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比尔·盖茨商道全书
3508000000042

第42章 善于理财(3)

2004年,微软又先后撤销了两个项目的开发,一个是可以把内容管理、电子商务和“EAI”多种功能集成到一个平台上的“Discovery”软件包;另一个则是未来苹果Macintosh版本的IE浏览器,这两个项目撤销的原因也很简单,前者是因为公司在对用户的需求调查时发现,用户对于从该公司购买一个集成了多种功能的软件包并不感兴趣;后者则是因为随着苹果的Safari浏览器的出现,微软认为用户使用苹果的浏览器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微软没有必要介入与其竞争的Macintosh操作系统。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并将你的技术革新变得方便实用,才能牢牢地占据市场,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发展。盖茨勇于放弃那些无利可图的项目,意味着他可以集中更优势的兵力在公司主打产品上进行更完善、更迅速的研究。他在软件的开发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战略眼光与胆识已经成为微软良性发展的要素之一。

正赚钱的金牛·照砍!

比尔·盖茨在不急不躁的时候更像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任何时候他总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通过思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总是在风暴来临之前就带领公司走出沼泽地,从来不让公司处于孤注一掷的状态。

面对市场和技术方面的挑战,微软总是奉行最基本的战略,向未来进军。它拥有出色的总裁和高级管理队伍,以及才华过人的雇员,拥有高度有效和一致的竞争策略和组织目标,组织机构灵活,产品开发能力强、效率高。微软人有一种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学习提高的精神。由于盖茨自信他拥有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也一直愿意以公司做赌注。每一年在公司的集会上,盖茨总是会发出同样的信息:“我们把公司的前途赌在窗口上或我们把公司的前途赌在网络上。”

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在面临产业更新时犹豫不决,丧失先机,微软从不犹疑,迎头赶上。当大多数的产品在五到十年之间就被淘汰时,以公司做赌注并不危险,危险的反而是不敢赌而被时代淘汰。

当盖茨以公司做赌注时,他是绝不允许失败的,有时为了争取在新市场拔得头筹,他甚至会砍掉正在赚钱的金牛。举个例子,微软最早是以MS-DOS起家,占有80%~90%的软件市场,是微软最赚钱的商品。但是DOS终被窗口取代,不是由于竞争者的威胁,而是自我的更新。每一次微软拥有一个市场,就不断向自我挑战,推出更新的商品。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创新,创新精神应是知识型企业文化的精髓。微软人始终作为开拓者——创造或进入一个潜在的大规模市场,然后不断改进一种成为市场标准的好产品。微软公司不断进行渐进的产品革新,并不时有重大突破,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的机制,使竞争对手很少有机会能对微软构成威胁。其不断改进新产品,定期淘汰旧产品的机制,始终使公司产品成为或不断成为行业标准。创新是贯穿微软经营全过程的核心精神。

从微软领先市场中可以得到两项启示:一是如果企业不肯推出更新的商品取代自己的商品,别的企业就会取代你;二是面对产业的更新,谁能领先改变,谁就能掌握先机。

以网络为例,当盖茨意识到未来的决战在网络时,在短短的9个月里,微软就从一个以网络为次要策略的公司转换到以网络为焦点的公司。如果当时微软没有当机立断,坚持在操作系统和现有的应用软件上孤注一掷,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到脑后。要想再次获得霸主地位,其市场壁垒将会高出许多,甚至都会出现被市场拒之门外的情况。

因此,一个成功的软件企业不但应当有明确的技术远景目标和长期的技术发展规划,而且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还需要有适时调整战略的能力。企业决策者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既要在企业中长期开展技术储备和基础研究工作,也要建立一支敢死队,在市场发生变化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灵活解决难题。否则,很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如今距离IBM垄断个人电脑和文字星wordstar垄断文字处理软件的那段岁月并不遥远。在微软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两个庞然大物曾经绝对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他们在经营中只靠一条腿走路,在危机到来之时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输给了比他们小得多、进取心强得多、灵活得多的竞争者。

因此,盖茨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微软下一步的发展。在他的心目中,微软可能随时都会遭遇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他也在时时为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寻找对策。

掌控“鸡蛋分篮,分散投资”的本领

聪明的盖茨绝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虽然看好新经济,同时也认为经济有亮点,但是他也把口袋里的钱投到了旧经济的一些部门。他看到了把投资分散、延伸到旧经济的必要性,这也是比尔·盖茨隐秘的聚财手段之一。

