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北大名家学做人
3516100000002

第2章 蔡元培:兼容并蓄,有容乃大(2)

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小事也要注意的榜样,提出为人要切忌:作客与人相争骂;筵上乱叫唤;搀夺人话柄(乱插嘴抢话);对众倒卧;着鞋卧人床;说主人密事;作客踏翻台桌;嚼残鱼肉置盘上;主人未迎便先上厅坐;翻人书籍;人前假咳吐痰;吃烟吐不择地;吃烟向人喷气;烟灰火悄敲满地(吃旱烟时);项多油滞不洗拭(不洗脖子);门庭不扫拂;谦上下动手力扯(谦让尊卑先后时动手乱拉扯);探手(伸手)隔座取物;坐即摇膝;桌上乱写字;坐下脚跷膝上;冷笑;摘花嗅香;开人箱柜;坐不耐久;坐立不宁;偷看人书简;粗鲁撞倒人器物;借人器物以及书文多日不还;好勉强量小之人饮酒(逼人喝酒);在病丧家嬉笑,等等。

古人说的这些,皆为小处随便的表现。虽然时代已到今日“后工业社会”、数字时代,E-时代,但人性的这些“一念之苟”的毛病并未根除,我们应该以彼为镜,检点自己,虽不能做一个不苟且的君子,却也应该,却也应该注重一些社会道德,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北大的学生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些行事随便的人,常常在一处墙角小便,秽气冲天。于佑任老先生看不下去了,就写了一纸“不可随处小便”,张贴于墙角。刚贴上没多久,浆糊都没干,这纸条就不翼而飞——原来于老先生是有名的书法家,有一人极敬慕于老先生的墨迹,便把这纸条揭了去,重新剪裁裱糊后挂于中堂,曰“小处不可随便”,以时时自警自励。

而蔡元培又为一代代北大人做出了“微端之不可开”的榜样。

蔡元培先生虽然个人生活极其俭朴,对于学生们,总是乐于周济帮助。但对于亲朋好友,却是另一番情况。

有一位马姓亲戚,幼年丧父,虽与先生仅是远房表亲,但先生仍资助他的生活、学习,直到他顺利地从北大俄语系毕业。

先生还有一个有趣的见识,他总是固执地认为:学生都是人才,亲戚都是庸才。因此,凡是北大的学生来找他帮忙,他永远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千方百计将对方安置在最为适合的位置。而当有亲戚来找他谋事,他虽也尽力帮助,但他为之联系的,大多是办事员、小科员一类的闲职,从不肯委以重任。夫人对此不以为然,常劝他:我家亲戚中,虽无经天纬地之才,但也都是读书人家出身,十几人中,总归能有一两个能干得力的吧,为什么你一个都不肯重用,老是要得罪人呢?蔡先生听后,每每一声不吭,但事后总是依然固我,不改初衷。

微小之处不放纵自己,谨慎处之,这样的人,是最难被不正之风击倒的。北大之风之所以“正”而且“大”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人格中,有一种光明正大的东西,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

□宽以待人,海纳百川

海是宽广的,做人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可以纳百川之水。这也是北大人倡导的一种精神;宽厚平和虚怀若谷。

古人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德乃大。”“唯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从社会生活实践来看,宽容大度确实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

做人,首先要宽以待人。反之,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一个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肯定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宽以待人,就是在了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能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个人若能宽以待人,那他在生活中肯定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记住这些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言行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对一个行为或言论的反映、感觉如何,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便会自觉地宽以待人了。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古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有修养的人,待人很宽厚,而要求自己则十分严格和全面。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礼待人,遵守信约,多为他人着想,遇到危险时勇敢无畏,挺身而出,发生摩擦冲突时主动退让。“礼让三分”,宽容让人。

宽以待人,还要对他人的毁誉有一个良好的处理态度。

蔡元培先生曾经对青年人说过这样一席话:“人家的毁誉,不必计较。的确,在人生旅途上,人们经常会遇到毁誉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毁誉,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历来高尚的人都主张要注意个人品行和道德的修养,注意声誉。

