英听了,脸一下红了,正想说话,文全忽然顶了一个大甑子,气喘吁吁地走进了院子。还在院子边,他就大声叫了起来:“二婶,甑子借来了!”

田淑珍大娘见了,停下石磨,立即高兴地迎过去,说:“有劳大侄子了!”

文全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二叔的生日,当侄儿、侄媳妇的送不起大礼,跑跑路是应该的!”说着,他放下甑子,也一眼看见了文英送来的匾。他正想过去瞧个稀罕,忽然,晒着太阳的天志老头,身子在竹椅上抽搐了一下,头突然偏向一边。紧接着,他就从竹椅上软绵绵地滑了下来,扑在地上。

文全急忙奔过去,一把抱住了他,口里喊道:“天志爷爷,你咋了?啊?!”

听到叫声,佘家所有忙着的人,都停下了活,一齐跑了过去。中明老汉也忙把匾放进屋里,吃惊地跑了出来。

文全还抱着天志老头摇晃着。天志老头的面孔仍泛着红光,可头却像棉花条一样随着文全的摇晃而摆动,口眼也都紧闭着,没回答文全的话。

隔了片刻,文全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他停止了摇动,将手指伸到了老头的口鼻前。

中明老汉一家,都被这突然出现的情况吓住了,他们紧张地看着文全,一双双眼睛瞪大了,一颗颗心绷紧了,谁也顾不上说话。

半天,文全的手指无力地放了下来。他抬头看了看大家,沉重而缓慢地说了一句:“他,走了!”

霎时,这轻轻的、带着无可奈何的绝望的声音,仿佛一声惊雷从佘家人的心上滚过,使这一家处在极度幸福和喜悦中的人们,立即像从盛夏的炎炎烈日下,跌进了冰窟里。他们的头脑轰的一声,如同被针尖刺了一下,全身不由自主地痉挛起来。一时间,他们不知该咋办了,好像大脑已失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木头一般站在那里,瞪着两只大眼,痴呆地看着文全和他手上天志老头的尸体。周围十分静谧,阳光分外明亮,磨槽里的豆浆已经滴落干净,先前欢唱的喜鹊已不知去向。他们只觉得这静谧就要爆炸。也不知过了多久,中明老汉才从这种惊愕和麻木中醒过神来,他的眼睛突突跳着,蹲下身,伸出哆嗦的手,仿佛不肯相信地也去探了探天志老头的鼻孔,口里喃喃地说着:“死了?死了!”

人们从惊愕中醒过来了,田淑珍大娘过了一会儿,才记起哭。于是就一边哭一边呼天抢地地叫道:“天啦,这可咋幺台呀?喜事没有办,倒要办丧事了!天啦,我们咋就摊上这号事呀……”

接着,卢冬碧也哭了起来。她没像田淑珍大娘那样呼天抢地,却也十分伤心。文英见母亲和大嫂一哭,也禁不住抽泣起来。

中明老汉从地上站起身,他没管几个哭泣的女人,抬头对还愣着的文忠、文富说:“还愣着干啥?去拿几颗鞭炮出来,放个落气炮吧!”

文忠、文富听了,回过了神,这才进屋拿出为中明老汉贺生买的大鞭炮,连续放了三颗。三颗鞭炮清脆的响声,向村子里的人报告了中明老汉家发生了不幸的消息。

然后,中明老汉才对文全说:“大侄子,麻烦你了,给我抱进屋里来吧!”说着,他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像喝醉酒似的摇晃着身子,口里说:“我知道,迟早会遇上这一天!迟早会遇上的!”说着,走进堂屋里,搬了一把老式木椅子放在正中,让文全把天志老头的尸体放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坐好了,这才又去倒了半碗菜油,搓了一根纸捻放在碗里,点燃了,摆在天志老头面前。

天志老头去世的消息,像风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不一时人们都纷纷拥来了。堂屋里,田淑珍大娘正哭得死去活来,伤心欲绝。一边哭,一边数落死人:“他三叔吔,你咋要这样为难我们哟?我们没啥地方对不起你呀?你到我们家来,我们只有那么孝顺你哟!我们给你吃,给你穿,给你看病吃药,就是娃赶场,给我们都舍不得买一块糖,却要给你买哟!我文英给我买的冰糖,我那宝贝孙女都没吃上一颗,全给了你哟!春上那场病,我们一下就卖了两千多斤谷子哟!你说要吃鸡,我们就把生蛋的鸡杀了!你说要吃鱼,我们就专门给你一个人煮鱼……你说说,我们哪点对不住你?你却这样不仁义,专门来弯酸我们哟!你侄子明天满六十,全家人盼着给他办生,你为啥偏偏要在这时来凑热闹呀?你哪怕多挨几天,我心里也想得开呀……”