盖茨为什么能长居世界首富的宝座·微软长盛不衰到底靠的是什么·当随着新经济造就的一批类似戈登·盖科这样的亿万富翁,因为网络价值的跌落,而使手里的财富迅速灰飞烟灭时,比尔·盖茨的聚财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盖茨的经营过程中,他虽然不放过任何的市场机会,但同时也在刻意回避着任何细微的投资风险。

当IBM、英特尔这样的科技巨头为了在风起云涌的网络热潮中分一杯羹,纷纷抢购网络新兴公司和科技公司时,盖茨也屡有大手笔公之于众。

2005年2月9日,微软刚刚宣布即将收购Sybaris软件公司,一周后,盖茨就宣布在2005年年底,将推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付费的反病毒解决方案。

此次收购的Sybaris开发的安全软件可用于微软的Exchange和Lotus Notes服务器,该公司的产品能对付病毒、蠕虫和垃圾邮件。这是继2002年微软收购信息安全公司Xdgrees,2003年收购罗马尼亚反病毒厂商GeCAD、Pelican,2004年12月收购防间谍软件企业Giant后的第5次收购。

在其他领域,微软的收购行为也不断见诸报端。在英国,宽带运营商Telewest得到微软投资,微软持有该公司23%的股份,这是微软迄今为止达成的最大一笔交易,公司在宽带技术方面的投资总额因此达到46亿英镑。

在教育和娱乐软件市场,微软收购了Fasa Interactive,试图将其软件产品渗透到家用应用软件的各个方面。

在商业软件方面,微软收购了Groove网络公司,并准备将该公司的“虚拟办公室”协同软件整合进自己的Office产品中去。公司的创始人也将成为微软的首席技术官员。同时,微软还获准收购丹麦Navision,在进军销售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过程中又攻下一城。

这些大手笔的投资也反映了微软在投资过程中的谨慎。因为不管其投资额度多大,始终还是围绕着产品的核心产业链来做文章,没有轻易地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虽然微软基本没有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其主业一直在IT领域,但是同样手中拥有大量的现金的盖茨就不同了,他多元化投资于生物技术等领域。但这同样是规避投资风险的一种做法。因为微软作为IT界领袖,拥有核心竞争力,完全可以围绕着IT业做足功夫,让不同的分业务相互促进;而盖茨作为个人投资者,没有类似的优势,所以侧重于分散投资风险。

其实,盖茨“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这也是他投资聪明之处。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在2001年6月就曾经刊载一篇,评论盖茨投资战略的文章。评论引用纽约投资顾问公司汉尼斯集团总裁查尔斯·J·格拉丹特的话说:“盖茨看到了把投资分散、延伸到旧经济的必要性,而他的好友巴菲特却没有看到把投资分散到新经济的必要性。”这是盖茨投资战略令人感兴趣的特点。现年74岁的沃伦·巴菲特素有华尔街“股神”之称,他的投资对象都是旧经济部门公司。他在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公司等老大企业都持有非常可观的股票。他从来不投资科技股。在2000年价格大跌时,一些旧经济公司相对而言有较佳的表现。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在2001年确实赚了不少钱,但他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仍然落后于盖茨。

虽然盖茨是个经营天才,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财更胜一筹。早在1995年在美国就建立了名为“小瀑布”投资公司(Cascade Investment LLC),由不大出名但颇有眼光的华尔街经纪人迈克尔·拉森主持。这家设在华盛顿州柯克兰的公司单独为盖茨的投资理财服务,主要就是分散和管理盖茨在旧经济中的投资。这家公司的运作十分保密,除了法律规定需要公开的项目,其活动的具体情况绝不向公众透露。不过根据已知情况可以分析出来,这家公司的投资组合共值100亿美元。这笔资金很大部分是投入债券市场,特别是购买国库券。在股价下跌时,政府债券的价格往往是由于资金从股市流入而表现稳定以至上升的,这就可以部分抵消股价下跌所遭受的损失。

在盖茨对旧经济部门的投资中,对比较稳健的重工业公司的投资已取得非常显着的成绩。据介绍,盖茨通过小瀑布公司在2001年12月收购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比2000年差不多上涨了一倍。并且,2001年,由于着名的通用动力公司宣布要购买这家造船公司,该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约24.9%。盖茨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该公司在2001年股价上升约32.9%。

