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比尔·盖茨商道全书
3508000000032

第32章 抓住一切机遇(5)

见机即动,后发制人亦全胜

比尔·盖茨说过:我每天都要用很多时间去思考,因为竞争对手每天都会出现,我不得不瞄准对手的一举一动,只有这样我才能采取行动,及时地把他们打败。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电脑制造厂家的眼光都集中在硬件的改进和开发上,对电脑的软件缺少注意力,甚至还没有这样专门从事软件的公司。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艾伦看到了这一点并决定以后把注意力放在软件的开发上。当时,他们的实力与IBM等电脑制造商相比,非常弱小,以至于这些电脑制造商根本就没有警惕他们的发展。他们的第一步是为Altair080型系列电脑开发BASIC软件,第一步成功后,比尔·盖茨建立了微软——这个称霸IT界的公司。

各家操作系统在市场中竞争的时候,比尔·盖茨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就把DOS、Windows软件搭配在个人电脑上,这样可以让电脑的购买者产生一种想法:这些软件是完全免费的,后来居上的Windows系统软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90%。在推出DOS的时候,IBM虽然与其选择的另外几家软件公司进行了合作,但是操作系统都是作为配件另外选购的,且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购买哪种产品。用户当然愿意用本来就装在机器中的DOS了。

为了多了解对手,灵活应对市场,比尔·盖茨在与外界的沟通中,非常注重收集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比尔·盖茨还专门设置有情报专员。微软与美国国家统计局保持紧密的合作,可以获得各行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发展水平及国内各地计算机应用宏观统计报告。因为美国的信息统计机构的运作方式非常发达,所以总部还积累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市场信息。

比尔·盖茨的商业天才无与伦比,其经营手法之凶悍与霸道,几乎无法使别人容身。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比尔·盖茨不管自己是领先还是稍有落后,只要有机会他就不惜一切代价取得市场,哪怕以降低利润为代价。在占领DOS市场的时候,其他软件价格都在50~100美元,而比尔·盖茨却以接近免费的低廉价格,即15美元推出自己的产品,这高人一筹的市场远见与不凡的经营策略迫使很多在技术上更加完善的操作系统也黯然淡出历史舞台。

比尔·盖茨从创建微软一开始就本着实用原则制定了市场战略:先赢得客户,再提供技术,这就意味着致力于一种并不完美,但在一段时期内能使用的简化产品。以利润为中心的比尔·盖茨知道在一年之后拿出一件完美的产品是劳而无功的。

在DOS系统之后,使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也不是比尔·盖茨和微软最先开发出来的。比尔·盖茨对这个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杰出创意毫不留情地模仿,甚至冒着打官司的风险。借着自身强大的宣传攻势与独特的销售策略,比尔·盖茨模仿版的软件最终占领市场,独霸天下,而苹果只能在狭小的专业领域艰难生存。

当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蔓延时,比尔·盖茨当初不以为然,错过了先机。当时微软内部从事网络相关研究的员工屈指可数,且非专门负责人员。并且公司其他部门,如每年收益达数十亿美元的Word和Excel,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领域的存在。当时比尔·盖茨正计划发展一项与网络有关的线上服务系统,但也没有将其和互联网扯上关系。对公司而言,网络的用途很有限,只有一些CD-ROM研发小组的人偶尔用来打打电动玩具,或是利用线上服务给客户寄一些资料。这时网景、雅虎为代表的网络公司乘势而起。当比尔·盖茨意识到市场决策的失误时,痛定思痛,立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拼产品。

他在给公司的备忘录上将之称为“网络狂潮”,这句话激励了公司的全体员工。公司的变化就像是缓慢的坦克车变成了几百艘快艇,马上所有部门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网络。在半年内,所有的产品计划和行销策略都包含了网络的成分。

结果是,微软推出的“探险家30”(IE30)与“导航器”相比,在功能上毫不逊色,在价格上却实行免费策略。推出一周后,下载统计就已突破100万次。免费赠送客户使用手册、大量的软件与免费的电脑服务成了微软与其他软件厂商竞争的杀手锏。

比尔·盖茨就这样凭借直觉和胆量确立了微软在行业中的霸主地位,成功地占领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

可见,能够抓住先机是一种智慧,在时机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见机而动,后发制人而获胜则是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

匠心独运,取舍间定输赢

比尔·盖茨说过: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做出准确的判断。

1975年在比尔·盖茨成立微软公司的时候,全世界最顶尖的公司叫IBM,由汤姆·斯沃森领导着。当时一台电脑像现在我们整个摄影棚这么大。但是在当时比尔·盖茨已经看到25年之后,我们的桌上会摆上一台小型的电脑。