她这一哭一诉,使卢冬碧和文英也想起了父亲的生日,两个女人也更伤心起来,由先前的抽抽搭搭变成了号啕大哭。

人们听到这哭声,眼圈也红了,一些女人也禁不住啜泣起来。男人们则去安慰田淑珍大娘、卢冬碧她们,说:

“他大婶,你就莫哭了!人死了再哭也不能活过来!”

“就是,莫哭了!这事也不能怨他。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拖到四更天!”

“对,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们一家对他好,大家的眼睛都是看着的。”

“是呀!春上那场病,我们就以为他要去呢!”

这时,中明老汉清醒过来了。他不清醒不行,这样大一件事,他是顶梁柱,是主心骨。老婆和媳妇、女儿们要哭,让她们哭去,自己此时纵有天大的悲伤,也只能强压在心底了。他向来看望的众人打着躬,客气而恳切地说:“各位老少爷们儿,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求各位帮我担待着点!”

众人听了,七嘴八舌地说:“没说的,要干啥你尽管说!”

还有人提醒他们,说:“去找龙支书没有?五保户是全村的五保户,该去找找他,看他咋说!”

众人也说:“对,千人吃饭,主事一人,他该到场才对!”

文富听了,急忙说:“爸,我去找他!”

中明老汉也觉得有理,朝文富点了点头,说:“去吧,给他说声信儿就回来!”

文富等父亲说完,就急忙跑出去了。这儿中明老汉对大家说:“家里人虽多,可这会儿哭的哭,的,都犯糊涂了。麻烦哪位兄弟或大侄子,去给请请阴阳先生和抹汗的郑瘸子吧!”

众人听说,忙古道热肠地回答:“你放心吧,我们这就去!”说着,就有几个人去了。

没一会儿,文富喘着气回来了。众人一见,忙问:“龙支书没来?”

文富失望地说:“他不在家。”

一个汉子愣了一下,突然说:“咋不在,我刚才过路时,还看见他在院子里!”

文富也愣了,似乎吃了一惊,说:“我问他的女人,他女人说没在家。我就说,等龙支书回来了,就到我们家来一趟,五保户佘天志老头死了。”

一个人猜测地轻声说:“啥不在家,怕是不愿来呢!这号事,哪个不想落个干净?”

中明老汉听了,忙说:“没在家算了!给他说了信的,他回来了肯定要来。”说完,就吩咐文富赶快去叫杜厨子来杀猪——厨子原是说好下午才来的。又接着让文全回去,让叶冬碧再叫上两个女人,来帮忙做饭。又让文忠去团转借桌子、板凳、蒸笼。没磨完的豆腐,几个热心肠的女人已经开始帮忙磨了起来。文忠没劈完的树蔸,一个小伙子也过去操起了斧子。中明老汉见了,心里踏实了一些。这时,阴阳先生背着铜钹和罗盘来了,可专给死人剃头和穿衣的郑瘸子却没来。死人没剃头,净身,听说阎王爷是不收的,阴阳先生也不好开路让他上道,只好坐下来等。不一时,郑瘸子也带着工具,一拐一拐地来了。这时,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堂屋里已经站不下,连院子里也站满了人。中明老汉这才想起,老汉是喜丧,来看热闹的人肯定多,还应该在外面搭一个灵棚,让来看的人都有个坐的地方。想到这里,中明老汉又出来请人去砍竹子、借挡席,在院子里搭起一个很大的灵棚来。接着,中明老汉又记起,还没人手去请晚上闹夜的鼓手、乐队和唱孝歌的歌先生,于是又立即找人去落实这事。接着,又想起抬老头出门的抬脚,也应该早点对别人打声招呼,还得着人去乡上给他们每人买一根汗帕,从今晚起就得请人家坐席。还有挖墓坑的人,还有出门需要的纸人纸马、灵牌、引魂幡等,一桩桩一件件从他脑海掠过,又一一经他去安排落实。就这样,从上午一直忙到黄昏,整个丧事才渐渐显出一点眉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