和“股神”巴菲特类似,小瀑布公司也喜欢向公用事业公司投资。美国投资分析专家认为,公用事业股一般说来虽然上涨较慢,但抗跌性则很强,是非常稳妥的投资对象。盖茨通过小瀑布投资公司已拥有渥特尔·泰尔动力公司5.9%的股票。这家设在明尼苏达州的电力——能源分配公司今年的股票也有所上升。盖茨对华盛顿州的电力和天然气公司——阿维斯塔公司以及新墨西哥州的公用服务公司也有投资。

盖茨的投资不少是从长期利益着眼的,像投资于阿拉斯加气体集团公司和舒尼萨尔钢工业公司。他的投资代理人拉森就把小瀑布投资公司称为“长期投资者”,“在这个意义上有点像巴菲特”。

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小瀑布公司也向医药业和生物技术业投资,其例子包括向正在研制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新药物的埃科斯药物公司、研制新止痛药品的公司以及西雅图基因公司。这些公司都属于高科技公司,不属于旧经济的范畴。据美国报刊分析,小瀑布公司之所以向这些公司投资,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公司有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则是“与盖茨对科学的持久不衰的兴趣有关”。

纽约投资顾问公司汉尼斯集团总裁格拉丹特在概括盖茨的投资战略时说:“从盖茨的投资活动学到的应当是你应该有一个均衡的投资组合。”他说,投资者,哪怕是盖茨那样的超级富豪,都不应当把“全部资本押在涨得已很高的科技股上”。这就是说,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进行分散投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还有北方。

股票成功上市,成为世界级富豪

对于微软在电脑行业的成功,许多人都是有目共睹的。在积累了一些财产之后,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些财富来滚雪球,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公司来说上市就是首选。

早在1985年,谢利、盖茨等人就开始讨论最初的上市方案。当时盖茨想等Excel表格软件和Windows软件发表之后再说。他将这个问题放在10月底。10月28日是盖茨30岁的生日。这一天,他在董事会上宣布微软股票上市决定,而推动股票的进程就此开始。

微软上市并不是先例。早在1980年11月,苹果的股票第一次公开交易时,资产估价为18亿美元,比福特汽车公司还多。从票面价格上看乔布斯的个人资产已达到23亿美元之多。1983年,莲花和阿森塔的股票也上市了,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面对利润盖茨不慌不忙,他等待着更好的机会。由于微软收入利润比大约为34%,那么股票不上市更能为公司保守利益,但对个人来说,上市可立即兑现财富。微软总裁谢利对《财富》杂志记者说:“如果我们想,我们就可以干,而不是因为到什么时候不得不如此。”

负责微软上市的财务指挥是弗兰克·盖德特。作为微软的财务负责人,盖德特建议微软公司选择两个承销商共同办理上市销售,一个主持华尔街方面的交易机构,具体担当主要承销商,组建一个承销商,辛迪加并在他们当中分派股票。而另一个承销商则要负责集团投资事务,要选一个对集团购买股票在行的人。这时盖德特向微软推选了金人沙奇公司。

确定了承销商之后,盖茨和谢利在同年的11月11日与金人沙奇公司的副总裁艾芬·马丁在西雅图的“雷尼尔”俱乐部共进晚餐。金人沙奇公司的副总裁艾芬·马丁有备而来,他告诉盖茨,微软公司能够在1986年拥有最初的上市方案。盖茨在事后对谢利说:“好了,他们并没有打翻饭碗,并且看来不错,我想我们用得着他们。”

同时集团的购买承销商也确定了,那就是阿历克谢·布朗和巴尔的摩的桑斯公司。对于微软来说上市是一件大事,这件事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盖茨答应《财富》杂志的主编,派一名记者追踪报道股票上市的情况。并且还为此事与《财富》杂志签署了协议。但两家主要承销商却反对在文章中披露一些事情。盖茨说:“假如你们不赞成,微软只好另寻合作伙伴。”年底,微软公司将于近期上市的消息被大众传媒炒得热火朝天。整个1986年1月,纽科姆忙于起草严格的上市公告。投资分析家罗兰德·昆德伦认为,公司投入巨资和大量人力为苹果的麦金托什计算机编写应用程序,但效果并不太好,Windows软件的前景也不理想。因此,盖茨想得更多的是软件,而不是股票。他担心巨大的个人财富将同时带来精神涣散,他的程序员们将不仅仅盯着电脑显示屏,而要用一只眼睛盯着瞬息万变的股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