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比尔·盖茨商道全书
3508000000006

第6章 拥有创业的梦想(6)

找到这个机会后,盖茨兴冲冲地约了同学中的几个电脑爱好者,每天晚上6点左右等CCC公司员工下班之后,他们便骑自行车去那里上班。那里有许多台电传打字终端机可用,还有各种电脑软件可尽情研究,这对比尔·盖茨来说实在是如鱼得水。盖茨对电脑软件太入迷了,几乎整晚都待在那里;每个晚上,他都要在CCC公司的记录本上写满他和伙伴们发现的电脑臭虫。通过这一段时间抓臭虫的经历,盖茨在电脑硬件和软件方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这为日后的研究开发打下了精深的功底。

1970年,盖茨15岁的时候,他的电脑才能已远近闻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学的公司找到盖茨,提出用提供使用PDP-10的电脑时间来交换盖茨和保罗的软件技术。按美国法律规定,不能给未成年人支付工资,所以该公司决定,以价值一万美元的电脑时间作为酬劳,要求他们设计工资管理软件。这使他俩获得了足够使用一学年的电脑时间,盖茨不禁高兴万分。

1971年,湖滨中学又让盖茨帮学校设计一套排课用的电脑软件。当时的排课表全靠人工手写,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又复杂多样,排课常常不均,造成某些课程学生过度拥挤,而某些课程又人员不足。盖茨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又使他延长了使用电脑的宝贵时间。

当13岁的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的电脑里写电脑程序,在CCC电脑公司抓臭虫,给信息科学公司和湖滨中学设计软件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想争取更多的使用电脑的时间,并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他所编写的电脑软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仅仅是凭着对电脑和电脑程序的痴迷,比尔·盖茨在这条路上一直坚定而执着地走了下去,并且创造了神话。

专注于某个领域,全身心地投入,专心一致,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事实证明,往往毕其一生的精力来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就会达到很高的造诣。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人,必定是能够专心致志于一事的人。

拿破仑·希尔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小报记者。在20多岁时,他接受了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一项重大任务。这个任务花费了他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卡耐基交给拿破仑·希尔的是什么任务呢·就是总结已经成功的人们的共同的成功经验,即创建成功学。拿破仑·希尔接受任务后,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调查访问了500多位当时美国的成功人士。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钢铁大王卡耐基、汽车大王福特、发明大王爱迪生、电话大王贝尔等世界级大师。他整整花了20年时间,终于总结出了他们的共同经验,创建了成功学。

在以后推广成功学的过程中,拿破仑·希尔本人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当他去世时,成功学已经传遍美国,并且影响到五大洲。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不分贫富的人们,都在读他的书,都在从他的书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可以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鼓舞和指导了千百万美国人和世界各国的人们,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甚至创造了奇迹。因此人们称赞他是百万富翁的缔造者,是走向成功的指路人。

雨果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经常改换目标,见异思迁或是四面出击,往往不会有好结果。目标定了很多,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有做到最好,广泛涉足,难免蜻蜓点水。把一件事做透,才是成功人生的捷径。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猴子掰玉米”:有一只猴子在玉米地里摘玉米。它掰下一个玉米,看到前面的就觉得前面那个玉米更好,于是扔下手里的那个去掰另一个。另一个摘到手后,又觉得还有更好的,于是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它一边摘一边丢,不知不觉就走到玉米地的尽头,天都黑了,最后猴子只能慌慌张张随便掰了一个,等回去一看,居然是个烂玉米。

古语说,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够抓住的却很少。人生的机遇,可能就只有那么一两次。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钢使在刀刃上”,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上,总会有所收获的。

有一位作家去参加笔会,坐在她旁边的是一位匈牙利的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那个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以为她只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问她:“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

“是的,先生。”她回答。

那个男作家很傲慢地问她:“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呢,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

她还是很谦逊地说:“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于是男作家更加证明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么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更加不掩饰自己的鄙夷了,他问:“噢,你只写了一本小说。那能告诉我那本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说。那位狂妄的男作家听到这个答案后顿时目瞪口呆。

那个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契尔,她的一生只写了一本小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她的名字,但这则典故中那位自称出版339本小说的作家的名字,已经无从查考了。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人们就会记着你,它也会成就你。一辈子如果干了许多可有可无的事,不能专注一件事,其实对于生命而言,那只不过是在原地转圈而已。

任何行业,任何市场都是博大精深的,都足够你花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和奋斗。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只是自己那一个领域内的大师,“一生做好一件事”,就意味着集中目标,不轻易地被其他事物所诱惑,不因诱惑而动摇。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们做不到,可能会把原因归结为中国股市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想持股10年,不是有病!