同样在1975年,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乔布斯被认定为数字化企业家的象征,虽然乔布斯和盖茨两人同年出生,但乔布斯更具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反叛色彩。他与比尔·盖茨争夺家用电脑主导权的战争像是一场艺术对商业之战。乔布斯为自己的产品起名为Apple PC,PC代表的含义就是个人电脑。他瞄准的就是个人电脑这个巨大的市场。并且乔布斯在24岁的时候资产就曾高达5亿美元,成为全美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但是比尔·盖茨在25年之后,凭借着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牢牢占据了软件市场,身价与乔布斯相比超过了60多倍。位于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25年后身价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是比尔·盖茨比乔布斯聪明60多倍吗·不可能,那是因为比尔·盖茨对信息资讯梳理把握的能力比乔布斯更好。乔布斯虽然掌握了个人电脑的发展趋势,但他忽视了软件,而比尔·盖茨看清了软件的未来。

“我想编写计算机软件,这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我知道它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行业。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我预感到计算机将会成为每一张办公桌上很有价值的工具,而且最终会成为每个家庭有价值的工具。”比尔·盖茨说道。

比尔·盖茨非常坚定其创业的信心,将自己的财富之路设定在通过销售软件来赢得市场。他相信自己的软件会在整个市场上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

当时,一些大公司已开始使用大型电脑进行现代化办公,聪明的比尔·盖茨已预感到家庭电脑时代的来临,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已经摆在眼前。他认为错过这个机会,将会错过一个时代,被这一信念所指引,比尔·盖茨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并成立了微软公司。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比尔·盖茨的远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尔·盖茨为台式电脑设计的软件有助于扩大硬件的规模经济效应,还通过标准的PC规范降低了硬件的价格。并且,微软的收费从来都低于特有专利权的同行。微软通过自己的行销和产品,在帮助用户将电脑纳入日常生活方面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公司。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并正确地决定取舍,是比尔·盖茨成功的法宝。比尔·盖茨说,谁最先把握住了信息,并能正确做出判断,就意味着谁最先获取了胜利的法宝。

比尔·盖茨的独运匠心表现在他的每一次行动中,例如:2003年的春天,比尔·盖茨率领他的高级助手,于2月26日晚“秘密”抵京。他们行动谨慎而低调,使这次访华显得有些神秘。但没有人相信这个具有孩子般笑容的IT业巨人此次访华是来度假的。那么,比尔·盖茨来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百变”微软的下一个战略重点又是什么·

比尔·盖茨此次来访只有三天的日程,尽管排得密密麻麻,但大多是为了掩护其真正目的,其真正的使命只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为政府采购“布道”。除了出席记者招待会宣布微软的“分享源码”计划外,比尔·盖茨还与政府相关部委领导和金融企业领导进行了会晤,为政府采购充当了微软“第一公关先生”的作用。

第二件事是推广Net计划。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已分别在广州、上海、北京举行Windows Server2003技术预览大会,开始正式为中国用户介绍这一重要的企业级计算平台产品。

第三件事是进军无线领域。在繁忙的日程中,比尔·盖茨悄然安排了与中国联通、TCL、联想等几家重要企业的商务会谈。据悉,微软与联通洽谈的重点是将其新开发的无线操作系统推广到CDMA网络中,而与TCL、联想的合作是在于共同开发互联网时代的无线终端。

在他的这3个目的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前两件是举措,第三件是战略扩张。

尽管很多媒体对微软和比尔·盖茨进行了无情地抨击,可从商业的眼光看,微软无疑是现代商业的样板。从成立公司,到公司成功上市;从推出Windows30到又出WindowsXP,当互联网在全球锋芒毕露的时候,比尔·盖茨又不失时机地宣布微软将全力支持和发展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中又得了一分。

微软帝国的形成几乎可以用“神话般的速度”来形容。作为微软领航人物,比尔·盖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商业奇才。其孩子般笑容的背后,总是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商业眼光。这一双眼睛,总比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看得更准更远。

其实不仅比尔·盖茨如此看重决策,重视企业的战略决策规划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那些蓬勃发展的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战略决策规划,都建有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

在决策中除了建立本企业内从决策研究到战略规划再到贯彻执行一整套完整的决策体系外,还要与多家不同环节的相关咨询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拥有涉及公司经营领域的专家顾问团。每一项重大决策的作出,都建立在对相关因素的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只有通过科学的决策体系,快捷、准确、果断地做出判断,并及时采取果断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遇。

可见,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与这个企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固然有关,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决策人对市场准确选择的眼光。