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公务员职业道德学习读本
3510500000010

第10章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及其借鉴(1)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今天,公务员作为特殊群体,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因而,公务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从古代加强“宫德”修养的历史传统中吸取有益成分,既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也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官德”体系。

一、中国古代对“官德”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

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的思想,修身正己立德也一直是中国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官员道德问题,“宫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鉴于官吏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历朝历代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始终把对官吏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对于“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危的问题,古人早有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才能真正治好国,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实行“德治”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将以刑罚治民视为“德治”过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手段,必须慎之又慎。这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周公“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古人认为“慎罚”本身也是“明德”)。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统治者实行德治,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居其位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转。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为统治者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即使老老实实不犯法,却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违犯法律是可耻的行为;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再用礼制来规范约束他们,他们就会有知耻之心而自觉地走正道。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深刻影响下,先秦诸子百家中除法家外,其他各学派无不主张德治。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间,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德治”思想被奉为准则或法度。

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来治,担负治国之责的各级官吏自然要有较高的宫德。所以,官德问题一直受到历代中国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是公务人员,其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必须具备公正无私、清廉勤谨的道德素质才能干好公务,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管子认为,官职“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强调“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官吏履行公务需要一定的才能,但首先必须官德好,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其例历史上不胜枚举。国家不能无法制,但法制是人制定也是人执行的,无德者立法必无善法,无德者执行必乱成法。北宋的王安石所说的“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宫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作用。孟子说:“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唐太宗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选拔有德君子做官,则心正心善的好人会自我勉励继续行善;误用邪恶之徒做官,则各种坏人就会争先恐后地钻进宫府。所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这就是古代政治家从总结历史经验中获得的正确认识。这方面的言论我们可以从立国、为宫、安民三方面来概括。

第一,立国。西汉司马迁总结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的经验教训,他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天宫志》篇把“修德”列为治国的三大方略之首,篇中讲:“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X下无之。”南宋名相赵鼎也在《从政遗规》中,做出了“吏不善,政虽善不行”的诊断,认为没有好的官德,国家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

第二,为宫。春秋史书《左传》中《襄公二十四年》篇,对为官之道作了这样的排序:“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该篇把修养官德列在建功创业、建书立说之前,对宫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明代张居正在《辛末会试录序》中,发出了“宁有瑕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的铮铮之言,暗喻自己要做一名虽有缺点但是nH,格高尚的好官。南宋胡宏《胡子知言?好恶》中有:‘‘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说的是有德者不担心没有官位,而无德小人却依靠权势争夺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孔子、孟子更有重德轻利的言论,《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第三,安民。西汉董仲舒在《对策(三)》中向汉武帝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强调官德的安民作用。清初王夫之《读通鉴Ⅵ》卷:十Ⅸ:“无德于民,不足以兴”,亦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和修养实践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善、慎、廉、学上,这五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形成了古代社会相对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第一,公。清初朱舜水在《伯养说》中说:“公则生明,谦则生威”,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从为官公正与清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的言论也不少。《商君书?修权》讲:“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护功”。宋人所撰纪传体唐代史《新唐书?陈子昂传》讲:“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苟子·大略》讲:“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公以服人,公以治国,已成公论;而不公,则女呔<管子》所云:“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第二,善。清初唐甄《潜书?抑尊篇》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左传?定公五年》云:“大德灭小怨,道也”,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吴志?孙皎传》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这两句讲的都是以善得众。《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西汉扬雄《法言?修身》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北宋林逋《省心录》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隋代王通《中说?天地篇》云:“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以上说的都是对人宽、对己严的自修之道。

第三,慎。慎即“慎独”。“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慎独就是“不自欺”(宋代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宋代袁采)、“暗室不欺”(清代康熙)。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应该做到“六慎”:一要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仆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二要慎微。为宫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宫德的纯洁性。三要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做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四要慎嗜好。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必须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五要慎言行。为宫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六要慎始终。为宫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四,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儒家经典《书经》中《皋陶谟》篇云“无教逸欲有邦”,就是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荀子?儒致》所讲“志忍私然后能公”,就是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的意思。春秋末孙武所撰军事名著《孙子?谋攻篇》云:“上下同欲者胜。”宋代胡宏《胡子知言?纷华》云:“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宋代林逋《省心录》中说:“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西晋傅玄《傅子?曲制篇》中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会留下污点缺憾。《左传》记载,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荚玉,他立即献给大夫子罕。子罕说:“荚玉是你的宝贝,不贪是我的宝贝。假如我收了你的宝贝,那么咱俩就都没有了宝贝了,你还是拿走吧。,’宋代有个小官吏珍藏着一面古镜,便拿去献给当时的宰相吕蒙正,并说:“这个古镜能照二百里内的范围。”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盘子那么大,照;百里干吗呢?”说得那官员十分尴尬,只好拿着古镜走了。

宋代名臣包拯做寿坚决不收礼金,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竟是皇帝宋仁宗。送礼的太监在红纸上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回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巧妙地以诗拒礼,并赢得了皇上的赞誉。

苏轼曾在京城做官。一次,他的老乡带着厚礼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苏辙帮忙谋个官职。同乡之情不便明伤,苏轼就讲了一个寓言,说是有个很贫穷的人去掘伯夷的墓。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又岂能如你所愿?”盗墓人就说:“那我就去挖叔齐的墓。”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叔齐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都无法徇私帮你啊。

清代乾隆年间的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几十年,清廉自守。当他告老还乡时,官员们给他送行,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只见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下属们为他送来的告别礼物,因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于是他将礼物全部退还,一文不取。

清代康熙年间的江南总督张伯行有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至今都是勉励官员们清正廉洁的座右铭。

中国古代这些品行端方的官员,对贿赂之危害认识清醒并坚决抵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五,学。学即学习。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公务员,“仕而优则学”,要当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要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纵观历史,高尚的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的。历史上一切清官廉吏无不重视自身的官德修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清廉美誉。

在官德修养上的“大处着眼”,就是先要立定居官从政的志向: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清官廉吏无论职位大小,只要是真正的“大丈夫”,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福祉、淡泊个人名利、务求高风节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由于立定了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们的宫德修养才有自觉性和持久性,才能节节升华,直达高峰。这实际上涉及做官为政的出发点或日“动机”问题。为“公”则有大志,为“私’’则无大志,#将沦于邪念恶行。对此,明朝清官吕坤深刻指出:“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清朝清官张伯行说:“只求做官,决不能为好官。,’

“宦海莫测,仕途多险”,想在宦海仕途上保持高风亮节,实现理想G念,必须时刻自警自励,“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官德修养“功夫”。他们为此“发明’,了许多颇有效验的方法,如记“功过格”,置‘‘座右铭”,写“官箴”、‘‘自成约”,悬官署对联自励,定期瞻拜“先贤祠”,日日自省其身,甚至经常征询同僚、吏民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并作自我检讨,等等。清官的“自责书”与明君的“罪已诏”也屡见于史书。从中可以看出清官、明君的臣德、§德修养是大有讲究的,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这一步也是相当开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