然而,中国股市的毛病,并非只有中国才有,美国一样有“安然事件”,一样有“网络泡沫”,一样有投资者被套得很惨。用100美元起家,做了一辈子股票的巴菲特,从来不会盲目跟风,哪只股票买的人多他就买,哪只股票抛的人多他就抛。在最近10年直至“9·11”之前,美国股市走牛,一片莺歌燕舞,多少人大把大把地买,大把大把地赚的时候,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以至于被一些人视为“过气股神”。然而,当一连串的打击把美国股市推入深渊,不少人血本无归时,巴菲特却以他的稳健投资避免了损失,在别人哭天喊地的时候,他还在稳稳当当地赚钱。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富有人生哲理的战略思考。人生如何选择·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有效的选择。这种选择,包含着两重含义。第一,人的一生短暂,人的精力有限,人需要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种专业,去把事情做好。第二,一生做好一件事,不是做一件小事,而是做一件大事。这就是说,要想成功,可以采取一生去做好一件大事这种方式去获取。

一生做好一件事,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那可以是你感兴趣的事,也可以是你所擅长的事。比尔·盖茨说过,“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是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人都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事,会让你的前进更加顺利,也可以让成功来得更快一些。

确定了道路后,就不要分散目标,专一地做下去。遇到困难也罢,受到其他诱惑也罢,都不要被影响。想要成功就不能愚蠢地分散自己的精力,而是把精力集中在所追求的目标上。分散精力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具备“夸父追日”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毅力,“愚公移山”的执着,“闻鸡起舞”的勤勉,这样就能做好你想做的事。

第二章人才兴,事业兴

雇用热爱事业的人

比尔·盖茨在用人方面,有一条定律,这就是雇用热爱事业的人。微软公司愿意使用有事业心的人才,而且只有愿意长时间工作的人才能坚持在微软工作。例如微软员工的休假制度,颇似日本人,即使休假也是休短假。微软主管戴夫·穆尔描述了微软典型的一天,他说:“在微软情形是这样的,早上醒来,去上班,干活,觉得饿了,下去吃点早餐,接着干,干到觉得饿了,吃点午餐,一直工作,直到累得不行了,然后开车回家睡觉。”

为了更深入地考验雇员的决心,微软付给他们相对较低的工资。盖茨通常不付给雇员高薪,并且在一开始时甚至拒绝向秘书和其他人员支付加班费。他在事实上设立了不给加班费的政策,但为了鼓励有事业心的人才,自1982年微软开始发放年度奖金,并给雇员配股。在90年代,因为微软的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此类补偿金数目相当可观。给雇员的补偿金现在包括高达15%的一年两度的奖金、股票认购权及员工购买股票享受的折扣。(一个雇员在微软工作18个月后,就可以获得认股权中25%的股票。此后每6个月可以获得认股权中125%的股票,10年内的任何时间兑现全部认股权。每2年还配发新的认股权。雇员还可以用不超过10%的工资以八五折优惠价格购买公司股票。)

由于严格的工作时间表会使员工精疲力竭。人们持续长时间的工作,并且总是在某一特定产品上长时间工作,容易变得厌倦,并最终离职而去。微软倾向选择那些甘愿献身的人,因为他们愿意苦干。为了事业人们过度工作并过早达到高峰期。精疲力竭尤其困扰着开发员,因为他们总是严重低估编码所需时间。精疲力竭也同样影响到测试员,他们与开发员配对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地测试开发员编写的代码。