一个人的声名往往容易毁于其他人的议论里。“人言可畏”,蔡元培先生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等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过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总是“腿短”的,不会长久站得住脚,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于一时,但终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客观存在的,它最有说服力。俗语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说:“人言不足恤。”对待毁人名声的流言蜚语,无言是最好的轻蔑,“模糊”些可以省却许多解释和精力。对于那些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人言”,只为耳旁风,就像鲁迅先生对待这种“人言”一样,连眼球都不转一转!“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将“人言”打个粉碎。还是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是毁是誉,无甚价值,万勿因人毁誉而忧喜。”因“毁”而忧会失去信心,为“誉”而喜会停步不前。与其因毁而忧,不如自强不息,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与其因誉而喜,不如谨慎谦虚,不骄不躁,更上一层楼。先哲们谆谆教诲我们:不为己忧,不为物喜。是我们做人处理应该牢牢记住的。

还有,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凡事想开些。

不要以为这是陈词滥调。这句话的确极为平凡,说是老生常谈也可以。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经过无数人传诵的名言谚语,聚集了许多智慧。有句名言:“事情既然已是这样,就不会成为别的样子,勇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平心静气地接受已发生的事情,是克服更多不幸的第一步。”凡事要想得开,对于一些无可避免的事实,更要提得起,放得下,接得住,受得了。只有这样,人生才能潇洒倜傥。要勇敢地面对不幸、灾难和挫折,用平静的心态去承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再重新开始。

人一生有无数件小事,鸡毛蒜皮为这些小事伤脑筋,实在是耗费人生,请不要为小事生气。我们可以开阔胸襟,忘却许多不愉快的经历。不要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一代继承下去。为小事生气的人,生命最短促的。他的人生价值也是不足道的。

□宽厚平和,谦恭待人

在北大历史上,宽厚平和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宽厚平和的态度,谦慕待人的方式,足可以使后人铭记于怀真正是谦廉君子的风度与气势。

马幼渔为人谦和,素有谦谦君子之称。他对待别人极其谦恭尊敬,即使是非常相熟的朋友,也往往以“某某先生”称呼,颇有深得中国古典礼教精髓之意味。

马先生性格和蔼可亲,一向平易待人,宽宏大量,不论对朋友、同事乃至学生皆如此,因此,他又博得一“好好先生”的雅号。

一次,马幼渔在教室黑板上发现了“倒马拥周”四个大字,误以为中文系的学生们要“倒”他的系主任职位,而“拥”周作人取而代之。于是,他在课堂上盛赞周作人,对击的品德、学识都大加褒扬。

然而,“倒马拥周”实际上拥有的是另一层含义——批调皮的男学生,欲“倒”北大当时公认的校花马珏(马幼渔的女儿),而“拥”另一位后起佳丽周小姐。

马幼渔在此事上虽闹了一点误会,但他那廉虚、宽厚的风度,却更加充分地展露出来。

谦虚,是可贵的道德品质,又是重要的处世方略。是促进事业成功进而获得人们的理解、支持和合作的动力之一。谦虚的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因此,得人心,合人意,极易获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谦逊能够得人心,自己也深受其益。

只要谦恭待人,不论是“头”还是“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办起事来,得心应手,四通八达。因此,中外名人都那么称赞谦虚的力量,“虚心使人进步”“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应付地更加灿烂夺目”“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近于伟大的”

北大就是培养这些伟大的地方,这里有一颗颗灿烂的“宝石”值得后人不停地学习。

汤用彤先生为人平和宽厚,是为世人所共道的新文化运动后,学派的对垒。思想上的分歧使一些学者之间形同陌路,甚至水火不容。用彤先生因与世不争,心胞开阔,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尊重和深厚的友情。关于汤先生的谦和,《胡适日记》中还有一段生动的记述。