比尔·盖茨终于需要寻找职业经理人了,他认为,现代企业需要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去管理。对微软公司来说,更需要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因为微软用人的标准十分严格。适合于当程序经理的那些人的魔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完全热衷于制造软件产品。他们必须是那种对所有权极度关心的人。一个每时每刻为产品所有细节操心的人总会比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他们能专心致志地从始至终关注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他们总是善于从所想到的每个方面来考虑存在的问题,并且借助别人从他们没想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仅集中在其感兴趣的某些方面,不去考虑其他东西。

为此,微软努力寻找程序经理,这种努力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上,大学提供大约80%的新人人选。另一个渠道是从微软其他部门转行当程序经理,比如从产品管理、测试和开发等部门寻找程序经理。许多程序经理具有工科本科学历,一些人有硕士学位。还有一部分人在大学里学文科,偶有一两个MBA,而MBA在产品经理中更为普遍。无论受过什么样的正规教育,所有的程序经理候选人都必须表现出理解基本技术问题的能力。

在微软,程序经理一般具有设计方面强烈的兴趣以及计算机编程的专业知识或熟悉计算机编程。有了这些职业经理人,事实证明,微软公司的发展就更是一日千里了。

注意招收“鲇鱼式”人物

日本民间文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早期渔民为了捕捞到大量的沙丁鱼,常历尽艰辛到远海。且每次远行都能让渔民们满载而归。但是,回到港口后,大量的沙丁鱼却死掉了,死鱼的价格远远赶不上活鱼的价钱,这样一来,远行的巨大收益就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沙丁鱼在长期运输中的存活问题长期困扰着渔民们。后来有人想了一个点子,在装沙丁鱼的船舱里放进几条鲇鱼,由于鲇鱼生性好动,生存能力强,它们在船舱里不停地游撞,沙丁鱼纷纷不停地游动,四处躲避鲇鱼。结果,在不断的逃避运动中,沙丁鱼延长了寿命。活鱼回港的大难题解决了。

受此启发,日本的一些企业专门从社会上招聘几位“鲇鱼式”的人物,希望通过他们的加入能够改变组织内惯有的惰性,为组织发展增添动力,结果不出所料,这些新人物的加盟,真的使组织内部形成了竞争向上的气氛,原来相当平静、沉闷的组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后来管理上以这种做法,即有意识地在组织内部使用几个“鲇鱼式”人物,利用其干劲,创造竞争气氛,以增加群体活力和组织发展的动力,被称为人事管理中的“鲇鱼”效应。

经管理心理学研究者调查分析发现,从行为表现上看,“鲇鱼式”人物多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常会具有以下特点:

1冲动性:他们常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才华横溢的状态,且具有高度的工作欲望。不过有时这种欲望过强了,所以,也会表现出控制不住自己的不安与焦躁。

2冒险性:这种好奇的愿望,与对新经验的欲望、对成就的欲望追求有关联。这种欲望常促使他们向未来、未知的世界挑战,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力。

3独立性:他们倾向于采取与众不同的观点与行动,在行动中不喜欢他人的过多干涉与关心,并按照独立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有时会把领导或他人的好心帮助看做是不必要的关心,是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

4灵活性:他们具有容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倾向。性格开朗,心态开放,爱好广泛,能接受各种价值观念,善于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5持久性: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耐久力,他们精力旺盛,富有生命力。在需要长期努力的科学技术研究或艺术创作中,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且与冲动性不矛盾。

6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指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与这种能力相一致的是他们承认自我、并容纳自我,热情而不失幽默感。

7自发性:这是一种按自己意志积极行动的倾向。他们具有这种自主性,所以,思想活跃,行动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活动。

组织创新需要更多的“鲇鱼式”人物,因此,作为人事管理者来说,比尔·盖茨了解到这类人物的特点,在组织中甄别出并用好这类人物,从而达到了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

抛开年龄上的成见

如果问一个领导者,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是人才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在那些绩效不彰的企业里,不是“千里马”难求,而是领导者缺乏“伯乐”的眼睛。很多领导者在用人时,都被条条框框的成见限制住了:这人太年轻,没经验;这人学历太低,刚毕业什么都不懂。正是这种限制,一方面使许多有才能的“千里马”闲在不重要的岗位,造成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又使缺乏真才实干的庸才占据了重要位置,造成了职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