1937年1月17日,胡适为汤用彤校读《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稿本,次日到北大与用彤先生畅谈。胡适一直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彤先生学风与此迥异,但他在谈话中却不以争个优劣长短的口气相逼,而只是说自己胆小,“只能作小心求征,不能作大胆假设”,胡适对此虽很敏感,却由衷地承认这是用彤先生的“谦词”,而且承认用彤先生的治学广态度“最可效法”。

汤用彤先生在文化观点上强调要从各民族文化中吸取精华,融汇西式新文化,不赞成胡适“全盘西化论”,但在与胡适的交谈中,他同样是以协商的温和口气阐述自己的文化观,说“颇有一个私见,就是不愿意主什么好东西都是从外国来的”。胡适也很机智,鉴于用彤先生研究印度佛教成就斐然,乃以调侃的口气说道:“我也有一个私见,就是说什么坏东西都是从印度来的。”于是二人大笑。这一笑意味太深长了,现在的我们应当从中学到许多可贵的东西。

汤用彤教给我们的,是他那融会贯通、心性体会、多维比较的文化学术观、雍正平和的道德风范和真正摒弃了骄傲的气度。

□自私与气度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能只关注自己。一个只关注自己的人,他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最终会被别人所不齿。

在北大,良好的风气已经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宽容的气度是多么地重要,做人,应该有品格,有宽度,热爱生活,热爱他人。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翦伯赞(1898—68)中国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1937年加入中共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占线和理论宣传 工作。解放初期,与郭沫若等人组了中国史学会。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68年因受迫害饮药离世。主要著作《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等。有一句话经常挂在翦伯赞的嘴边,那就是“学生是宜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当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既做他们的先生,也要做他们的朋友”。翦伯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北京大学接待学生来访最多的系主任之一,而且学经常参加学生们举办的集体活动。

据60年代的一位北大历史系同学回忆,有一次,他去请翦伯赞参加除夕师生会餐,当翦老得知这位同学是老乡又是学考古专业的,便热情地说道:“学考古好哇,学考古可以解决重要的历史问题。比如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好久了,单凭文献上那么几句话,辩来辩去还是搞不清,我看最后要靠考古研究来解决问题。原始社会史离开考古发现根本就无法讲。再说中华民族并不都是炎黄子孙,汉族的组成很不单纯,汉族以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我就是维吾尔族人。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有很多贡献,古文献中很少记载,只有依靠考古发现才能说得清楚。”翦伯赞的一番教诲使这位同学深为感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翦伯赞还注意帮助同学们认清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他多次勉励同学说:“你们学习历史,既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又要学会使用望远镜。前者培养过细工夫,使你人认识历史事实,洞察细微;后者训练远大眼光,使你们纵览全局,把握要害。所以两者必须结合使用,缺一不可。”翦伯赞的一席语,使同学们茅塞顿开,缠绕在眼前的历史迷雾一下子变得晴朗起来。

在翦伯赞的思想里,他始终认为,青年一代在历史科学方面所能取得的成就,将大大地超过老一代人。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学子,表现出了一代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的博大胸不,这种胸怀不仅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大家风范。

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气度的人不多,因为人总是有些私心的。 这种私心严重了的时候,就是一种缺点,叫作“自私”。

虽然我们不能说人性是自私的,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自己谋划,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自己奔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性是自利的。

人性中这种自利的特征,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极容易演化为自私。这是世界上种种利益争执不断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世界上存在着世态炎凉的根本原因。

当你觉得自己很软弱,需要别人帮助,而别人没有帮助你的时候;当你栽了跟头,需要别人安慰,而别人没有安慰你的时候,当你感觉世态炎凉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放弃自私是一种品德呢?是否想过,这个社会更需要爱心呢?

蔡元培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建设者之一。他的名士气度,至今仍值得我们奉为典范。

他为人行事的人格,具有无穷的力量,很有谦谦儒者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